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保证。税费改革后,"两工"制度取消,国家着手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农田水利建设却出现了过于依赖国家,农民参与不够等新问题。农田水利是一个系统,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定位农田水利的性质,农田水利是准公共品,不能盲目市场化,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强化乡镇水利服务中心的管理职能,设立水利补贴,用来资助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要以村组为单位统一进行。  相似文献   

2.
新贺泵站的变迁史的启示是,能否有效整合分散农户、克服搭便车难题,是乡村水利体制顺利运转的关键.尽管组织模式能够将水利体制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克服搭便车难题,但在人民公社走向终结、原有治理体制解体的情况下,组织模式已经无法继续维系下去.在农户个体数量众多且呈高度分散状态、农民分化程度日益加剧的状况下,水利供给的市场化和合作化都因为缺少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和技术手段而无法对分散农户进行整合以克服搭便车难题.要走出当前农田水利困境,既需要强化国家及其基层代理人在水利供给中的组织者角色,使水利体制嵌入进乡村治理之中,又要求优化和重构农田水利的社会基础,加强农村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培育具有权利义务平衡观念的、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国家建构需求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3.
四川民族地区农村水利建设存在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少,旱山村的小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病险农田水利设施多,堤防防洪能力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力不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缺乏保障等诸多问题,造成农业有效灌溉率低,农业生产抗旱能力差;农村居民生活饮水缺乏保障,影响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水利设施精心管理和维护,强化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4.
农业水权法律实践理论的经验基础局限于农地细碎化的稻作区,农业水权的集体配置模式在学界鲜有研究。北方旱作物农业经营历史悠久,得益于集体水权与水利治权的相互强化,村庄成为供给低廉、便捷水利公共物品的“乡村水利共同体”。村庄小水利的准市场化运作,导致农业水权逐渐私有化,生成水权垄断、水利治权缺失等法律实践困境。重塑村集体作为农业水权支配者的主体位置,需从多方面促进村集体水利治权的重新获得:以农田水利项目激活农业水权运作的村民小组制、确保村级组织对农业水权法律实践的协调管理能力、以农业用水公益基金促成制度化的农业水权合作以及以民主化村级治理方式强化农民参与水利公共品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财政农业农村支出持续增加,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对河南、宁夏、陕西3省1 434户农户实地调查表明,农民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效果评价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一结果与不同农户间农业收入差异有密切关系。通过采用有序Logit模型,基于1 434户微观农户数据,探析不同农业收入水平农户关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的评价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需求是否满足、与邻村比较情况、农田水利设施灌溉的便利性及其维护管理情况是影响不同农业收入差异农户评价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的关键因素。农户性别、子女是否上学、近五年供给变化情况、水利管理部门重视程度、灌溉用水价格对部分农业收入差异组农户评价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影响也较显著。从进一步提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加强基层水利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监管机制和农户需求表达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5年荆门区域遭受大旱,由于大中型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农民只能依托小水利抗旱,造成水稻因旱减产。荆门旱灾的形成源于近年水利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及税费改革导致了农田水利系统的衰退。改变这种令人堪忧的状况,必须确定并协调好国家、乡村组织及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和使用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5年荆门区域遭受大旱,由于大中型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农民只能依托小水利抗旱,造成水稻因旱减产.荆门旱灾的形成源于近年水利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及税费改革导致了农田水利系统的衰退.改变这种令人堪忧的状况,必须确定并协调好国家、乡村组织及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和使用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物质资源的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和绩效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民是农田水利建设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受益者。农田水利建设为我国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国家和社会应更多地回馈农民、关怀农业与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革与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机制,有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着力抓好的工作领域。本文依据山东省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一方面,从村庄层面分析了山东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与特点;另一方面,分析了不同类型地区村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情况及其特点,总结分析了部分地区多元融资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机制的原则与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0.
<正>小型农田水利,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抗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小型农田水利管护主体缺失、农民用水"搭便车"、设施老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农田水利供给不足成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等问题。从2009年开始,国家启动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点县建设。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专门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文件,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革产生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田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当前,水利设施薄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农田水利建设不足仍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文章通过对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现状分析,从政府职能发挥角度指出影响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举措。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安徽省阜阳市部分区、县的实地调研结果,从引导农户参与投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角度,对当地农户投资小型农田水利的方式与特点展开了研究。从农户灌溉意识缺失、“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措施运行效果不佳以及水利设施产权改革难以推进等方面,分析了农户投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加强农业职业教育、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及发展农民用水组织等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和促进皖北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新时代,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治理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如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落后于发展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是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二是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创新力不足;三是重产轻质问题突出;四是工作职能边界不够清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落后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投入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二是农村公共服务相对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在农村教育方面,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仍不平衡。小农户难以嵌入现代化农业进程,主要源于:一是经营规模小;二是资金短缺且借贷困难;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制约了农业发展,表现在:一是传统农作物种植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高;二是年老的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且精力有限,导致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非常不理想;三是农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难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求。面对以上突出现状,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大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需要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一要提升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二要健全管理体系,三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四要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上,一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加强公共服务的相关设备设施、场地等建设,三要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在推进农业科技应用方面,一要重视科研体系构建,二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三要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当前,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一要加强制度保障,二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一要抓牢教育环节,二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机制,三要构建优秀人才回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农田水利的高质量供给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乡村文化是指生活在乡村中的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特有的、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及观念体系的总称,是乡村地区自然、历史的沉淀及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从精神文化层面看,乡村文化振兴是指乡村社会整体精神文化的振兴,其本质内涵在于通过集体性、开放性的文化载体作用于个体的文化感知和价值规范,其基本目的在于"积极培育农民之间的新集体主义意识和互助合作精神",亦即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的乡村"合作文化"、限制乃至最终消除乡村"不合作文化"。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乡村文化振兴推升农田水利供给质量的内在机理是:乡村"合作文化"激励作用的发挥可促成农户积极参与农田水利供给的合作均衡实现,进而使得农田水利工程被充分、及时和普遍地供给出来,农田水利工程满足农田灌排需求的充分性、及时性和普遍性也随之提升,即农田水利供给质量随之提升。江西省万载县鲤陂水利协会位于双桥镇鲤陂灌区,是一个百年不衰的农民水利协会,其运作绩效主要体现在"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扩大了灌溉面积""节省了农户灌溉用水劳动力投入""灌区工程质量不断改善""提高了弱势群体灌溉用水的获得性"等方面。鲤陂水利协会的运作绩效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乡村"合作文化"激励对农户在农田水利供给中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及最终对农田水利供给质量的推升作用。鲤陂水利协会的长期治水实践说明:农户认知结构、农户双边关系、小型"水利社会"中的"合作文化"嵌入均有助于推升农田水利的农户合作供给质量。振兴乡村文化以推升农田水利供给质量的基本路径在于:培育农民认知结构中的信任与合作理念;建构农户间互惠、互信、互动的行为关系网络;推进乡村场域的"合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熏要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6.
建国初期,贵州省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在恢复旧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基础之上,试办和初步发展中小型工程建设。这期间,贵州省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如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依靠和发动群众、重视水利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水利技术革新等。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在"十一五"期间不断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农村饮水安全等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切实保障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自然性缺水与水环境恶化,基础设施防灾、蓄水、灌溉能力降低,建设、管理、监督主体缺失,资金投入不足仍是制约全省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农村水利建设工程,重点发展适用北方干旱地区的节水灌溉模式以及沙漠化防治技术试验与研究,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管护,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制度体系,有效遏制水环境恶化;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推进民生水利发展;推行农户主体、集体主位、政府主导"三主模式",改变农村水利建设管理现状;兼顾水利的公益性和产业性特性,加快农村水利项目投、融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农田水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决定着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然而我国农田水利存在农田灌溉条件和技术落后、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农业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与农田水利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渐凸显。从科学规划农田水利角度重新审视现代农业的农田水利建设内容、标准和功能,从建设高标准农田灌溉区方面推进高质量农业发展中的灌溉水源开源和节流技术推广,从市场化供给农田水利方面促进现代农业生产中农田水利管理效率将成为补齐农业高质量发展中水利短板的有效措施,使构建动态、全面和综合的现代农业体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农田水利建设经历了初创、急速发展、曲折前进、稳步发展的曲折发展历程。自边区创立初始,农田水利建设即被作为农业发展、经济恢复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边区政府适时地调整着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且在实践中形成了丰富而宝贵的水利经验,有力地支援了晋察冀边区的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也为建国后的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20.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发展在农业上面的服务生产的水利事业。也就是通过水利工程上面的一些实施措施和技术,来改变那些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不利条件。为了农业能够高效率高产量等,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说的就是农田水利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