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界在对近代乡村雇工的研究中,从法律的角度认为长工和短工具有不同的身份等级。在工价方面,则有着不同的结论,或是认为工价逐步上涨,或是认为民国之前工价变化不大。于徽州而言,由于多数徽州人经商在外,导致当地的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这里外来移民甚多,他们和当地的一些主户、佃仆一起构成了雇工的主体,其中妇女占重要地位。在土地占有和经营上,大多数土地被宗族以公产的形式占有,采取租佃经营;而个人仅握有少部分土地,种植经济作物,采取雇工的经营模式。面对不同的雇工,工价相同,无身份差别。同时,工价较为稳定。贵溪胡家个案表明,从西方或东南亚农业经验中得出的一些模式以及华北和长江三角洲的经验,在徽州并不适用。农村、农民、农业三者并非同质,须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变化与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对农业技术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23个水稻生产省(直辖市、自治区)2004—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随着水稻雇工工价不断上升和各地区水稻机插秧水平不断提高,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也对水稻机插秧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是导致地区间水稻机插秧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国农业劳动力逐渐稀缺会诱致劳动节约型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大量应用,但诱致性技术变迁机制的有效发挥还依赖于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需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机作业条件和提高农机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3.
通过单位面积内主要农作物或畜产品(头)用工量变化及其生产规模(种植面积或养殖数量)的变化,测算我国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并分析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进而修正农业劳动力供给规模,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以往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研究,忽视了农业机械化的进步和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问题,若考虑这些问题,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非常轻微。(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并没有超前发展,反而是及时弥补了由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留下的生产能力空缺。(3)若按照1985年的劳动生产率计算,生产2010年的农产品,我国农业劳动力存在缺口高达1.78亿人,而这一缺口由农业机械化进行了弥补。若没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静态地看,粮食生产面积将下降59.06%,农业机械化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太阳像蛋黄     
朱雅娟 《可乐》2010,(8):76-77
从12楼的毛坯房望出去,能看到那条缓缓流动的江,像一条龙。江,就叫白龙江。 “我也叫白龙,”是一个男人快活的声音,很健谈,但说话时手里的活儿并没有慢下来,“我是木匠,是有职称的木匠。我每平方米的工价要比其他木匠高20到30元。”  相似文献   

5.
当前,作为土地股份合作制运行的要素有农民土地使用权、生产技术、农业生产资料等,而劳动力资本这一要素没有被考虑在内。由于在一定时期内我国仍将有大量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当前通过定性劳动力产权、量化劳动力资本,将劳动力资本作为土地股份合作的基本要素之一,实现劳者有其股,并参与收益分配,既是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过程,随着劳动力外流,农村出现耕地抛荒等现象,为研究现阶段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2001年至2020年31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会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效率且农业生产效率存在负增长惯性;地区异质性分析,得出劳动力转移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对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不产生影响的结论;后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得出劳动力转移会通过使用农业机械数量的降低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结论。因此,提出建议:有关企业要加快对劳动力节约型技术的创新,政府部门要调整完善相关农业发展政策,各农业地区要引进或培养农业高素质人才,全社会共同推动农业高质量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农村劳动力外流过程中,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户生产投资降低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顺畅农村劳动力流动通道。变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效率,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专业化发展,推动农户从生产管理走向经营管理,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吸引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结合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理论分析假设,进一步分析发现,支持力度、线块整合等提高了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劳动力外流的促进作用,与农户生产短期投资较高的互补性提高了两者耦合效应对农村劳动力外流的促进作用。优化中央地方两级财政支农结构,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专业化发展,建设管理经营性农民队伍,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农业劳动力结构转变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劳动力不断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农业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基于2003-2012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方法测算了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转变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中,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受教育程度提高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产生了正向影响;而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并没有降低非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但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针对农业劳动力的新变化,我国应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培育各种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加快农业机械化,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开展对女性农业劳动力的专门培训。  相似文献   

9.
其他条件既定,农业人力资本的转移,会导致农业总产量曲线的下旋;同时,短缺点和商业化点相重合的转折点的出现,也会因此而延期。此时,农业成功发展的关键,是农业从业者的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增长率大于由于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农业劳均人力资本存量的损失率。在劳动力市场完备及农业生产组织企业化转变的条件下,农业人力资本的动态深化会内生于劳动力的非农化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各项事业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给满足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进程,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力。本文试图就劳动力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劳动力分配所遵循的原则;劳动力分配在工业、农业、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之间的比例;以及就业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大量劳动力剩余与工资上涨并存,出现刘易斯拐点争议。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后,并根据中国1978—2012年剩余劳动力数量、工资和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同时通过建立VAR模型进行协整分析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表明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剩余数和工资之间存在着联动效应;工农业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变化不协调是中国劳动力大量剩余和工资上涨并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努力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劳动生产率协调变化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最低工资对就业影响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是其经济效应最主要的方面之一.文章总结了最低工资制度对就业影响的几个主要理论模型,从理论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并不唯一,对就业的影响结果取决于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具体状况,在实践中则更会由于客观经济条件的复杂多样而变得难以确定.目前应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的执行及对其经济效果的评价上.  相似文献   

13.
劳动经济学中的雇佣关系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雇佣关系问题是西方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雇佣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沿着制度主义的内部劳动力市场 ,雇佣合同风险和激励 ,以及隐含合同和效率工资等方向发展。所有这些对于我们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企业内部劳动力的管理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 ,雇佣关系的研究也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微观基础 ,从而促进了理论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回答多重分割下的劳动力市场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问题。采用CFPS2014基线调查数据,基于Neumark和Brown分解方法,考察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下城乡户籍劳动者的工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中国行业、所有制、职业与区域城市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劳动者;Neumark分解的结果表明,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82.24%是由劳动者个体特征引起的,教育水平的差异是引致城乡劳动者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还有17.76%的差异由户籍歧视造成。进一步Brown分解显示,无论在行业、所有制、职业及区域分割下,就业机会差异均不是导致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部门内部城乡户籍劳动者同工却不同酬是户籍歧视的主要原因。文章在两个方面丰富了现有研究:利用Neumark和Brown等多种工资分解方法深入分析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对城乡工资差异的影响,从劳动者个体特征和市场歧视两个视角为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收入差异的特征事实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采用微观数据考察城乡劳动者工资差异,更加深入揭示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背景下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的微观差异,为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对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影响提供了最直接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代扣代缴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是单位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事涉国家、集体、个人多方利益,工作敏感度高,因此做好此项工作,对维护国家利益,凝聚人心,建立和谐社会有其特殊意义.在实践中除了要对许多特殊情况和例外事项作出分析判断并恰当处理外,特别是针对现行年终奖、年终加薪、劳动分红计税公式存在的缺陷,提出了较为中肯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二倍工资”法律条款适用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倍工资"的相关法律条款是我国劳动合同法领域首创的法律制度,这一系列条款充分表明了我国始终坚持对劳动合同书面形式的强制,也体现出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从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出台实施至今,"二倍工资"的法律条款从未经过修改,对于它的争议也从未停止,各地区对于它的适用问题也存在很大分歧。为了使"二倍工资"的法律条款得到更好的实行,使这些存在分歧的问题能在日后出台的相关规范性文件中得以明确,就要从相关条款的法律性质、支付标准和时间节点等方面就"二倍工资"的适用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才能解决司法实践中适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才能使这一系列有明确立法目的的法律条款得到更有效的实施,从而更好地保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内陆地区劳动力逆工资趋向流动与“民工荒”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为了厘清该问题出现的内在机理,运用序贯博弈和嵌套博弈的相关理论,采用近20年来相关最低工资标准和平均工资水平的统计数据,结合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历史阶段性和制度性背景,经过两个阶段的博弈推导,认为现阶段和未来劳动力流动方向的纳什均衡首先取决于政府选择“改善”民生的政策成本与其收益的权衡,其次取决于劳动力对除工资之外其他因素的评价,后者是子博弈完美均衡的直接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8.
当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比较严重,对这一问题应当从法律的角度来寻求解决的途径。应当明确,农民工也属于《劳动法》的保护范围。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法律成因有立法、执法、司法等多个方面,应采取多种法律对策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企业内部冲突与企业劳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老板和高层管理者--资方代表和在本企业工作但没有任何投资的人即劳方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现象,企业劳资双方的冲突经常发生,甚至出现了罢工!解决此类问题靠传统的做法显然不行.所以,该文着重探讨企业劳资关系的解决方法,并借鉴德国的经验,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20.
工资关系是最能反映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关系的敏感问题,在我国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工资保障制度的情况下,深圳通过地方立法将初步建立起基本的工资保障制度体系,总结深圳的工资保障立法经验,将有助于我国建立完善的工资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