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住宅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领域,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住宅福利和住房保障研究内容的梳理,发现当前我国关于住宅福利与住房保障研究大体来讲分为三个方面:对住宅权和居住公平的研究;对住房保障和住房改革的研究以及对住房政策体系的建构与政府角色的研究。借鉴国外关于住房保障与政策经验,吸收国内学者对住宅领域研究的丰富成果,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研究偏重与政策内涵,同时也发现掌握全面的住宅资料、厘清住宅福利与住房保障等概念对于提升居民住宅福利、促进住宅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1991-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转型期中国城市住宅市场中商品住宅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总量的失衡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住宅市场中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总量的失衡问题在一定时期内较为严重;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供求失衡的状况逐渐好转,但近年来这一问题又显现出来;为了确保住宅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和居民福利的提高,今后政府应将消除住宅市场有效供求失衡问题作为一项基本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3.
福利供给是政府的重要社会职能,如何优化福利供给的效率,不但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也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当前,我国政府的福利供给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在这种良好势头的背后也隐藏了一些忧患。研究发现,对新贫困社群的社会福利供给应当围绕生存、发展、参与三项权益来展开。建议政府加大对发展与参与权益的保护,优化福利供给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前住宅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 ,不仅在于停止福利分房 ,发展经济适用房 ,实现一、二级住宅市场联动 ,更要注意提高住宅市场的有效需求 ,促使房价收入比合理化 ,规范化住宅租赁市场 ,提高住宅市场的有效供给 ,完善银行按揭制度。  相似文献   

5.
住宅是居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具有继承、转让、福利等特性。住宅的建设与供应必须遵循公平、节约、福利原则。自我国住宅制度改革以来,住房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最关注的热点和最沉重的包袱。要解决住房给经济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应在树立正确的住宅供应观念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住宅供应体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华东一个村庄32年(1980—2011年)的福利供给体系进行微观分析,发现了村庄福利供给经验:改革开放初期,在国家和农村集体福利缺位的情况下,土地成为农民最重要的福利供给,而宗族福利功能的逐渐恢复和市场功能的渐渐兴起提供了一定的福利替代;改革深化时期,村庄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福利供给的雏形,国家强化对农村福利供给的责任,市民组织和新型集体等制度安排也提供了福利补充。因此,新时期我国农村福利供给体系的重构需要充分考虑农村社区复杂的现实,在政策上引导正式福利资源和非正式福利资源有效结合,构建包括政府、传统的社会支持体系(如寺庙、家族和地方性力量等)、市场力量以及市民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多元化农村福利供给体制。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福利国家经济危机所致的财政紧缩催生了福利治理的诞生,这充分证明了过分依赖政府提供高福利水平的制度是很难具备可持续性的。在重建福利供给的过程中,每一个参与主体都有通过福利治理来推动自身提升抗风险能力并改善福利供给水平的权责。在此逻辑下,政府于保障房片区内购买公共服务的过程,因兼具保障性与治理性双重需求的社区类型以及复杂的客观因素,导致了福利困境的出现。以N市H保障房片区为典型案例,通过收集数据并筛选走访对象等方法,调查得出,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后,在社区组织提供服务时出现了供求割裂的窘境,以及公共服务项目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本研究进一步对此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为现阶段我国福利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长期照护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由于参与主体之间的职责定位认识模糊及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因而协调长期照护养老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以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分析框架,构建以家庭、政府、社会、社区力量共同参与的四维度分析框架,可以发挥各主体优势,克服单一主体供给“失灵”的问题。在以协同治理为核心理念的思路指导下,以长期照护各养老服务主体达成供给关系协同、供给内容协同、供给过程协同与供给目标协同为出发点,实现农村长期照护养老服务供给主体从“碎片化供给”到“协同性治理”,打破各服务主体碎片化运作的局面,增强服务供给的协同性,以期提升农村长期照护养老服务能力,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9.
保障房供给是社会文明的产物,是政府利用公共资源补贴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机制,也是公民应享有的权利。但是,由于政策制定以及执行中的偏差,造成了保障性福利保富人的"负保障"现象。分析我国现阶段"负保障"问题及原因,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保障房供给政策,提出预防和消除保障房"负保障"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镇住宅财富效应的微观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生命周期假说的基础上,文章构造了一个城镇居民资产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关系的模型,并利用1978-2006年的数据,分阶段实证研究了我国城镇居民住宅资产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城镇房地产市场不具有财富效应。住宅供给结构不合理和住宅市场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我国城镇住宅市场不具有财富效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福利危机”。为此,西方各国都致力于社会福利制度改革。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对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借鉴:完善国家社会福利体系;弱化政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作用;增收节支;尝试推行“工作福利”制度;加强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有关农村文化公共服务文献的学术反思与闽南某村的个案调查,发现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也是一种福利资本。文化福利资本具生产性、投资性,也是一种生产力;它可以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增长、和谐稳定和社区民主。发展文化福利资本需要提升文化福利治理水平,关键要处理好各级政府部门与农村第三部门的关系。各级政府部门主要承担出台优惠政策、提供财政支持、给予工作指导等职能;农村第三部门主要承担发现文化福利需求、生产文化福利产品、评估福利效果、反馈福利绩效等职能。  相似文献   

13.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求政府以积极作为的方式为民众生存、发展提供各类给付,政府行为方式应从传统的高权性管理手段向柔性行为方式转变。因此,给付行政的发展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至关重要。从对象上看,给付行政应分为对个人提供特定形式的给付和通过兴建公共设施等形式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给付两种,个人和社会均可以成为给付行政的对象。目前,行政合同、行政指导以及改良后的行政给付等行为手段的合理运用能够弥补我国在给付行政领域立法的不足,加速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孤残儿童福利与服务水平提升,有赖于服务机构基本硬件设施的改善。福利院作为向孤残儿童提供福利服务的主导性福利机构,其服务水平改善受到技术及管理等子系统变化的影响。研究以新型兰州市儿童福利院为分析个案,运用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现并证实在宏观政策给定的条件下,硬件设施是影响儿童福利院服务水平的关键性微观因素。同时,硬件设施提升之后,以管理、员工精神状态等方式表现出的软件设施是促进硬件进一步发挥作用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吉登斯的社会福利思想奠基于他对现代性的分析。就现代性、风险和福利国家的关系而言,现代社会中外部风险向人为风险的转变,导致福利制度陷入困境。福利国家走出危机的出路在于实施“积极福利”。这一构想包括三个方面:在制度上,建立一种“积极的福利社会”;在社会主体方面,培育“自发地带有目的的自我”;在行动上,强调合理的日常生活行动。  相似文献   

16.
动物福利标签制度就是在动物源性产品包装上标识该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否符合动物福利标准的一种产品标签制度,该制度旨在提倡人道主义生产,引导消费者重视动物福利。本文阐述了动物福利标签制度的内涵、意义,通过对西方动物福利标签制度的研究,以及对我国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回答了什么是动物福利标签制度,为什么要在我国建立动物福利标签制度等问题,最后提出在我国构建动物福利标签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浙江宁波、绍兴、嘉兴、湖州等地农户为调查对象,依据农户生计资产分类,就农户宅基地流转后的福利水平进行模糊评价。整体来看,农户经济、居住条件、休闲健康方面的福利水平高于设定的宅基地流转前农户福利的模糊状态,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发展机会以及心理认同四方面的福利水平在宅基地流转后反而下降了。基于生计资产异质性农户的比较发现,农户经济、居住条件方面均提高了生计资产缺乏型和富裕型农户的福利水平,但降低了这两类农户的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福利;不同之处在于,宅基地流转还促进了资产缺乏型农户的休闲健康、发展机遇方面的福利,但降低了其心理认同度,这与宅基地流转对生计资产富裕型农户的影响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8.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挑战,庞大的老年群体对社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必将推动老年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正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社会福祉制度的转变需要高素质的社会福祉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福祉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福祉人才严重短缺.培养专业福祉人才,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福利制度的深层次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效率和公平是社会福利的两大准则 ,整个人类历史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追求效率和公平的历史 ,而其中针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的收入和服务保障更是一个超社会形态的课题 ,是一个关乎人类社会福利的重要问题。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 ,本文中所讨论的社会福利制度被限定在“剩余福利模式”上。在对中外社会福利制度的起源及其理论发展进行考察的基础上 ,作者指出 :社会福利的提供应是制度化的政府职责 ,它的实施不仅能有效地保护社会弱势群体 ,还有利于全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在中国目前财政收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 ,政府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推进立法、加紧培育行业组织和非赢利社会组织 ,以达到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有效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试论我国社会福利提供主体的多元化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既全面又高效地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福利服务是目前困扰我国民政部门的一个难题,社会福利提供主体多元化为我们解决该难题提供了思路,符合我国提出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目标.本文主要探讨了社会福利提供主体多元化在我国产生的原因、内在动力、现实意义和作用,以及政府如何来推动这种多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