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所有制模式在苏联最终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这种模式普及到诞生不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表明,一方面,苏联社会主义所有制模式为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财产制约形式,推动了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这种模式又具有过渡性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势必会遇到挑战。本文试对苏联所有制的形成进行历史考察,这对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党如何实现政治领导,政府如何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国家管理,党政关系如何摆正、理顺,是确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高度集权政治体制和30多年来苏联东欧各国改革这种体制的理论和实践,介绍党政关系改革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新疆通过官方进口苏联农业机械、农业良种、聘请苏联专家、派遣留苏学生以及侨民来疆定居、边民交往等途径引进农业技术,内容比较丰富且实用先进。其应用推广变革了新疆农业的生产方式并增产增收,促进机械化、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推动农业近代化;同时,农业机械、航空灭蝗、中兽医药、家畜人工受精等技术应用及推广积累经验,为新中国初期大规模引进与推广应用苏联农业技术奠定基础。但因多种因素影响,引入良种仅起到改良地方品种提高产量的作用,优良杂种群在新中国才被利用,先后育成一批畜牧及作物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由来已久;以“天府之国”赞誉四川,至今犹然。可是,四川为何会被称为“天府之国”?我们祖先开创天府盛业的往事,对今天振兴四川的奋斗又有何启示?这些问题尚未见有较全面的论述。今不揣浅陋,草成此文,冀图就以上问题抛砖引玉,也为关心四川地方史及四川建设的同志们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CivilSociety(市民社会)是一个地道的西方式概念,它在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指称与含义,因而对“市民社会”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作出厘清显得尤为必要。一、在古希腊,城邦国家就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最早大概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在...  相似文献   

6.
李恩堂 《理论界》2009,(10):117-118
历史上的犹太人有四种称谓:希伯来人、以色列人、犹大人和犹太人.现在,人们经常把这几个词作为同义词来互相替用.但是严格说起来,它们各自具有其具体的历史含义.本文将系统考察这几个概念的基本含义和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7.
山东是中国的海洋大省,自古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山东沿海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传统。这是因为,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区位特征,促使沿海居民以海为生,始终与海洋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山东沿海走向海洋时代的社会生态基础与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距今一百一十年前的一八七五年春天,云南西部边境的景颇族、傣族、回族、汉族民众,在中缅商路上的小集镇蛮允,奋起抵抗英国陆军上校柏郎(H·A·Bromne)“远征队”的入侵,击毙了侵略分子马嘉理(A·R·Mrgary),打退了侵入我国边境的柏郎武装部队。这一事件,是云南近代史上各族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第一次伟大壮举,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震惊中外的帝国主义侵华事件。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次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后果和影响,我们根据史料的记载,对腾越(今腾冲县)和蛮允(今盈江县芒允区)的抗英历史遗址作了考察,试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中期,在欧美列强的威逼下,日本被迫解除国禁,实现了“开国”。日本的”开国”是以西方的冲击为契机,以文化“开国”为先导,以政治、经济“开国”为尾章。这一进程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破坏,为明治维新的历史性选择与变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治”思想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史上确有“法治”思想,先秦法家已广泛使用“法治”一词,并赋予它特定的历史含义:一方面,君主利用手中的权力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具有客观规范性的法律,法律一经形成,对君主自身也有限制作用;另一方面,君主用刑罚惩治乱臣奸民,巩固专制统治。秦亡之后,法家“法治”思想作为儒家“礼治”学说的补充,降到了从属的地位。近代,梁启超对西方“法治”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移植,即用先秦法家的君主法治推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法治,让国人面对熟悉的概念符号品味西方的法律文化。这种移植方式为我们认识中西方不同的法治观念设置了新的障碍。孙中山用西方资产阶级法治理论否定中国封建专制法治思想,并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近代法治增添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丰富内容,为当今建立法治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周人尚赤”说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新生 《文史哲》2005,(2):91-97
战国时代儒家提出的“周人尚赤”说,是通过夸大周人习用红色牺牲等个别事实的意义构拟的一种假说,它与西周春秋时代战旗尚白、礼服尚黑的历史实际相抵牾,故难以成立。儒家对“周人尚赤”的论证一开始就相当牵强,秦汉学者特别是董仲舒的一些补充,说明其已完全陷入不顾史实随意演绎的误区。将崇尚某种颜色列为一朝典制是从秦朝开始的,在此之前并不存在与“秦尚黑”类同的制度。“周人崇尚什么颜色”和“周朝属于五德中的哪一德”一样,都基于错误的理论预设,因而带有伪问题的性质。总体来看,“周人尚赤”说对于今人研究周代礼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轻信此说并据之推论周代的相关文化现象,极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欧洲中心论"这个词语在20世纪才被杜撰出来,然而这一概念的萌芽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学者率先从政治、气候、环境等方面将古希腊罗马同其他地方区分开来。16、17世纪欧洲各派思想家则把欧洲视为历史发展的高级阶段,已具有用他们的文明去征服世界的思想意识,经过18世纪西欧各派思想家的研究和论述,欧洲中心论初步成型,成为一个包括政治制度、民俗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形态等各方面特点的复杂的概念。到19世纪,通过历史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社会科学家"的"科学论证",欧洲中心论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社会广泛使用的一种"科学"术语,其理论内涵显得更为系统、更加规范。20世纪反欧洲中心论讨论中赋予了这一概念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对“行政”概念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一词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用法与含义.在古代希腊和罗马,人们谈论行政问题时,所关注的是公职或行政官职.到了中世纪,马西利乌斯开始关注到"行政职能"的问题.从而引发人们对法律与行政关系的思考,并促成了"立法与执行"的二分.沿着"立法与执行"二分的传统前行,就走到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在三权分立的理论确立起来之后;行政权虽然被作为一项单列出来的权力而加以认识,但是,它依然属于政治权力的范畴.威尔逊的贡献则是把抽象意义上的"executive power"与具体行动层面上的"administration"加以区分,形成了"政治一行政二分"原则,并建立了行政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德治”思想源远流长。“德治”思想从西周确立以来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考察中国“德治”思想的历史发展 ,有助于我们在当今社会对“以德治国”的方略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所谓"和平演变",就是国际反动势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施加影响,支持、收买"持不同政见者",培养对于西方的盲目崇拜,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价值观念以及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图改变这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方向,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这是西方资产阶级以武力手段绞杀共产主义失败后采取的一种同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主要方式,也是西方资本主义为挽救其必然灭亡命运而同无产阶级斗争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西方资产阶级的这种战略,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向全党敲起了警钟,不断教育全党提高对"和平演变"的警惕性,同时还采取了许多措施防止和反对"和平演变".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清变幻的国际风云,提高对西方资产阶级"和平演变"战略的警惕,寻求反对"和平演变"的对策,有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7,(3):87-93
中国历史上有数次国山之议。除去三国时代孙吴曾确立国山外,20世30年代,学者易君左发表文章,指出当民族面对日寇侵逼、危若累卵之际,亟应招唤国魂,推出中华精神具体之象征,倡议将泰山定为中国的国山。该文承接了传统中国以泰山为王朝宗山的历史脉络,通过自然风景、文化积淀与民族品德象征三个方面,细致论证了泰山独具的中华国山之地位。其论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并在21世国山新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礼下庶人”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如何读解《礼记·曲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一语,形成了一场由古及今的学术争议.近年又有学者对《曲礼》这段原文的标点和语意提出新的看法,①试图以此进一步否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在先秦的历史真实性.本文的主旨不在继续或评判这段争议,而想跳出《曲礼》文本的特点语境,②对历史上的“礼不下庶人”现象,和以后又如何“礼下庶人”,提出分析与论证,藉此寻绎一条可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演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坚持“两手抓”的战略方针是邓小平同志倡导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此谈一点学习体会。一、“两手抓”的战略方针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针,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和其他犯罪活动;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  相似文献   

19.
“民工潮”与二元结构的历史考察徐增文自80年代中后期涌起的“民工潮”,实质上是我国农村劳动者在不改变户籍身分条件下,自主性外出主要从事二、三产业的跨地域就业行为(或实践活动),即一定期限内的离土又离乡。其迅猛之势已经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些带有...  相似文献   

20.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面对以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国民党政府处理内外事务关系的基本国策。这一政策的推行,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但这一政策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探讨这一政策的转变过程,将有助于我们弄清“攘外必先安内”的本质和进一步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中日关系史和国共关系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