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世纪重庆文学史》是一部综合的断代的区域文学史。这部文学史的史料有可信度,对作家作品的评价适应了区域文学史的特点,文学史的论述有相应的科研成果支撑。  相似文献   

2.
区域文学史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分支,而区域性儿童文学史又是区域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区域性儿童文学史纷纷问世之际,作为西部重镇的重庆却一直没有自己的儿童文学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可喜的是,彭斯远教授撰著的《重庆儿童文学史》(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使这一遗憾得到了很好的弥补。  相似文献   

3.
我的书架上并排摆放着两套有关中国文学史的大部头著作:一套是由张炯、邓绍基、樊骏三位先生主编、华艺出版社1997年推出的《中华文学通史》、一部是由范中华策划、郭杰、秋芙任总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最近的刊行的《中国文学史话》。这两套书均涵盖古今,皆为十卷,总字数都是500多万,颇有珠联壁合,相互辉映之感。《中华文学通史》我已多有翻阅,收益匪浅。《中国文学史话》进入我的书房不过才几天的时间,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把各卷粗略浏览一遍,顿时产生和阅读《中华文学通史》全然不同的感觉。如果说《中华文学通史》展示的是…  相似文献   

4.
筚路蓝缕功不可没──评钟优民主编的《文学史方法论》孟蕊文学史方法论作为文学史家特有的认识工具,能够促进其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的科学化,规范化、多样化,从而规范文学史学科的发展方向并全面提高该学科的科学品位。钟优民等同志编著的《文学史方法论》是一部系统研...  相似文献   

5.
学人风采     
王锺陵,1943年生,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著作主要有《中国中古诗歌史》(70万宇)、《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60万字)、《文学史新方法论》以及即将出版的《20世纪中西文论史》(260万字),文学创作有报告文学《台北的忧郁》、诗文集《太阳的葬礼》、散文集《雪域高原》。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学术月刊》等46种报刊发表论文140余篇,计240万字。主编书籍有《中国诗词曲艺术美学大百科》(200万字)、《竹溪文丛》、《中国文人传记》丛书、《20世纪文学史论文精粹》(5卷,200万字)、《20世纪中国文论精…  相似文献   

6.
每讲到胡适,不少人都知道他的《白话文学史》,却不甚了解他在此书之前,还有一本《国语文学史》。《国语文学史》是《白话文学史》的前身。1921年冬季,胡适应邀在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国语讲习所讲“国语文学史”。当时他“在八星期之内编了十五篇讲义,约有八万字,有  相似文献   

7.
自最初的林传甲、黄人的同名的《中国文学史》、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乃至胡适的《白话文学史》、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陆续面世以来 ,中国文学史的编撰已经有将近百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新文学史已经发展成颇为完备的学科 ,文学史的编撰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这些年来 ,特别是上个世纪 80年代以来 ,各具不同观念、不同体制、并且详略歧异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已经出版了上千余种。然而 ,文学史家的精力和兴趣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通史、断代史和分类史的编撰方面 ,较少注意地方文学史的研究。地方文学断代史陆续出…  相似文献   

8.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导论”读后放言黎乔桂章培恒、骆玉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一出版,立刻掀起了一片赞叹的声浪。我认为这部新著的主要优点有三:第一,对审美意识的强调;第二,对个性的强调;第三,对“以情动人”的强调。有此...  相似文献   

9.
王运熙先生的治学历程有三个阶段。他学术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文学史与批评史两大领域。他对汉魏六朝乐府的研究,填补了文学史研究的空白;他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是该学科领域的重大创获。实事求是是他治学的基本特色,在治学方法上,他注重实证,注意微观与宏观、文学史与批评史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不寻常的模式建构——黄万机《贵州汉文学发展史》简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建春 (浙江省台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浙江 台州 317000)贵州社科院文研所研究员黄万机先生新著《贵州汉文学发展史》(以下简称《贵文史》,为繁花似锦的古代文学园地中增添了一朵奇葩。近期通读《贵文史》,觉得这部50万字的宏构,颇有不同寻常的特色。这里着重论述其建构模式。王钟陵教授认为,文学史编撰要改旧的“复述”式为新的“叙述”式,其关键是史的研究——理论的创造。笔者以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文学史本体的定位,文学史表达的创新和文学史规律的探索,是首要的着手处。《贵文史》认为:“这里的汉文学,是指以汉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1.
新体例的成就与不足─—《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略评张求会由华南师大管林、钟贤培两位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①,自1991年问世以来,学术界多有好评。研究者们首先注意到了该书在文学史编撰体例上的突破,认为“组合型”体例的创造是这部近代文学史的最大...  相似文献   

12.
王粲生平、创作中两个问题的考辨王怀让王粲是文学史上建安时期的一个重要作家,被刘勰称之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是文学史上久为传诵,很有影响的名篇。关于王粲离长安去荆州的时间和《七哀诗》第一首的创作时间问题,是王粲生平和创作中的两件大...  相似文献   

13.
章培恒、骆玉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前,国内流行的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社科院文学所余冠英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文学史著作,主要是五、六十年代的产物。这些著作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困于时代和社会因素的局限,主要从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角度界定文学,并以此为基础来论述文学的发展观。时隔三十年,学术界早就不满足于这种阐释方法与阐释角度了。有识之士在中国文学的具体研究中也早已突破了反映论的樊篱,对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学…  相似文献   

14.
关于编写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编写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的几个问题陈思和一、编写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的一个原则大约从1985年写作《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开始,我就怀着一个写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的梦想,并且断断续续地作着准备,也曾经动笔整理过几个章节,凡学有所得,都化作一些评论性的文字发...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成果──《桂林抗战文学史》评介魏华龄在纪念伟大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前夕,蔡定国、杨益群、李建平合著的国家和广西“七、五”社科重点科研项目《桂林抗战文学史》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部50万字的专著,确定课题后,先后访问了当年在...  相似文献   

16.
窦、林、黄三部早期中国文学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人自著的中国文学史著 ,最早的有窦警凡的《历朝文学史》、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和黄人的《中国文学史》。 2 0世纪头十年里 ,社会思潮风起云涌 ,新旧文化交锋冲突。这动荡时代里复杂的思想文化观念 ,也体现在上述三部中国文学史著中。这三部中国文学史在史学观念、文学思想、著述精神和编写体例上都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将它们做一番比较 ,对于了解中国文学史学的开创 ,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元明戏曲的绚丽画卷———评《中国戏曲史编年(元明卷)》张弦生近几年关于古代文学史的研究有较迅速的掘进,“重写文学史“成为热门话题,古代文学史的出版也涌起一股股热浪,多卷本的文学通史巨著,与各种分类的、分体的、断代的文学专史研究著作,各呈异彩。而古代戏...  相似文献   

18.
<正> 张振金先生的《岭南现代文学史》出版了,我非常赞同李育中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的:“这是一个前所未有过的工作,富有创新的意义”.我以为这部新著的意义,在于具有开创、促进、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地区性的现代文学史专著.在此之前,只有白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有人写过台湾现代文学史,而大陆各省份、各地区的现代文学史,尚未有过.已出的《江西苏区文学史》、《武汉抗战文艺史稿》、《山西抗战文学史》、《山东解放区文学概观》、《晋察冀文艺史》等书,只限于某一特定时期,未曾贯通整个现代.张著既然是第一本,当然具有开创性.先行者的成功与不足,对于后来者必定具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其次是它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促进作用.中国现代文学史面向全国,对史实的描述往往不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以降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二十年代就有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晚清部分)胡适的《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1872—1921)、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18—1921);三四十年代又有钱基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860—1924)、李何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和阿英的《晚清小说史》等.它们对这段文学史都没有严格的界定和分期,“近代”、“现代”两个概念的使用也比较含混.解放以后,随着现代文学史作为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是现存流行的文学史中质量较高的一部。但由于它是六十年代初期的产物,有一些观点和论述显然已不能适合新的要求了。为此,文学研究所的同志们正在着手编写一套长达十四卷的新的文学史。为了使新编的中国文学史写得更完美一些,本文准备就该书《诗经》一章中的“歌咏劳动之作”部分,提出一些商榷意见,以求正于文研所同志与广大读者。《诗经》中关于劳动的诗,很多文学史都是借用古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话来概括的,引证的作品则不外乎《魏风》的《伐檀》、《硕鼠》和《豳风·七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