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8 毫秒
1.
莱辛在《野草在歌唱》中塑造了中年已婚女性玛丽·特纳这一个“疯狂的家庭主妇”形象。作为欲望主体,她不但与自我无法调和,和她所在的社会和环境也无法调和,最终走向了疯狂和死亡。从后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其悲剧的实质是:镜像阶段中他者的出现使主体产生对他者认同的欲望,这种欲望永不止息但又无法获得满足;在俄狄浦斯阶段所经历的主体欲望和现实法则的冲突使欲望主体进一步压抑和异化,从而使主体最终成为非统一的自我。  相似文献   

2.
邓伟 《天府新论》2008,1(2):149-151
巴金<家>、艾芜<山峡中>和鲁迅<故乡>的主人公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中国现代文学自我建构的内蕴.通过细读三部作品,可以见到中国现代文学自我的成长包含浓厚的意识形态内容,以及其中意识形态与个人体验的复杂关系.中国现代文学自我的成长故事,就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企图重新发现和获得生存方式的故事,企图重建现代生存意义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在拉辛的悲剧《费德尔》中,女主人公费德尔有两次爱情悲剧的经历,她的一生都纠缠在爱情和不满之中。通过描写费德尔情欲与理智的冲突、自我欲望和他者欲望以及情欲为神欲控制等方面的心理变化,拉辛细致地刻画了费德尔矛盾而不安、痛苦而渴望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是中西方两大戏曲名剧,都是描写复仇悲剧的文学作品,但在主人公形象、悲剧思想和故事冲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5.
李灏 《殷都学刊》2011,(3):84-88
在凯瑟琳.恩萧悲剧的形成过程中,有着自我精神世界的相对独立完整及被打破的事实。从单纯无忧的童年到痛苦绝望地离开人世,原始自然的存在是她的本质属性,虽有外来因素的干扰,却固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在与现实相疏离的自我世界里,造成了她必须面对但无法解决的诸多矛盾,给她原本单纯的世界带来了复杂的困惑,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她都无法按照自己的期望实现理想的目标。从本质上看,她是孤独的,没有真正的知己,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毕飞宇的小说文本<玉米>、<玉秀>、<玉秧>系列给我们展示了共同的女性命运造成的三个女子不同的悲剧遭遇.作品以呈现生活原态的叙事,不动声色地触及女性悲剧的生活本质和社会本质.作品穿越世俗生活和男权伦理的小说系列叙述,揭示了中国伦理文化的黑暗和人类文明发展背后的偏见.  相似文献   

7.
当代英国作家贾斯·希尔的"中国三部曲"中的成名作小说<品梦茶馆>享誉世界,被翻译成十一国文字全球发行,先后获得多种文学奖项.西方评论界因此认为希尔对中国了解深入,谙熟中国社会与文化,把他称为"中国作家".在西方评论界大加赞誉的同时,中国读者不难发现其小说中存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本文通过对小说主要人物大山和方太太的分析以及对葬礼、古尸等一些荒诞怪异细节的剖析来展现文本中暗含着的中西文化、中西意识形态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对抗.通过对各种冲突表象的集中分析,探究出<品梦茶馆>中各种冲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作者个人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的偏见和东方主义影响的残存.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伤逝>和巴金的<寒夜>,讲述的都是关于个体自我拯救和弱者无助牺牲的故事,披露了个人主义的伦理革命在中国所遭遇的两难处境,即它在证明自己的合理性的同时又在证明着自身的不合乎社会正义.在西方有效的个人主义伦理原则到中国没能发展出一套成熟的方法,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的绵延,它使中国现代作家对悲剧的个性因素不抱太高的热情,相反喜欢把悲剧引向对社会的控诉.跟于连式悲剧中的个人激情要猛烈地突破社会规范不同,中国式的悲剧总是保持了一种情感内敛的温和风格.这表明作家采取了一种在个人本位和集体本位之间游移不定的伦理立场.但<伤逝>和<寒夜>毕竞是有所不同的,两者的差异反映出随着社会革命的展开文学对社会控诉的力度加强了,同时也可见出一些其它的变动,比如在新的时代性别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作了一系列主题集中、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传记悲剧.并深入挖掘了<史记>人物传记悲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及矛盾冲突的性质.司马迁对上述悲剧人物的推崇,反映了他世界观中的进步因素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稀有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在<史记>人物传记悲剧中表现出"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塑造出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悲剧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平凡的世界>依托社会转型期的特定语境展开小说的爱情叙事,这是一个迁徙者、历险者、奋斗者的叙事,也是一个读书者、思想者、高尚者的叙事,爱情叙事总是与道德的自我提升、人格的自我完善、身份的自我超越如影随形.爱情叙事中浓郁的文化情调和诗意美,成为始终贯穿孙、田爱情历程的主线,爱情叙事与文化叙事融为一体,这是当代以农民为主体的现实主义小说在爱情主题上的新开掘和新探索.超越出身局限的理想追求与超越阶层结构的爱情形态,构成了某种深层的呼应.但路遥让这份爱情在最美丽的时刻戛然而止,既保持了爱情的纯美,又因爱情叙事的终止、定型而省略了爱情发展的多重可能性.其实过程比完成更具有艺术的余味,未完成式比完成武更具有一种蒹葭苍苍的原型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自由观为基础,对奥尼尔早期剧作<毛猿>中主人公扬克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分析,通过解释个人面对自由所采取的态度,挖掘了造成扬克痛苦不安的深层原因并揭示出扬克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2.
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鲍德里亚批判了马克思的经济拜物教理论,他认为,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只是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交换价值"的崇拜,而无法面对在今天居统治地位的能指拜物教.今天真正支配和奴役人和物的是符号,而在符号系统中,真正起支配作用的不是所指,而是空无的能指.意识形态真正统治和支配人的地方不是异化了的上层建筑观念,而是无处不在的结构性能指符号编码.  相似文献   

13.
《史记》内含着深厚的悲剧意蕴,它凸显了人的独立意志、存在价值和张扬主体的悲剧精神;表现了彻悟历史、人生和无法超越的悲剧意识;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文化根源,宣告了历史的困惑和文化的悲哀。深邃的悲剧意蕴是《史记》作为史学和文学巨著魅力永恒不可复写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爱略特所做的一场人生道德实验,她在探索一种影响个人命运选择的道德力量.她认为人生来有追求自我的欲望,一旦自我追求与外界现实相左时,指导其作出正确人生选择的是建立在对他人的爱与同情基础上的道德情感.主人公麦琪一生经历了内心欲望和外界力量之间的不断冲突,但是道德上的不断成熟以及对家人、朋友的爱让她选择牺牲自己,达到了内心的平静以及与外界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牛也 《北方论丛》2002,(6):98-101
从意识形态话语角度把张爱玲的<金锁记>与王安忆的<长恨歌>作比较,自然发现此二者各自以一定时代的文化话语转型时刻女性欲望表达进行了回忆式地描述.这些描述集中体现在二者主人公不同的女性主义(抑或女权主义)生存和发展方式上.对比二者主人公--曹七巧和王琦瑶--的话语剖析,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把握了这两部作品所体现的两种不同的女性主义生存和发展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长恨歌》作为一个悲剧作品,它描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本文试从它作为悲剧这一特点出发,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拭撩其主题之神秘面纱。(一)从悲剧产生的原因和矛盾冲突看,它表示一种讽谕,一种劝诫。《长恨歌》的前半部分,诗人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记述了唐明皇因“重色“而“倾国“的悲剧过程,并以此讽谕后来的君王,引以为诫。主观上,《长恨歌》悲剧是由李杨自身的过失、弱点造成的,而客观上,其又包含着浓厚的社会因素。从悲剧的矛盾冲突看,《长恨歌》揭示的是帝王的个人情感、生活与封建的社会义务、道德、职责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悲剧的根源在于他只会享用皇权而忽视了皇权听赋予他的重大的社会责任。因而注定了他们的悲剧结局:当他失去权力,爱情也就随之而毁灭。这既是个人悲剧,也是社会悲剧。(二)从悲剧塑造的艺术形象看,它展示了一种  相似文献   

17.
张承志草原小说的审美追求——以《黑骏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敦 《广西社会科学》2008,(10):146-149
张承志的草原小说大多以古朴的生命意识和苦难抗争中的人性美,熔铸精神冲突于草原生活之中,又常常以爱情悲剧为载体,把民族历史文化和人物的命运悲剧交织在一起,展示了草原所特有的本相生存状态和顽强的生命气息,营造了古朴、苍劲的感伤美,蕴涵了二元对立的文化审视和深刻精神冲突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莫言与鲁迅都是刚性生命叙事文学的家族成员,具有家族性相似。他们都喜欢用狂野的、异端的甚至是邪恶的意象或令人震惊的修辞显示自己的文学身份或文化身份,从而将自我与社会常态的文学、文化区分开。他们都是激烈的个人主义者,都顽强地坚守自我,沉迷在自我的灵魂中。他们都有强烈的英雄情结,都推崇彻底反叛的恶魔性格的英雄,在荒凉里激情反叛。他们也都有一种深沉的生命悲剧体验,在反思社会、文化所造成悲剧的同时也都意识到这种悲剧内在于人的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19.
<诗经>表现出的神道观念具有一种精英文化特质,而<楚辞>则呈现出一种俚俗文化气息;<诗经>所描写的神灵具有崇高性,标志着审美主体的理性成熟,<楚辞>所描写的神灵多有具象,表现出审美主体情感的真挚与酣畅;<楚辞>所表现的神道观念更注重情感的愉悦与失落,而<诗经>所表现的神道观念更注重理性的深化与升华,二者在相同的表现对象上体现出的审美异趣,更为清晰地呈现出各自所代表的文化性征.  相似文献   

20.
徐艺玮 《殷都学刊》2010,31(1):99-102
从<情人>和<广岛之恋>这两部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作者杜拉斯颠覆男权话语、强调女性主体身份的女权主义思想,但在杜拉斯的女性话语背后显露出西方白人身上所固有的种族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