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山》杂志在我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的引领和倡导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尤其在"新写实小说"和"新状态文学"的倡导上更是功不可没。文章重点就《钟山》对"新状态文学"的倡导进行了反思,认为"新状态文学"的倡导和理论构架具有召唤性与浪漫性、模糊性与矛盾性、功利性与策略性等特点,因此在更大程度上是一次占据文化市场份额的话语权力争夺。但由于话语圈的狭小和文化场的紊乱,所策划的"新状态文学"最终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一书中明显表露出《圣经》情结。他把女主人公凯瑟琳塑造成了耶稣基督的化身.多次用《圣经》中常见的“尘土”意象作为象征性的背景。他还借男主人公亨利由恶到善的思想转变过程,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罪恶人类注定走向毁灭.只有弃恶从善。才是人类唯一的出路这一深刻主题,从而在作品中“复活”了《圣经》一书中对人类“救赎之途”的期望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分析指出,自卑情结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自卑是人类的正常情感,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远大前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皮普、郝薇仙和马格韦契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结,并且选择了不同的超越自卑方式。这些不当的超越自卑方式是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当代三部影视作品《狮子王》、《王的男人》和《夜宴》是基于弗洛伊德学说对《哈姆莱特》进行的改写,它们由弗洛伊德对哈姆莱特“俄狄浦斯情结”的精神分析式阐释生发而成,旁证了弗洛伊德观点的影响力,并为我们重新考量弗洛伊德的哈姆莱特阐释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机会。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的《女神》经常被理解为“一曲女性的赞歌”,但是该诗集中的很多女性意象呈现出欲望化特征,缺乏形而上的道德崇高感。郭沫若心中真正欣赏的是“女性的男性化”、“男女合一”,而且作者对男性的自我认同感相当强烈,在他的意识深层,男性对于女性仍然具有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6.
韩旭 《北京纪事》2014,(6):39-40
记者:彩排的时间紧张吗?杨少彭:3月份我从维也纳回来,接到了演出的任务。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排一出大戏,要呈现两组演员的表演,时间确实有些紧张。  相似文献   

7.
孟浩然诗歌具有很深的《诗经》情结,诗人对《诗经》的接受主要体现在词汇乐用、典故活用、比兴巧用、风格化用等四个方面。诗人如此钟情于《诗经》,古为今用,故而形成了其诗歌清淡中蕴古朴、自然中涵雅致的审美风格与艺术境界,由此熔铸出诗人自己山水田园诗的独特精神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库切是文学的自由言说者,自由,是理解库切和其作品的一个重要基点。《耻》是库切表达自由观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作品,通过对动物权力的关注和对浪漫主义的追求,从侧面表述了库切的民主自由观,烘托了其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之情。但受现实的影响,其民主自由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的残缺性。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从苏州发端,渐次扬州、金陵,曹雪芹及其《红楼梦》与扬州的关系一直为红学界所关注。《红楼梦》中关于扬州的风俗民情、扬州风景、扬州方音的描述,反映了作者的扬州情结,也反映出曹氏家庭的兴衰和扬州的关系。对这方面内容进行分析评述,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0.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张吉珍 《南都学坛》2012,32(4):48-51
《石点头》作者有浓厚的商人情结。作者在"劝诫"本意下,塑造了富商大贾、小商小贩、"士而商"者等一系列商人形象,这些商人仗义重情,令人敬重,不再是重利忘义、坑蒙拐骗、骄奢淫逸的代名词,他们开始追求自身的社会价值。同时,小说还描绘了繁荣热闹的商业场面。究其情结原因,主要在于"士"对"商"态度的转变、商贾势力的强大和追逐名利的世风。天然痴叟对商人的情结,也体现出他对商人职业重要性的认识,对商业活动的特殊性认识,尤其是对商人价值观所隐含的历史进步性的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保存了较多的与居室相关的汉字,从许慎形义解说与历代注释中,可以追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家园情结。这种情结主要表现在对居室的誉美、对居室作用和人在居室里的活动的记录等方面,其核心内容是安全感、静美感、兴旺感、归依感,其永恒的价值是家国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13.
展示日本民族文化的精神美是川端康成创作的执著追求,也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因素。《雪国》作为他的巅峰之作,用独特的日本式抒情,表现了民族深层意识和审美情趣。美的物哀情调、美的幽玄理念和虚无主义构成了川端式的创作风格,也使更多的人认识到“走向世界的文学,应该是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学。”  相似文献   

14.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慈悲》展示了在蓄奴制的摧残和压迫下,各色人种奴隶封闭自我、自卑压抑的精神世界。小说着重描述了叙述者佛罗伦丝的精神世界,通过对佛罗伦丝自卑情结原因精神世界探索蓄奴制下奴隶们自卑心理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由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世界性"所决定,人们的乡土观念也"成为世界性的了"。郭沫若的代表诗集《女神》等,便是袒露"世界故乡情结"的佳构,其内涵主要包括:眷恋中国"第一故乡",热爱日本"第二故乡",讴歌世界"大同故乡"。这样的世界乡情诗,在加速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今天,更有其强烈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对基督教经典《圣经》作一简要介绍,然后说明欧美作家通常援引《圣经》的几种方式,并举多项实例加以论证,以此了解欧关作家作品的《圣经》情结,探讨了《圣经》魅力不朽之原因。  相似文献   

17.
赵峰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4):61-62,144
作为美国南方的重要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文学创作自然离不开美国南方这个大背景,本文通过对其短篇小说《善良的乡下人》的分析来揭示其“南方情结”。  相似文献   

18.
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山乡巨变》都是《暴风骤雨》的续篇或姊妹篇.作家敏锐地把时代的暴风骤雨投入《山乡巨变》中,创造了一个具有史诗风范的文本世界.暴风骤雨的情结使《山乡巨变》这部作品始终情绪高扬,独具激情燃烧的美学基调,作家通过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山乡巨变》成为今天不争的红色经典.  相似文献   

19.
约翰·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人鼠之间》不仅着重刻画了主人公乔治和莱尼的"土地梦",而且饱含了对农业工人悲惨命运的关注和同情,以及对美丽自然风光的朴实描写,这些都是作者的土地情结的具体体现。同时,土地情结也是斯坦贝克试图通过文学创作为劳动人民乃至美国人民的困境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20.
《死者》是乔伊斯流亡海外后的最初创作,蕴含了乔伊斯对爱尔兰民族、世界以及自我的新观念,预示着创作风格的转变。乔伊斯前期的写作有鲜明的"意图式写作"特征,利用症候式阅读法,通过细读文本和传记,发现《死者》的显形文本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而其下隐藏着叙述者的言说困境。乔治·斯坦纳多次提及《死者》一文对他批评理论的影响,运用斯坦纳的语言哲学理论,通过解读小说文本中的音乐、空白等元素,发现乔伊斯突破语言之围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实现了"构建民族道德史上的一章"的写作意图。比较显形与隐形两个文本,可以看到乔伊斯的爱尔兰情结遵循否定之否定的逻辑,是一种"否定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