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宏 《青春男女生.妙语》2010,(10):I0008-I0008
“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话一直是人心中引以为知音的最高境界。峨冠博带的俞伯牙和短褐草履的钟子期相会在崇山峻岭和飞瀑流泉之间。于是,“巍峨兮,高山;浩荡兮,流水”的意象在伯牙的琴声里流淌宣泄,在子期的眼神中发卅辉光、存唇间轻轻吟出。那一刻,伯牙的心灵找到支撑,  相似文献   

2.
<正> 琴曲《流水》是一首非常古老的乐曲,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两千多年来,它伴随着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动人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名叫俞伯牙的音乐家,他弹七弦琴尤为著名,因为一直没有能够找到  相似文献   

3.
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俞伯牙弹琴时,琴声时若高山,时若流水,只有钟子期能领会其中的含意。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得或乐曲高妙。余音绕梁韩娥去齐国,路上断了粮,便以歌唱求食,唱后歌  相似文献   

4.
一曲高山流水,跨越千年的时空隧道,仍在我们心底荡漾——它见证了伯牙与子期的相惜之情——山高水长。我们仿佛看到那位隐居深山的高士钟子期的伟岸身影,看到轻功名、重情谊的俞伯牙痛失知音后的茫然无助——折断的琴弦把他们的高尚情感定格为永恒。  相似文献   

5.
琴瑟和鸣     
可曾记得那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一点即通的灵犀是一种精神的沟通,同时也是一种默契与合作。合,是二者并在—起;作,是二者相互协调,唯有合作才能悠悠琴瑟扬,琴瑟和鸣方是矣。高山巍峨,流水缠绵,伯牙孤寂地静坐林间,怅然、冷傲地抚着相伴多年的琴,知音难觅,一腔情怀竟无一人能懂。然而钟子期出现了,虽为一樵夫却能听出伯牙的弦外之音,有了他的倾听与赞美,伯牙的琴声才能优雅地飘了这么多世纪。一个弹,—个听;—个赞,一个悦,正是这洋的合作才创造出了亘古的乐章。学会合作即是互相信赖与欣赏,并给予对方和自己最大的鼓励。…  相似文献   

6.
邓牧,字牧心,浙东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宋亡后不仕元朝,隐居于余杭大深山洞霄宫,卒于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著作有《伯牙琴》、《洞霄诗集》、《洞霄图志》等。在《伯牙琴》中,邓牧对自秦以来的封建专制政治进行了辛辣而深刻的系统批判,并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王国,明确地向世人敲响了封建政治制度的丧钟。  相似文献   

7.
<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俞伯牙掉琴谢知音>讲述了两个湖北籍文化名人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考诸冯梦龙、熊廷弼的生平以及冯、熊二人的交游可知,冯梦龙将<俞伯牙猝琴谢知音>赫然列为<警世通言>第一篇乃有所寄托而作.正当熊廷弼受谗遭诬深陷缧绁性命攸关之时,冯梦龙将一篇表现楚人重人才、重友谊、重知己的古老故事,置于自己新刊小说集的卷首,其中大有为之不平、为之痛惜之意.这大概也是冯梦龙作为一个无职无权且曾因言获罪的朋友,所唯一能做的了.中国人交友的淡泊与深沉,都已蕴含其间.不仅如此,对比冯梦龙天启前后的作品,还可以发现,其严肃性和深刻性都有所增强,或许,这多少也缘自熊延弼的悲剧所带给他的震撼与警醒.  相似文献   

8.
礼文 《山西老年》2015,(2):48-49
中华古韵,向有十大名曲一说。这些古代名曲分别为《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据专家考证,这些古代名曲的原始乐谱大都失传,今天流传的不少谱本都是后人伪托之作。这些乐曲以历史典故为旁衬,从而借古人之旧事以壮声势。被善意无限夸大了的友谊——《高山流水》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  相似文献   

9.
敬畏责任     
此语出自《列子&#183;汤问》。春秋时期,楚国郢都人姓俞名瑞,字伯牙。从小喜爱音乐,跟著名琴师成连学弹琴。  相似文献   

10.
期待     
天空中的繁星,是织女的眼泪。繁星中的黑夜,是牛郎的心海。山涧里的流水,是伯牙的琴音,绕梁三日。高山上的勇气,是子期的倾听,琴音是清幽的曲调。天空的小鸟,是我的期待——  相似文献   

11.
琴为谁弹     
郭平 《金陵瞭望》2009,(9):76-76
在汉语词汇里.有这样一个优美的词语:知音。它来源于古代一个著名的故事.伯牙和子期相遇相知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少古书中都有记载,以后.又被演绎成更细致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正>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的开头即喟然慨叹:“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古其一乎?”——这意思是说:要正确无误地鉴赏一部或一篇文学作品是多么困难呵!鉴赏既难于深入微奥,契合作者的殷殷苦心,真正能正确鉴赏的行家也就自然难得碰到;要碰上能正确鉴赏的行家,一千年大概只有个把吧?刘勰是从音乐史上的一则著名典故立论来阐明他的鉴赏见解的.他的看法当然有些夸张.钟子期固然是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的最高明的鉴赏者、知情人,但钟子期一亡,俞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知音的想法和作法却未免过于偏狭,而由此推导知音  相似文献   

13.
闻琴雅意     
《阅读与作文》2007,(10):49-49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呜,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桓公的手中。齐桓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  相似文献   

14.
有关俞伯牙、钟子期在汉阳江口偶遇,以一曲"高山流水"结成知音的传说故事世代相传,千古不衰。这一传说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省级名录之中彰显于世。其精妙的音乐艺术,诚信纯真的友情,脍炙人口的知音佳话,既是荆楚历史文化的辉煌一角,也是当今滋润大众心田,促进中国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寻找朋友     
朋友,就像生活中的阳光。从古至今,传颂着多少关于朋友情谊的佳话:俞伯牙和钟子期,阮籍和稽康,李白和杜甫、鲁迅和瞿秋白…… 台湾诗人余光中把朋友分为“四型”:高级而有趣型、高级而无趣型、低级而有趣型、低级而无趣型,这说明朋友是有优劣平俗之别的。可有的人在社会上交朋友比买个纽扣还随便,或素昧平生,  相似文献   

16.
友情的错位,来源于我们自身的混乱。 从类似于那本连环画(《俞伯牙和钟子期》)的起点开始,心中总有几缕缥缈的乐曲在盘旋,但生性又看不惯孤傲,喜欢随遇而安,无所执持地面对日常往来。这两个方面常常难以兼顾,时间一长,缥缈的乐曲已难以捕捉,身边的热闹又让人腻烦,  相似文献   

17.
吉安 《社区》2010,(14):49-49
朋友讲一个山东人急性,是读书时交过的笔友,第一天刚刚收到他的信,介绍自己兴趣爱好种种,想要与朋友做精神上的子期和伯牙,第二天便又收到他的第二封信,急愤愤地指责他说:我给名人写信还很快收到回复了呢,给你这无名之辈怎么就一去杳无音信?朋友惶恐,恨不能插翅飞过去,安抚他那颗快马加鞭飞驰着的心。  相似文献   

18.
《知音》篇是刘勰论述文学的鉴赏和批评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篇章之一。“知音”本来是对音乐有正确理解和评价的意思,这里借用来指文学的鉴赏和批评。《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  相似文献   

19.
文学鉴赏作为人类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是随着文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我国早在春秋时期,便有了关于文学鉴赏活动的记载。《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听《诗经》乐章演奏所作的评价,便是文学鉴赏的例证。《吕氏春秋·本味》记述钟子期听琴,较之前者形象而生动。“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  相似文献   

20.
<荀子·劝学篇>中"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王念孙认为应作"绝江海",本文认为还应作"绝江河";"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苇苕","发"乃鸟之长毛,即鸟髦,窃以为原文应作"髦"而非"发";苇与苕并非如杨倞所说为同一物,苕乃是陵时,与苇有别;"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秣"当如杨倞注,泛指喂马,不与"末"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