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于预言的布热津斯基在他的新著——《失去控制:二十一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中并未以地缘政治家的“大腕儿”形象出现进而再度预言未来世纪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在这部刚刚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著作中,布热津斯基一反外交政治中冷冰冰的现实主义利益权衡的风格,而令人惊讶地以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深切关注,来作为其地缘政治分析的入手点和基本武器。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传统的文化上,其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中国有跟历来西欧各国根本不同的国家观、世界观和文化观念。今后中国一旦在国际社会这一舞台上大显身手,特别对亚非各国一定会产生相当大的波动。”“中国文明在日本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价的。日本民族的确成功地把中国文明变成自己独特的东西了。即或如此,一点也不能降低中国文明在这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是有威信的。可以设想,中国现在有这样的威信,将来也会有。”当我们阅读上述对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充满信心的高度评价时,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两位享誉国际的思想家之口。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外交政策顾问布热津斯基的《失控:21世纪前夜的天下动乱》一书的主要观点。本期还译载了俄国学者叶夫斯塔菲耶夫评述该书的文章。仅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1861年,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P.Broca)描述了他对一个名叫勒博尔纳的男子的研究。这个男子能够理解对他说的话,但不能连贯地说话。他能够说出孤立的词汇,甚至一些词组,但这些词组是没有意义的。他全然不能与人交流。在勒博尔纳死后,布罗卡对他进行了尸体解剖并发现,在他的大脑额叶的靠后部位,有一处损伤。这是第一次证明,智力的一个方面——在这个病例中,是语言智力——位于大脑的某个特定部位。布罗卡的发现表明,智力不是通过大脑皮层随机地散布的一种一般化能力。 这种观点很快被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H.Gardner)接受了,他与中风病人一起度过上午的时间,与具有天赋的正常儿童一起度过下午的时  相似文献   

5.
T·阿多诺在1966年出版了一本他研究多年的题为《否定的辩证法》的著作。根据阿多诺的看法,辩证法按通常的理解既不可能是方法,也不是某种实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矛盾地思考矛盾”的特  相似文献   

6.
按辩证法研究专家萧煜焘先生的理解,辩证法是对立统一或肯定、否定、复归于肯定的圆圈形运动。在我们看来,如果这一理解不错的话,那么,这个众多圆圈形运动的节律性、旋进性、悦智性就是辩证的诗意。——辩证法是自然、社会、思维的哲学之诗。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破坏:全球化如何改变全球文化》(Creative Destruction: How Globalization Is Changing the Worlds Cultures),泰勒·考恩(Tyler Cowen)著,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8.
科学进步中的危险因素目前已高得如此令人难以置信,以致人类可能活不过21世纪。  相似文献   

9.
本书是杜克根据他在1988年至1990年期间对日本、美国和英国这三个国家的中等学校所作的考察而著的。按照他的观点,“有一种基于这一研究的假设,即许多致力于设想21世纪领导的情况的人都广泛地在他们各自的国家里对最出类拔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西方哲学史的研究中,对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历来比较重视,论著颇多。但是,比较全面地系统地阐发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专著并不多见。张澄清同志的专著《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这是十分可喜的。全书由七章构成。第一章着重论述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背景及其历史必然性。第二章全面地简要地阐发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第三章到第六章是该书的中心内容,分别论述了黑格尔在辩证法思想发展史上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十九世纪末期荷兰的一本科幻小说AD 2065(中文译名《梦游二十一世纪》,日文译名《新未来记》)以及其中文和日文译本,来比较研究中日两国知识分子的不同反应和接受,以作为一个跨文化翻译研究的案例。本文先从该书的英文译本和杨德森的中文译本,透过文本细读,替原作者的科学幻想的知识性内涵进行文化史的定位,并窥测其启蒙式的欧洲本位的现代性意图。然后进入中日译文的仔细比较,并将之置于两国不同的历史脉络:晚清的改良运动和日本的兰学传统。最后经由日本译者近藤真琴在译文每一章后面的详尽诠释和反应──特别关于中日两国将来在东亚对抗西方的地缘政治地位──略作现代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当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始寻求世界的多中之一时,辩证法即已成为哲学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对西方哲学而言,现象与本质的分裂是其辩证法的根本动力,真实的普遍性与不实的多样性的矛盾对立是其辩证法最重要的主题。黑格尔是西方传统辩证法的最后一位大师,继之而起的马克思颠倒了西方辩证法的这一主题,他认为,普遍性的本质仅仅是一种抽象,具体的多样性具有优先性,真实的存在是现实的多样性而不是本质,本质只不过是人类大脑的抽象,只是对实在的近似的反映。中国古代具有非常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产生于中国古代的辩证法与西方的传统辩证法虽然有类…  相似文献   

13.
熊召政的《张居正》使我们有可能借助于一个虚构性的文本来思考关于改革的话题。对于改革家的张居正而言,何以“成于改革,毁于改革”?对于由张居正所推动的这场改革运动来说,又何以“成于张居正,毁于张居正”?这里是否包含着千百年来困扰中国改革的死结?《张居正》揭示了张居正改革最终未能完成制度性的设计,使体制有一种自我适应和调整的能力,而仅仅依赖于体制内个人的良知与威权,则难免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苏珊.巴斯奈特《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反思》对比较文学研究的反思,仍然隐含着欧洲中心主义的意识,对其观点的逐一质疑与解析,正可以清晰揭示出其欧洲中心主义的因素及局限,从而指出比较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中,必须加强研究者的知识装备,克服中心主义局限,才能走上理想之道。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文中明确指出:“要把一个稳定的充满发展活力和生机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要使我国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强国的地位屹立于国际社会,取决于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长期坚持,归根到底取决于广大青年一代及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在世纪之交的新的历史时期,在市场经济的新的体制下,当代青年的基本状况和思想走势如何?能否承担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如何抓好青年的思想教育?带着这些任务和思考,我们于今年四月与北京青少所、杭州青少所、广州青少所等二十四所青年干部院校、省市  相似文献   

16.
现在,旅行者很少攀登一条陡峭的山路,来到隐藏在薄雾笼罩的松树林中的这所屋子。这儿是两代人之前的中国统治者在月光照亮之夜躲避日本轰炸机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确定了蒋介石的灾难性  相似文献   

17.
伊格尔斯等人写作的《全球史学史——从18世纪至当代》,对全球史学发展脉络做出了梳理,但是在全球史学的起源问题上,作者将18世纪作为全球史学开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基于此观点,回顾了18世纪的史学发展历程,认为其中所包含的理性主义、民族主义倾向是后世欧洲中心论的滥觞,并未造成全球史的真正繁荣,20世纪初才是全球史学真正意义上的开端。  相似文献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lanos,1913-2004年),是出生在加拿大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人们在他的讣告里,将其称为世界史领域的奠基者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声名卓著的现代希腊问题和巴尔干问题专家,可谓“盖棺定论”。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学术成就斐然,生前共出版了18部著作。其中,《全球通史》更是给斯氏带来了世界性的学术声誉。这部著作自40年前(1966年,《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英文版付梓)问世以来,就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畅销不衰的全球史经典。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将属于生物科学。人们将重新思考自然的本质(包括人类自身的本性),重新界定有关平等、民主以及“自由意志”和“进步”的观点。社会分化为“基因富人”和“自然人”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20.
杨新刚 《东方论坛》2012,(5):128-129
鲁迅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关于鲁迅思想与作品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但在20世纪之交,鲁迅研究似乎正走入一个窘境:研究队伍逐渐萎缩,突破性的学术成果难得一见。究其因:其一,鲁迅是一个被"过度阐释"的文本,解读鲁迅及其作品难度很大,需要相当的学养和能力;其二,鲁迅研究的新成果往往成为一个阶段的定论,某些流行论点一经传播,就会对鲁迅的全面探索构成遮蔽,致使鲁迅研究走入"尖端"而难有创新;其三,鲁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