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有不少别名,早一些的,有“孔方兄”、“大勒斯”,晚一些的,有“大团结”、“花纸头”之称;而近年来,则冒出来一个时髦名字:“分”。一些个体户爱把钱叫做“分”,把一张十元币叫做“一张分”。十元币怎会变成“一张分?”现象的背后,有社会心理在。按币值,一张十元币应该等于“一千分”,把它称作“一张分”即“一分”钱,币值减少了千分之九百九十九。币值的缩减,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上一部分人金钱观念的变化,具体说,即由先前的“重钱”变成了“轻钱”而观念的变化,又植根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一些人手头的钱多起来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成了万元户、十万元户,个别少数人甚至成为百万富翁。钱的增多这一经济存在的条件,必然产生消费上对钱的小视、轻视乃至无所谓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圈套》这本书以一九七三年苏联社会做背景,掩盖苏修社会矛盾的阶级本质,否定阶级和阶级斗争,把对苏联人民实行残暴镇压的工具──公安机关,描写成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和平与安全的保护者。 众所周知;自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他们就背叛了无产阶级专政,全面复辟了资本主义,在国内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早在一九五六年苏共“二十大”后,苏联叛徒集团胡说斯大林时期制订的刑法已经过时,大搞司法改革。一九五八年十一月颁布了《关于国事罪的刑事责任的法令》,规定要严惩所谓“反苏煽动”,“聚众骚乱”的人。五九年、六一年又先后发布各种惩治条例。六…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谈以下几个问题:效率和公开性;列宁曾把发展区分为“普鲁士道路”和“美国道路”;从新经济政策时期起,苏联就很重视美国,企图改变俄国社会传统的惰性;民主问题和对过去的反思是表明相互对立的不同观点的根本分界线;“新思维”的基本思想;持不同政见者的作用等等。苏联新政治方针的两个关键性观念就是效率和民主公开性。“美国主义”问题,是苏联历史上从新经济政策时期起的一个经常被提到的问题。列宁就认为,美国是文化和政治的重要基准点。众所周  相似文献   

4.
机器人餐厅、3D食品打印机、窗宝机器人、幼教机器人、私人定制影院、智能门铃……7月份在青岛相继召开的软博会和电博会上,“新、奇、特”的高科技智能产品仿佛把人带进了美妙的“未来世界”,展示了在工业、家居、教育、娱乐等领域中的智能解决方案,科幻大片中的一幕幕正在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学词汇中,英文Community 常常译成“社区”,俄文通常译作“共同体”.莫斯科俄语出版社出版的《俄英词典》上俄文的第一个英文解释就是Community.Community 这一词是西方社会使用得较为普遍的一个社会学概念,内容偏重于社会地域共同体。在苏联社会学论文集或文献中,所见到的“共同体”这一词,通常在词前都加上一个定语,因此,严格地说,他们没有把共同体作为一个单独的社会学概念。例如,用于社会地域研究的社会共同体叫社会地域共同体;用于民族、族类研究的民族、族类共同体、语言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文化分布区共同体等等,在共同体前都加上一个定语使用。但苏联社会学文献上对社会共同体的概念的表述与西方社会学“社区”的概念颇为接近,他们认为:1.社会共同体是个人群体和社会系统功能作为社  相似文献   

6.
某地作出决定,所有调到县乡工作的领导干部,一律在今年底前举家下迁,违者按纪论处。笔者为此举叫好。我们有过“家随人走”的传统。焦裕禄到兰考没几天,就把妻儿接来,在这块贫脊的土地上创了一番企绩。不少领导干部不贪图城市的舒适生活,携家从城市到乡村、从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工作,体现了党的干部“四海为家”的宽阔胸襟和高风亮节。可是,不知从何时起,“家随人走”变成了“安土重迁”,“一纸调令”下达后,我们的一些干部迅即来到基层新的岗位,可妻儿老小仍留在城里或发达地区。他们中确有人抛家不顾,虽家居远方、多有不便,…  相似文献   

7.
“趋同论”在本世纪60年代初刚提出之际,苏联理论界曾对它进行了批判。在其后近30年的历史进程中,苏联理论界对“趋同论”的评价发生了变化和分歧。追溯一下苏联理论界评析“趋同论”的变化历程,对于我们分析“趋同论”具有借鉴价值。拒斥与批判:80年代中期以前的态度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这一历史时期中,苏联理论界对“趋同论”的基本态度可以用下面的话来概括:绝对拒斥、彻底批判、全盘否定。苏联理论界率先批判“趋同论”的是经济学家列昂节夫。列昂节夫于1966年12月在苏联《经济报》上发表《两种制度和睦的神话》一文,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政治意识形态的性质在自身范围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同苏联哲学协会从1977年起,每年召开一次有关马列主义社会哲学和社会认识方法论的迫切问题的全苏会议。所探讨的问题都具有综合的、跨学科的性质,因此,参加会议的有哲学家,也有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志学家等。第六次全苏协调会议干1982年12月在莫斯科召开,其议题是:“文明与历史进程”。这个题目与苏联参加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的总议题“哲学与文化”有关。应当指出,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和一系社会文化学科中常常把“文化”和“文明”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文明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9.
《东西南北》2013,(3):38-39
因为公司破产,罗伯特一清崎又火了一把,再加上他的圈钱、赖账等“商业智慧”,“富爸爸”的神话至此变成了一个笑话。  相似文献   

10.
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是保护还是镇压,是实行民主还是实行专政,是实行真民主还是实行假民主,是无产阶级专政同资产阶级专政、封建法西斯专政以及其它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在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下,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这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但是,这种民主制只能是一种虚伪的、狭隘的、残缺不全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列宁选集》第三卷第16页)只有社会主义才第一次把资产阶级民主变成无产阶级民主,把少数剥削者的民主变成社…  相似文献   

11.
据苏联《哲学问题》1982年第8期报道,1981年9月,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在基辅联合召开了讨论人生道路的圆桌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莫斯科等城市的多种学会的代表。会议的中心议题有:个人的自决权和生活的造就;人生的计划、规划以及生活道路的“理想图画”的形成,评价人生价值的准则;个人生活道路的结构和类型;生活道路的经验性研究的可能性等。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B.申卡鲁克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哲学分析,他把人生过程看成是生活条件的创造、生活乐趣的享受和个性的自我实现三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现在,西方的科学学家对科学发展的社会、社会心理、经济、政治等背景的兴趣大大提高了。重新出版了三十至四十年代的许多著作(D.伯纳尔、R.默顿、L.弗莱克、E.齐利塞尔)。苏联科学学家C.米库林斯基说,现在很少有科学史学家直接否定科学发展与社会条件之间的联系。二十年前,西方的科学史学家把探索科学思想“内部”运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历史根源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蛊惑人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社会》1998年第4期刊登了钱民辉的《学位与“学伪”》。作者把当今在学位上弄虚作假及在非学术领域炫耀学术头衔的行为称为“学伪”,可谓一针见血。然而,当今‘学伪”又何止这些?广州某单住某君为评职称,自己写不出文章便找到了某大学某学生以IctD元买来了一篇高质量的文章,结果评职称顺利过关。这难道不是“学伪”?广州某单位某君为了在专业理论上引起领导对其重视,自己写不出文章便以a对无从某大学某研究生处买来了一篇高质量的文章,把自己的名字也变成了某一核心刊物上的铅字。这难道不是“学伪”?“学伪”何其多则“学伪”…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读到《社会》1985年第三期刊载的王建胜的《“关系网”正名》一文(以下简称“王文”),有些不同的见解。“王文”中引用了马克思关于人类本质的论述,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说,这就是王文所理解的“关系网”一词的理论根据。以此出发,王文把“关系网”同“社会关系总和”相混淆,把二者等同起来,因此又产生出“关系网”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产物,以及“关系网”永恒存在的必要性等等观点。但是,我认为,作为人的社会本质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与我们目前所说的“关系网”是有根本区别的。第一,“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全人类性和抽象性,“关系网”则具有地域性、个别性和具体性。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类本质的错误看法以后,提出了人类的本质,即“人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国内外发展经济学家均把斯密的“看不见的手”释为市场经济①,把追求自己利益的人称谓“经济人”,并据此概述了斯密的“经济人”思路要点,②包括市场经济学说。本文认为,上述诠释、称谓、思路要点不符合或不尽符合斯密的本意。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本意是个人利益,而不是市场经济;《国富论》阐述了包括“经济人”在内的“利益人”行为模式;市场经济是“利益人”实现、发展经济利益,“富国裕民”的经济制度和学说。  相似文献   

16.
具有公共性质的自卑心理态势已成为当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瓶颈问题。35年前的“个体自卑”促成了改革开放,现在改革开放又造成了“公共自卑”。这种自卑心理上的螺旋式运行是否是社会的一种常态,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现实是,一方面是人际之间的交往、沟通、理解和支持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则是“私性”的认同、私欲的膨胀、私利的猖獗,进而导致了世风日下甚至人心迷乱。对国家来说,“公共自卑”是“国家意识”的一种毒瘤。既然是毒瘤,其内部就势必蕴涵有一种特别和特殊的势能。用好了,可以把“反能量”转化为“正能量”;用不好,则容易把“正能量”转变为“反能量”。十八大报告的“自信说”不仅提出“公共自卑”管理的“公共自信”的方向、方面和方法的思路,而且还提供了一个克服“公共自卑”的心理学上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在苏联文学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也是苏联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词。在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吉洪诺夫作了《现代世界进步文学的报告》,他以“世界进步文学”为核心观念描画了一幅世界文学地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由于“进步”的政治性成为世界文学的评价标准。1957年4月,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举行的“关于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从文学内部发掘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性”因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性”在于“民族普遍性”与“理想超越性”的统一,它立足于各民族共同的传统,同时又超越各民族局限,强调一种对世界性理想存在的表达。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研究为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中国世界文学理论的构建,应该尝试建构一种新的不同的对“文学”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句古语叫作“来而不往非礼也”,它强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如果只是单向性的活动则要被看作“非礼也”。然而,笔者反其道而行之,另拟新句,叫做“不往不来是礼也”。此话怎讲,有据为证——近日在电视中看到深圳大学的图书馆里的每张阅览桌中间都竖着一块档板把一张桌子一分为二,使原来读者面人变成了面壁。档板把人们的互动阻止了,形成了不来不往的格局。使读者大大集中了注意力,并因此提高了学习效率。此为一证。日前,笔者听说,我国有位著名的社会学家,因他在国际上有些影响,在海外有许多同学和弟子,因此许多人、其中不乏一些高级干部写条子给他,要他帮忙让这些人的子女出国。但这位社会学家一概置之不理,  相似文献   

19.
孙继红 《社科纵横》2011,(10):15-16,24
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对苏东剧变进行反思时,对西方国家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掀起的“对立论”仍然印象深刻,特别是吕贝尔为代表的一些“西方马克思学”的学派提出了诸如“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的神话”、“马克思主义正在死亡、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等论点在当时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如何看待苏联模式、苏东剧变都关系到对这些错误观点的批判和认识,并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中国终于有了一席之地。并且展示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当然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也确有不如人意、令人遗憾的地方。比如对“逆反心理”的滥用就是一个方面。先举两个例子:一是蒋佩玲、徐根宝包庇案公布于世之后,社会上有不少人非但不憎恨蒋、徐二人,反而十分同情他们,甚至说什么“找老婆就要找蒋佩玲、交朋友就要交徐根宝”,于是有人把这种现象归于一种“逆反心理”再一例子是:《步鑫生沉浮录》发表之后,不少人写信给步鑫生,希望他振作精神,东山再起;一个出差在外地的海盐人说:“以前到这里,听到说步鑫生不好的多,这次来反倒好话多了”于是又有人把这种情绪归到“逆反心理”一边。事实上,在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一些人喜欢劝不动就把某些事、某种现象归为“逆反心理”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这就有必要作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