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烁 《兰州学刊》2014,(1):49-56
历史故事是敦煌变文的重要题材来源,其中如《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舜子变》《前汉刘家太子传(变)》等,在历史事实和史籍记载的基础上,大量融合民间传说而形成自己的故事结构与情节。仔细考察上述敦煌讲史类变文故事的核心要素,可以发现其与上古神话和古史传说的密切关系,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仪式文化内涵,既反映了古代成人仪式文化对敦煌变文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仪式文化在敦煌变文传播中的潜在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敦煌变文盛行于唐代,它的流行对中唐元白平易诗风的生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可从一些典籍的记载得到印证.敦煌变文与元白平易诗风在句式、风格、语言、运用的手法等方面都有内在的一致性,元白平易诗风的兴起体现了从传统到世俗的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敦煌变文为敦煌俗文学作品中最具分量及影响力者,同义复词则是古代汉语里一种特殊而重要的语言现象.对敦煌变文中的同义复词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价值:其一,能够促进敦煌变文的整理水平;其二,能够提高大型辞书的编纂质量;其三,能够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丰富资料.  相似文献   

4.
敦煌变文引入韵文前的引端套语又可称为前导语,随着变文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主要经历了无引端套语、有程式化引端套语与"诗曰"程式出现三个阶段,从其成熟度或程式化程度,可以推断通俗小说"有诗为证"套语程式蜕变于何时何类作品。结韵套语主要是对前面所引韵文进行解释、过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韵文不再是孤行直起之文,其程式化可见变文叙事语言的成熟与叙事思维的系统性,这标志着变文由讲唱文学正在逐步向案头化靠拢,也预示着变文日渐向成熟的小说文本创作行进,为宋元话本小说创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5.
最近获读我国台湾省学者邱镇京先生的《敦煌变文述治》一书(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七○年四月出版),深感其中有不少精辟独到之见,值得敦煌文学研究者借鉴。笔者尤感兴趣的是其中“变文著作时代之推测’一节。因为作为民间通俗文学的变文,当时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俚语野曲,极受轻视和排斥,文献史书记述也很少,今天要研究变文的发展历史,就不能不多多依赖现存变文作品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考察。而要利用这些作品,又不能不首先明确它们的编写年代。如果我们能将现存的八十几种敦煌讲唱作品(也就是邱先生泛称的变文)编写年代,一一考订,技其时代先后列出个年表来,这不但有利于明白时势,而且对考察敦煌讲唱文学各个历史阶段发展衍变的轨迹,也有很大的帮助。因而这是敦煌讲唱文学研究中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敦煌《王昭君变文》与历史记载的王昭君故事及唐前诗文的相关内容比较,显示出了浓郁的河西敦煌地域特征,其地域特征的形成在于作者对传统昭君故事的改造以及历史生活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正> 对于敦煌变文的艺术价值,历来众口一辞、交相赞誉。但是,在有关变文研究的一些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很不一致。本文拟就几个问题质疑并直陈浅见,以期得到指教。一、煞费推敲的“俗讲”多少年来,在“俗讲”这一名目上人们化费心血不少,然歧义甚众,误讹亦多。如: 1.“‘俗讲’则多佛经故事,加以演染而成。‘变文’即为‘俗讲’之话本,故其文中,多系事实。”(周绍良《敦煌变文汇录·叙》) 2.“到隋唐时代,封建帝王一再提倡佛教,寺院里的讲经更加盛行,并逐渐转向通俗化,出现了‘俗讲’这种形式。佛僧们……把佛理经义加以通俗的演绎,利用佛经散韵合体和民间的说唱形式进行演唱,这种俗讲的底本也是变文。”(张锡厚《敦煌文学》) 3.“变文最初是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故事的一种‘俗讲’……”(《中国古  相似文献   

8.
变文绝迹考     
有唐一代通俗文学,最弓队注目者,莫过于变文。从敦煌遗书重见天日之时起,变文就引起了文学研究工作者们莫大的兴趣,综观大半个世纪以来敦煌文学的研究历程,专家学者们对有关变文的一些问题,诸如概念的界定、起源、类别、体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对后代的影响等,论述繁多,就中亦不乏真知灼见。然而,对于变文绝迹的问题却鲜有文章或专著提及。试想,变文一体既然在唐代曾经浩浩荡荡,蔚为大观,又为何会在突然之间便销声匿迹,不复流传?其原因自然非常复杂,因而值得深究之,其意义不仅在于敦煌文学研究方面,而且对于中国俗文学…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敦煌变文的发现,填补了中国俗文学史在唐、宋之间的断裂。现代学者多从文学发展的表层形式方面去构筑敦煌变文与后代俗文学的桥梁,然而在这场长达几个世纪的宗教普及潮流中,那些讲坛上下的僧俗诸众所建立起的心理契合关系、文化氛围以及传播接受形态,无疑成为后代俗文学孕育发达的酵母和土壤,这是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用原型批评的方法来重新审视敦煌变文这种特异文化现象,以求揭示它对宋后俗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内在因由。  相似文献   

10.
《琼州学院学报》2017,(3):93-97
敦煌变文作为地方性民间文学的代表,体现出敦煌百姓的审美特性和思想倾向。和传统的中原文化相比,敦煌变文由于所处年代,地域和受众的区别,蕴含着独特的民族观。其流民意识,边域意识及民间意识都不同于前代后世的中原文化。其中差别体现出在国力强弱,地域内外和执笔者文学素养等不同观照角度下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1.
变文是兴起于唐代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是从佛经体系中解放出来的产物 ,其发展演变经历了讲经文、佛陀变文、世俗变文三个阶段 ,体现了佛教中国世俗化的过程与中印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变文是敦煌遗书发现的作品中最受关注的对象之一,变文写卷的抄写格式、抄写内容、抄写人及同卷内容关联性等要素表明,并非所有的抄卷都是讲唱的底本,有一些只是讲唱僧记诵唱词内容的习抄本,还有一些是与敦煌学郎教学相关的读本。可见,变文诸写卷之间的文献差异,以及同卷各文献之间的内在关联中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杨秀英 《殷都学刊》2002,(2):99-102
敦煌愿文作为敦煌俗文学作品之一 ,与变文一样对于汉语史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它保留了唐、五代时期的原始状况 ,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的语言风貌。此文拟考察愿文中的复数表示法 ,试将其与宋代“们”的早期用例作一比较 ,并同元代白话碑中的用例相参证 ,考察复数词尾“们”(每 )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视听化是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表现方式。敦煌艺术也不例外,它的视听化再生是这一文化现象推动下的必然结果。1979年甘肃敦煌艺术研究院成功推出大型歌舞剧《丝路花雨》,在全球热演超过1300场。在它的引领下,敦煌艺术出现了视听化再生热潮,并取得不俗成就。但在这股浪潮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敦煌艺术视听化转换中得与失的深入分析,尝试对更合理的全面再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伍子胥变文》,由王重民先生等根据四个敦煌写本校录,收为《敦煌变文集》首卷首篇。该文演春秋伍子胥故事,写作时间约在唐末,是敦煌俗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但文中讹字疑义较多,郑振铎先生《中国俗文学史》在给此文以高度评价的同时,又感叹它“为了脱漏的过多,读起来也颇不易”。《敦煌变文集》在校勘方面作了初步工作。该书出版后,国内学者又续有校释,发明甚多,但遗留问题仍然不少。本文拟步时贤后尘,摭拾其阙漏,诸家校释偶有可议者,亦出以己见。限于学力,臆断妄说之处当所不免,谨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6.
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以来,已有120余年的历史。敦煌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百年学术的兴衰,成为中国百年学术的缩影。敦煌文学的每次飞跃性发展,几乎都离不开敦煌文学文体研究的推动。从1909年蒋斧《沙州文录》到1929年郑振铎《敦煌的俗文学》,再到1987年周绍良《敦煌文学刍议》,从早期敦煌佛曲到敦煌变文再到讲唱文学,“敦煌文学”的概念不断得到发展和确立,从模糊到逐步清晰。在百余年发展中,敦煌文学研究中的争议与分歧,有些逐步达成共识。而走出“就敦煌而说敦煌”的狭小天地,用开放的眼光开展多学科合作等学术理念,也逐步成为当下敦煌学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中的口语成分同敦煌变文一样丰富,但其中的许多词语于辞书不载,或未有其义。这里选择部分词语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18.
1.敦煌变文新辑潘重规教授对照原抄本校订了王重民等编辑的《敦煌变文集》,发现很多导致文义歧解的抄误俗字。将于最近出版的《敦煌变文新书》对此做了校正。 2.第二卷敦煌俗字谱潘重规教授直接指导下的敦煌抄本中的中文俗字专著《敦煌俗字谱》已于1978年编辑完成。题名为《敦煌俗字谱续编》的第二卷编辑规划正在进行中。 3.敦煌抄本中的中文俗字索引敦煌抄本中的中文俗字虽给学者带来很多困难,但至今还只有《敦煌俗字谱》一本著作,涉及到这一特殊课题。《俗字谱》的作者现在正从事中文俗字索引的编辑规划。《敦煌俗字谱》的编排是按部首从正字查俗字,而索引则按笔划从俗字检正字。《敦煌俗字  相似文献   

19.
敦煌变文校勘零札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各地刊物上相继发表了一批补校《敦煌变文集》(以下简称《变文集》)的文稿,足见学术界对于此项工作的重视,也是对于修订重版《变文集》的呼吁的积极响应和有力支持。笔者在完成拙稿《“亡空便额”校释质疑》(发表于《中国语文通讯》1983年第5期)、《敦煌变文校勘零札》(《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以下简称《零札》)和《敦煌变文校勘零拾》(《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以下简称《零拾》)之后,又有机会重新研读《变文集》和诸家校订著作,复得有关校勘的笔记若干则,爰作《敦煌变文校勘零札补记》,以供《变文集》修订的参考,并继续向海内外专家们求教。  相似文献   

20.
敦煌文学与唐代讲唱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敦煌文学资料及其所提出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总结性的讨论。首先对敦煌文学作品分类问题展开论述,指出传统分类的缺陷,明确了敦煌作品作为表演艺术之底本的本来性质,在否定传统三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讲经文、变文、话本、词文、俗赋、论议、曲子辞、诗歌为体裁样式的敦煌文学的概念体系。其次,以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为背景,论述了敦煌文学各品种的文化渊源,认为唐代讲唱艺术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果实。最后,论述了敦煌文学资料对于中国文学研究的意义,作者认为敦煌作品不仅向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资料,而且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和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