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宣和遗事》是一部现存较为完整并具有代表性的讲史话本小说,其中叙述的宋江等36人故事更是对后世《水浒传》的成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发掘作品思想性的角度对《宣和遗事》进行分析,可以较为清晰地展现作者贯穿始终的思想主旨和复杂的心理变化,一方面是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另一方面是对宋徽宗从痛恨到扼腕再到怜悯的复杂心情。  相似文献   

2.
金朝灭亡后,金旧臣如元好问、刘祁、杨奂、王鹗等本着"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的愿望,纷纷撰著史书,以保存故国信史为己任。王鹗《汝南遗事》所记为其亲历亲见之事,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学者认为《汝南遗事》是王鹗随金哀宗在蔡州围城中所撰,这是将王鹗记录哀宗迁都蔡州城后之军政大事的"目录"误以为是《汝南遗事》。根据王鹗在《汝南遗事·总论》中视蒙古灭金为"天开一统,地入大朝"这一事实,以及杨奂所作《读〈汝南遗事〉》诗,可以确认《汝南遗事》成书于金朝灭亡以后,约在金亡(1234年)后至元宪宗五年(1355年)之间。  相似文献   

3.
《茶花女》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名著,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著名翻译家林纾将其翻译成中国文言小说,以《 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书名在中国刊行,轰动一时。本文介绍《茶花女》中译本的出版过程,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应等内容,从海外文学的译介流传所引发社会反响以及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史的角度,论述晚清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关注更多的是王仁裕的笔记小说《玉堂闲话》,而对《开元天宝遗事》的思想艺术价值却少有涉及。对唐五代笔记小说题材的流变及《开元天宝遗事》的内容和艺术性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王仁裕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元代诸宫调流传下来的仅有一种———《天宝遗事诸宫调》,本文根据相关曲谱,分析其用韵情况,归纳出 15个韵部,并与《中原音韵》、金诸宫调、元曲作对比,发现其个别韵脚及其读音并未与《中原音韵》完全一致,从而揭示出当时存在的一些语音发展变化现象,还新发现了一些《中原音韵》应收未收之字。对廖英 1964对《天宝遗事诸宫调》的研究,本文也作了较多的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6.
7.
8.
当下语境中的翻译已经不再简单理解为纯粹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译入语社会中独特的文学行为、政治行为、丈化行为。本文应用勒菲弗尔的“论域”理论,以《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为个案,重点分析林纾与王寿昌两位合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了怎样的增删等“变通”,成因何在。希望本个案研究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在全球化语境下借助翻译展开对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对话、抵抗等问题的思考之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北宋末年的汴京诗蔚为大观,吕本中、邓肃等人在汴京围城前后写过一系列诗史性质的诗篇。绍兴四年(1134)左右刘子翚写下了组诗《汴京纪事二十首》,通过事后追记,将个人见闻感怀融入当代史的书写中。“事”是聚焦点,乃组诗之骨。《宣和遗事》以时间为轴,同样是以“事”为关纽。《宣和遗事》引刘子翚《汴京纪事》多达七首,刘子翚的汴京诗构成“宣和遗事”讲史话本的骨架;故事是《汴京纪事》最吸引讲史者的因素。汴京梦华、中原卧游,是南宋士庶精神生活的常调。汴京作为集体记忆的空间坐标,是士庶共通的东京梦想的载体。进入《宣和遗事》的刘子翚汴京诗,不经意间成为士庶文化沟通的津梁,在文学史上起到沟通雅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字书>是一部记录魏晋时期实际词汇面貌的辞书,今已失传.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佛经音义书,成书后流传过程复杂,版本众多,大致上分为丽藏本和碛砂藏本两个系统.清代学者龙璋从<玄应音义>中辑出<字书>佚文182条.经过对丽藏本和碛砂藏本所引<字书>情况的考察,我们认为龙璋辑佚<字书>时所据<玄应音义>的本子当属于碛砂藏本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