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理论一发表,在世界上就引起了很大反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杜维明的"文明对话"观是对这一思潮反映的产物.杜维明的"文明对话"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作为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他通过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批评,揭示了文明对话的时代内涵;第二,他主要借助于雅斯培尔斯"轴心时代"理论,通过时启蒙反思和多元现代性论域的开展,论证了新轴心时代文明对话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最后,主要讨论文明对话的三种形态,指出新轴心时代文明对话的一些基本预设.  相似文献   

2.
从“断裂”走向“融和”:共同体主义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笛卡尔的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因其“唯我独尊”、“崇尚科学”等特性,导致了入与人、人与自然、甚至人与自我“对话”的“断裂”;当今的社会已进入了对话的时代,对话时代呼唤着交往关系的“融和”;对话时代的到来,对话思潮的发展同时激活了共同体主义的复兴。  相似文献   

3.
人类交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古希腊口语传播的历史维度看,人类交流生发于基于超验信仰的神话"传说",并从神人对话的吟唱、宣讲过渡到人际对话的演讲.因而,人类交流是从"神话"时代进入到"人话"时代的.在人话时代,从演讲中孕育出修辞术.古希腊吟唱、宣讲、演说及修辞术的发展历程,构成了一部人类早期的交流史.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是帕斯捷尔纳克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作为作家的灵感之源,大自然不仅给予他情感上的慰藉和艺术上的启发,也给了他哲学、宗教层面的思考,促使他不断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价值和意义.帕斯捷尔纳克建构的自然世界包含暴风雪、森林、雨水三个典型形态,其书写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准与独特的审美意蕴.在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帕斯捷尔纳克获得了关于历史和生命的基本看法,自然也由此成为作家心灵的永恒家园,在时代风云的变幻中给予他灵魂的慰藉和安宁.  相似文献   

5.
消费时代知识分子的作用已变得可疑,诗歌无用的时代诗人的作为似乎更成为问题.叙利亚作家阿多尼斯以自己的诗歌写作与理论著述表明,诗人或知识分子仍可以而且有必要在社会、文化乃至政治、宗教生活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坚守“流亡地”、创作具有撄犯性的诗歌、向他者保持开放以及积极参与对话,都是具有价值的尝试.而且,只要努力过了,诗人创造的精神能量即便在目前看不到功效在未来也会获胜.  相似文献   

6.
在王尚文的语文教育论著中,包含着大量关于语文教学的师生关系的论述.他运用语文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提出要建立一种切合语文学科特性且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这首先要求从根本上清除教师头脑中残存的传统教育观念中一些消极的意识,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然后以此为前提,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而这样的对话,则会形成一种使师生双方均能获益的教师"让学"学生"让教"的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张艺谋十余年间执导的电影总是能够与时代文化语境构成互文和对话关系,这与他求新求异和对存在、人性的关注分不开.正是这种文化先锋意识,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文化语境中,使张艺谋的电影呈现出不同形式、不同风格,加之张艺谋对大众心理及时代语境的体味和认知,他在电影实践中民间身份的确认,使他能够成功地在祛除遮蔽的同时建构起不同的大众神话,以引领大众的心灵,摆脱各种意识形态的束缚.这种大众神话是一个具体可感的感性世界,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前期为生命感性本体的释放,后期是生活内蕴的诗情.  相似文献   

8.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人的生存状况如何?现代哲学家马丁·布伯提出,人执持双重的态度,因之世界于他呈现为双重世界——"你"之世界和"它"之世界,人与世界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关系,即"我—它"关系和"我—你"关系。"我—它"之间只是独白,"我—你"才能保持真正的对话。现代是"它"之世界伸延扩张到了极致的时代,是对话缺失的时代。布伯寄希望于教育,唯有教育能晓喻后人如何与"你"相遇和对话。  相似文献   

9.
在课文教学中,与其说我们是在"与文本对话",无宁说我们是在"与作品作者对话".我们不是与一生一世的作者全方位(全息)地对话,而是与该作品的此在作者展开具体的对话.以《祝福》为例,我们与鲁迅相遇,就几个具体的问题需要与他探究.  相似文献   

10.
用巴赫金学派的对话理论分析玛丽.雪莱的科学幻想小说《弗兰肯斯坦》所反映的现实主义意义,我们发现这部小说体现了人物之间在责任、人际关系方面对话的失衡,也表现了多种声音的对话,包括小说中提及的人物、社会成员和不同时代的读者。《弗兰肯斯坦》表现了玛丽.雪莱的反叛精神,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