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的东西方历史文化导致了东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哲学,只有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二者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与国际友人互通有无,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2.
生命是东西方哲学的共同主题,对生命的解读和诠释是东西方哲学交融会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直觉式体验成为老庄道家与西方生命哲学的共同方法,这种直觉表现为老子"涤除玄鉴"式的"观"和庄子的无己式"坐忘"、"心斋"、"吾丧我";柏格森则称其为生命冲动直觉。虽然就主题和方法,老庄道家与西方生命哲学实现了融通,但柏格森将生命理解为冲动,以绵延为生命本质,从进化论的生成角度规定生命无疑与老庄道家有着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3.
在本文看来,神话作为人的想象力的产物,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对于现存社会和人的命运的焦虑。神话“对生命的不可毁灭的统一性和连续性的信念与强烈的感情”(卡西尔:《人论》)在想象力的旗帜下得到了高蹈激扬。神话作为人类精神创造力的标志,作为人类不同文化与历史、不同现实与未来合一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孕育了人类的精神生命。它用富于想象力的象征仪式演绎着自然、人类社会和人自己。虽然各个民族的神话都极为典型地表达着各个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哲学,但东西方不同的神话内容却有着共同的历史发展胎记。神话诞生之日,就昭示了人类生命力的充盈和丰沛。而想象力这一支撑神话全部艺术空间的思维支点,在精神价值的意义上,正是神话的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4.
简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两个基本特点:即它主要表现为学院式的或者理论上的运动;力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相结合。卢卡奇的主要贡献在于重新发现了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突出了人作为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这主要归因于他对知识分子作用的强调和对东西方不同情形的分析。法兰克福学派力图把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法国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呈现复杂情形。分析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近年在盎格鲁撒克逊英语世界兴起。马克思主义今后在西方仍将起作用,因为它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韩非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二者法治理念的异同之处予以梳理、阐释,并从各自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中进一步剖析东、西方法治观念不同走向的产生缘由.认为是独特的地缘环境、农耕经济、宗法制度、文化传统造成了中国古代法哲学与西方法哲学迥异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6.
文章简略概括了西方的生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依据《世界人权宣言》和《世界宗教议会宣言》,指出当下生命哲学关注的重点应当是人权和生命伦理的普遍实现,强调尊重生命必须与改善人所处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一些文化学人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剖析,将中国哲学称为“君子哲学”,西方哲学称为“小人哲学”。以“君子哲学”为基点,中国传统政治走的是“人治”之路,以“小人哲学”为基点,西方传统政治走的是“法治”之路。这是中西方传统政治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的视野里,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结构理论是紧密连在一起的。社会发展的深刻阐释,正是得益于社会结构的科学分析。马克思研究东西方社会发展,特别注重其结构性考察。正是通过对东西方社会结构及其原因的比较分析,马克思不仅深化了对社会发展的原有认识,而且形成了对东西方社会发展差异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由于社会结构是由人的活动关系造成的,因而要加快社会发展,就必须在人的活动关系和活动方式上实现新的调整与转换。首先是经济形式的合理选择,即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处理好两个结构性问题:一是商业化与市场化,二是商品经济结构的常态与病态。其次是交往形式的持续扩大,即增强社会结构的开放程度,合理应对全球化。  相似文献   

9.
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在西方启蒙时代初期,人的主体性观念是以人的理性为基础建立的,人的理性与西方传统的上帝(超感性领域)观念相互交织,共同构成西方近代社会人的主体性观念。尼采的"上帝死了",打破了西方社会人的主体性观念的内在和谐,虽为人的存在注入了生命活力,但由于尼采彻底抛弃了西方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及近代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致使他的以强力意志为基础的主体性哲学陷入反理性主义泥潭而无法自拔。挣脱了传统制约的现代西方人的主体性观念在为西方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彻底打破了人与世界、现代与传统的和谐,从而使现代西方人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海德格尔认为,应把人的主体性确立在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及现代与传统的内在和谐的基本范畴内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方古典建筑有着非常鲜明的差别,他们以实质的材料和非实质的精神方面揭示出一个社会在政治、哲学和宗教方面的价值观。政治上,民主制度和独裁统治影响了建筑的布局。哲学上,西方建筑受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影响至深,而日本则重在抒情。宗教上,不同的信仰孕育出不同的建筑形式。歌德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建筑奏响了人类创造性从高音到低音的所有音符,保存着人类文明那些最可爱的旋律。  相似文献   

11.
从"等值"概念的产生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翻译等值在西方产生这一现象着眼,由小窥大,追问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折射中西哲学、美学、文化传统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哲学上讲,西方哲学注重本体终极在场的追问,而中国哲学没有;从美学上讲,西方美学重视语言对美的本质的清晰表达,而中国美学强调言与意之间的矛盾,强调神会与心悟;从文化传统上讲,西方文化重视科学,而中国文化传统重视人文体悟;从思维方式上看,西方思维重分析、精确,而中国思维重整体把握和模糊认识。这一切说明,翻译等值的概念在西方而不在中国提出是种种差异使然。  相似文献   

12.
从直观表面来看,中西文学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文学体裁的差异上。中国文学在"意境"说(重表现)的文学理论的影响下,自古抒情性文学体裁就十分发达;与之相反,西方文学在"典型"论(重再现)的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则是叙事性文学体裁较为发达。究其原因,这主要是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直接造成的,它首先主要表现在双方的语言观(言意观)上。这就是说,导致中西文学巨大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乃是中西语言观(言意观)的不同,也即言意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的诗作和诗歌理论建设集古今中西之大成,得到了中外有识之士的充分肯定。闻一多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广泛接触外来文化特别是英文诗歌,早期新诗试笔即呈现“中西合璧”的艺术风貌;留学美国使得他更真切、更深入地感知了英美文化、英美诗歌;《死水》对英美诗歌的借鉴更自觉。与此同时,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又鲜明地体现着对于传统诗歌艺术精华和传统诗学理论的撷取与承传。他的诗歌文学活动构筑了一座连接古今中西的“诗桥”。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shed light on the causes of the large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from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IHD) between East and West Finland.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death certificate records on deaths from IHD in 1971–1975 among Finnish men aged 35–64. These records were linked with the records on persons in the 1970 census. Mortality from IHD is analyzed simultaneously by region of birth and region of residence, controlling for several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by means of log-linear model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being born in East Finland and living there both increase the risk of IHD, but that being born in East Finland is a more important risk factor than is living there.  相似文献   

15.
东西方文化维度的不同决定了组织中激励的方式各有差异。研究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关系”与“面子”,理解“自我概念”“角色完成”“领导者的责任”“长期目标”“和谐关系”“满足感与平等感”等具体概念的东西方差异,建立修改后的综合分析模型,该模型表明虽然禀性匹配对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工作激励过程很重要,但在中国的领导者与员工之间,“关系”和“面子”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新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对欧洲近代民主的影响。尽管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不是现代意义的民主,但其中“重民”、“德治”、“吏制”以及“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对于17—18世纪欧洲一大批启蒙学者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成为他们开创近代民主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这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东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多层次性,采用数据分析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东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同一性和手段的差异性,结论是通过东西部地区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的统计分析,指出东西部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也存在差异,从而为新农村建设特别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和荀子都认为人和人之间是存在差别的,然而对于造成差异的原因亚里士多德和荀子有着不同的看法,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先天的差别,而荀子认为这种差别是因为后天人们在学习仁义礼智信等方面努力程度的不同导致的。这种差异观的区别在东西方历史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并造成了东西方世界思维方式、政治体制等很多方面的差异,通过分析这两种差异观的不同和各自的优缺点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东西方的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19.
在东西方文明发展历史过程中,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东西方在文化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反映在诗歌创作上.本文对古希腊女诗人萨福与我国<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在语言表达方式、诗歌意象营造以及所宣扬的爱情观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比较,呈示出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化的划分因其角度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文化体系,其中较为直接的一种划分是将世界文化分为东方文化体系与西方文化体系,这是因为东、西方之间存在着根本的文化差异——东方属于耻感文化而西方属于罪感文化。究其原因,这两种文化的差异主要在于东方耻感文化根源于儒家思想而西方罪感文化根源于基督教之“原罪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