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人口学刊》2015,(6):37-44
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和教育扩张,我国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劳动参与率的下降意味着工作年限或工作预期寿命的缩短。为了分析我国人口劳动参与率和工作预期寿命的变化,本文利用人口普查数据编制2000年和2010年我国人口的工作生命表。计算结果表明,2000年和2010年我国人口0岁的平均工作预期寿命分别为39.5年和38.1年;15岁的工作预期寿命分别为40.8年和38.9年。分性别计算的工作生命表显示,男性的工作预期寿命都高于40岁,而女性的工作预期寿命都低于40岁。男性的平均预期工作寿命比女性高6年多。死亡率下降对于工作预期寿命的下降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前关于新冠疫情下人口死亡率变动的研究仍较为有限。对此,基于人类死亡率数据库,测算了27个国家(主要为欧美发达国家)2020—2021年(截至2021年9月26日)的平均预期寿命,并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动进行了分年龄分解。结果表明,27国中绝大多数国家的15岁平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经历了较为显著的下降。其中,美国、俄罗斯和保加利亚的降幅最大,分别达到2.2年、2.1年和1.8年。在2021年,27国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动趋势出现分化。其中,西欧和南欧国家的15岁平均预期寿命有所反弹,但少数东欧国家的15岁平均预期寿命则继续下探。进一步的分年龄分解表明,2020年27国15岁平均预期寿命的下降绝大部分是由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下降所致,而年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下降的作用较小。另外,男性在多数年龄上的平均预期寿命降幅大于女性,但在高龄阶段,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降幅要小于女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7国中绝大多数国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2021年有所反弹,但部分国家年轻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降幅仍然显著,并呈现一定的扩大趋势,反映出新冠疫情死亡风险的年轻化特征。研究展示了新冠疫情下人口死亡率变动...  相似文献   

3.
《人口学刊》2018,(6):31-39
本文使用生命表的研究方法对2016年吉林省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推算吉林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析主要疾病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吉林省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78.12岁,其中男性为75.83岁,女性为80.61岁。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吉林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相比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1.94岁,其中男性提高了1.71岁,女性提高了2.17岁。分析疾病因素对人口死亡的影响,主要疾病致死率非常高,其中前10位死亡原因引起的死亡比例占98.94%,前4位死亡原因引起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0.9%,影响较大的疾病包括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进一步分析主要疾病对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发现,循环系统疾病是对人均预期寿命影响最大的疾病,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要想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及致死率,进而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针对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的识别与干预体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公共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4.
平均预期寿命是国内外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国家统计局只公布0岁组平均预期寿命,而要进一步研究,则需要分年龄组资料。利用1995年、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编制分性别、分城乡的完全生命表,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得出:我国各年龄组平均预期寿命,女性>男性,城镇>乡村;暂时平均预期寿命的相对增长速度,1995~2005年快于1981~1995年,女性快于男性;老年组死亡率的降低对0岁组平均预期寿命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5.
<正> 到2033年美国总人口将从现在的2.34亿增加到3.05亿;人口增长率将从现在的0.9%,下降到0.1%;人口死亡率将从现在的8.5‰,增长到11.7‰。预期寿命:男人将从现在的70.8岁延长到74.4岁;女人将从现在的78.2岁延长到82.7岁。中位年龄将从现在的30.9岁延长到41.1岁。男人比例将从现在的48.7%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老龄人口再就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离退休人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也在不断上升。1988年离退休人口已达2123万人,到2000年可能达4000万人以上。因此,老龄人口的再就业问题也就日益突出起来。 对于离退休人口再就业是好是坏,是利是弊,社会上褒贬不一,理论界看法不同。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地处我国西南腹地,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总产值曾居全国前茅;卫生机构、医院床位、卫生技术人员数均居全国第一;人口总数也居全国首位;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却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比较中排在最后几位。1981年四川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总人口为63.96岁,男性为62.93岁,  相似文献   

8.
陈昊  陈岱云 《人口研究》2022,(3):117-128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由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男女两性人口寿命之间的差距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是44.54岁和44.58岁,男女之间只相差0.04岁,而到2010年,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是72.38岁和77.37岁,男女之间相差了4.99岁。百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男女之差也呈现出类似的变动趋势。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寿命差距的变动背后蕴含着人口发展的科学规律,即新中国的制度、法律、政策推动了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进而促进了社会角色去性别化趋势的发展,同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女性人口,最终使得女性人口寿命随社会发展愈发延长。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应用直接法(寿命表法)和间接法(模型生命表法)对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分别计算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两种方法计算结果表明:直接法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数值偏高,经过间接估算方法调整后,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3.65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别非常大。我国应采取措施进一步缩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地区间差异,提高人口预期寿命。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人口》2009,26(2):21-21,34
依据《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西藏总人口由1959年的122.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87.08万人,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95%以上;人口预期寿命由1951年和平解放时的35.5岁增加到了2008年的67岁。  相似文献   

11.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的控制1.人口增长率显著下降1949年至1971年,我国人口由54,167万发展到84,779万,二十二年增长30,612万人,增长了56.5%。年平均增长1391.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20.57‰。1971年至1983年102,495万人,总人口增加了17,716万人,年平均增加1,476.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15.94%,比前22年递增率下降了4.63%。1979至1983年的五年间,平均每年增加1,337.2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和人口期望寿命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由年轻型转变为成年型,并逐渐向老年型过渡。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64%,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达8.59%,预计2000年全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10%。在老年人口中,由于妇女期望寿命高  相似文献   

13.
平均预期寿命是世界公认的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准。本文以生命表为基础,主要依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各省市区的预期寿命并进行相关分析,计算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8.17岁,男75.86岁,女80.68岁,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预期寿命与婴儿死亡率呈负相关r=-0.789,与人均国民总收入呈正相关r=0.604。预期寿命女性比男性长4~7岁,符合一般规律。影响男性寿命低于女性的原因很多,本文重点讨论了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并对预期寿命的地理分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女性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群体的一半以上。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9042万,其中女性4794万,占53%,相当于一个湖北省的总人口,或美、日、德、英、法5国老年人口的总和。这样庞大的女性老年人口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随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女性平均期望寿命将增长更快。如1981年男女平均期望寿命之差为2.92岁(男性为66.43岁,女性为69.35岁),1985年上升为4.02岁(男性为66.96岁,女性为70.98岁)。因此,女性老年人口在我国老  相似文献   

15.
有关低生育率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卫 《人口研究》2000,24(2):78-78
1低生育率的概念与事实 在过去的200年里,人类人口经历了死亡率和生育率由高到低的“革命性”转变,人口学家们称之为“人口转变”。如果从量上来刻划这种转变,一般是平均预期寿命从40岁以下上升到65岁以上,总和生育率从6以上降到3以下。所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已经历了这种转变。然而从发达国家的趋势看,死亡率和生育率在达到低水平后,仍然在继续下降。20世纪末,发达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5岁,总和生育率降到了1.5。因此,21世纪的来临,往往被称作“长寿时代”的来临和“低生育率时代”的来临。 “…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1981年的中国人口生命表为模型生命表对2010年的人口按龄死亡模式进行修正,测算2010年的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性别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2010年中国人口的死亡率下降至5.58‰;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5岁,其中男性的预期寿命超过73岁,女性预期寿命为78岁;近10年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幅超过4岁,高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任何时期。然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婴幼儿和老年人口存在严重的死亡漏报,现有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制度因素的制约对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提高提出了巨大挑战。偏高的女婴死亡率虽然较2000年有所改善,但依旧存在,对女性的社会歧视仍在威胁中国的人口安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俄罗斯的历史人口数据,对俄罗斯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俄罗斯三次人口转型中的社会经济情况变化对人口变动状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俄罗斯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很快,人口死亡率升高,总和生育率已远低于替代水平,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总人口数长期处于下降通道,出生预期寿命不增反降,特别是男性出生预期寿命远低于女性出生预期寿命。在推动人口增长的社会经济相关措施实施后,俄罗斯人口数量仍不能增加,这对目前总和生育率已经很低的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1998年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基本情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50年代以来,许多死亡率总体水平较低的国家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死亡率的下降速度与幅度大大高于所有其他年龄组,加上过去高出生率期间出生的人群陆续进入高龄,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是21世纪老年人群中增长最快的年龄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中国1990年高龄老人人数为800万。在比较保守的中死亡率预测方案下(即假定中国男、女平均0岁预期寿命从1990年  相似文献   

19.
平均预期寿命是由人口的分年龄死亡率决定的,不同年龄的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不同,我们希望给出定量的描述。 一般说婴儿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最大。而往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婴儿死亡率的调查数据与真实情况有差距,从而影响了利用调查的婴儿死亡率计算平均预期寿命的结果。本文的目的是要解决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并且找到一种通过改变死亡率直接修正平均预期寿命的方法。这里不仅要找到婴儿死亡率与0岁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而且要找到K岁  相似文献   

20.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十二五时期"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的目标。本文在生命表数据基础上,通过计算平均预期寿命贡献率并进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后得出:我国目前平均预期寿命虽然已高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但其绝对增速正逐渐放慢。而降低60~90岁年龄段老年人口死亡率、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缩小家庭规模、迁移有条件的离退休老人到低海拔地区养老是实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目标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