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早上,寒风瑟瑟。我和妈妈在去逛街的路上,看见一个小姑娘。她有一双大眼睛,手臂上挎着一个篮子,篮中装有二三十根一尺长的甘蔗。她的眼睛无助地望着路  相似文献   

2.
金箍棒 《可乐》2011,(6):26-27
主流和偏门赵小念走进办公室,看到对面桌上坐了一个头发高高束起的女孩。新同事叫苏梧,据说是销售部苏总的亲戚。赵小念所在的行政部,在整个公司是个重要却不受重视的部门,没有装修、文体活动等大任务时,无非是写写公文、陪老板出去吃吃饭。然而,因为有许多机会接触上层领导,行政部又是公司里最出"人才"的地方,至少10位中层以上干部"毕业"于此。  相似文献   

3.
“辫子”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保守性特征的典型概括的结果,是鲁迅情感和思想借以表达的对象物,它使鲁迅作品讽刺和幽默的色彩更加鲜明,也体现了鲁迅创作中取材与加工的个性特征,研究“辫子”对鲁迅创作的影响,可以加深对鲁迅作品美学及思想意义的体验与理解。  相似文献   

4.
王平 《金陵瞭望》2011,(27):21-21
近来,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成为热门话题。从影视图片资料中。我们看到大量珍贵的历史画面。  相似文献   

5.
从政府视角切入清末辫子革命的研究较少。清政府在应对危机时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舆论失控,即舆论对蓄辫政策和禁止剪辫命令的抨击,报刊舆论对1904年推行剪辫易服的误传;二是制律无效,令行而禁不止,禁止剪辫令在军、警、政界的失效,载涛、荫昌等对剪辫的纵容和放任,载沣的不作为;三是政令不一,陆军部主剪而学部等禁剪。清政府未能顺应时代潮流,没有把自下而上的辫子革命转为自上而下的运作,也就无法维护政府权威,增加民众认同。这是清政府危机应对失误和缺乏政治智慧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孟祥海 《社区》2010,(29):6-6
1917年蔡元培受孙中山之命接管北京大学.诚邀辜鸿铭来北大教授英国文学和拉丁文。胡适对此提出异议,蔡元培解释说:“我们尊重的不是辜鸿铭的辫子,而是他的学问。”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常在主题意象中蕴含或喻示其判断与理念,“辫子”意象暗示和表现了多重意义,其中主要否定“铁屋子”里昏睡的国民的浓重的奴性意识,即否定国民的缺乏独立意识、不把人当人看及性格中的卑怯和巧滑。“辫子”意象的象征意义的呈现当然源自鲁迅一生与辫子所有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上特殊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深刻揭示了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的矛盾,指出其根源之一是“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这根“庸人的辫子”即是一种软弱、见风使舵的人格,是自私自利、谨小慎微地向保守的政治和鄙俗的环境屈从、妥协的习气。  相似文献   

9.
大辫子老师     
每当走廊里那柔和的月光洒满墙壁的时候,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了大辫子老师的身影。忘不了,是的,永远忘不了。大辫子老师姓徐,中等个,圆圆的脸,总微笑着。与众不同的是她身后拖着一条乌黑的大辫子,我们班的同学都亲切地叫她大辫子老师,她好像很开心我们这样叫她。  相似文献   

10.
难忘那堂课     
那次,教务主任对我说:“温州师院的一个学生要在我们学校见习一周,已经安排了一些老师为她上课,星期三下午,你也为她上一节吧!”我欣然答应。因为我也喜欢班级的学生能接触到她,想起当初自己实习时,那些小学生的高兴劲儿,我就觉得这是带给学生不同体验的好机会。只是我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事先通知学生作好预习的准备。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作文》2007,(4):28-28
即将小学毕业,离开学校了,请留下你对母校的美好祝愿,留下你对母校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1971年,我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的号召,上山下乡干革命。我插队至一位亲戚家,论辈分那位亲戚是我的叔公,他当时是生产队的队长。鉴于我初来乍到,不怎么会干农活,他特地指派了一位干练的姑娘做我师傅。姑娘小名叫玲玲,性格活泼开朗,为人热情大方,她的外表长相正如那首《小芳》歌里所唱的:“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相似文献   

13.
电影《建党伟业》中有不少与辫子有关的情节与意象,这些情节与意象从1911年毛泽东理发延续到1920年辜鸿铭离开北大,贯通于《建党伟业》所叙历史。《建党伟业》中的“辫子”意象既是满清兴亡的标志,也是新旧体制与文化更替之象征。《建党伟业》中的“辫子”意象在材料取舍、线索拟建、人物塑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制作者们运用特定的影像技术,让“辫子”意象与其它类似的意象一起来实现既定的叙事目标。对这样的意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理解电影中的人物、事件与电影创作的原初意旨,也提醒观众对待传统与历史应有相对宽松与辩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小学六年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三年的初中生活。新环境、新学校、新班级、新同学给了我许多感受,请听我逐一道来:  相似文献   

15.
安丰满 《新天地》2011,(8):52-52
马上临近小学毕业了,班里的学生明显浮躁了很多。今天一个这事,明天一个那事,总是小事不断。使得原本有组织、有纪律的班级一下子黯淡了许多。  相似文献   

16.
路遥 《可乐》2010,(9):66-67
我在地区中师毕业后,回到县城一所小学教书。除了教书,我还捎带保管学校唯一的一台收录机。  相似文献   

17.
周世峰 《新天地》2011,(10):177-177
在学校工作中,每个班主任都在辛勤地工作,忙忙碌碌地带班。但带班的效果有好有差,班风大不相同。原因何在?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在于班主任是否重视对班级进行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8.
一年级是个特殊的年级.正如一些老师说的,“一年级连着一辈子”,凶此,关系一辈子的事,可不能马虎了。综合研讨会上的认识,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9.
习作要求你即将小学毕业,离开学校,请留下你对母校的美好祝愿,留下你对母校工作的建议。挑选一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给校长或老师写封信,在信中提出改进的建议。要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表达出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20.
从师范毕业,我就到了一所较偏远的小学任教。学校地处城区的边缘,这儿没有闹市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学校的面积也不大,一座外墙斑驳的教学楼和一个黄土操场,仅此而已。站在教室里,眺望窗外,满眼是碧绿的菜地和远处连绵的青山,每当下雨时,室内总能弥漫着芳香的泥土气息。这儿的孩子也和市区的不大一样,没有华丽的衣裳,也没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学习用具,但全身散发着泥土的自然和素朴,不乏生命的朝气和生机。第一次满怀憧憬的登上讲台,和这群可爱的孩子相识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轮到她自我介绍了,“我叫刘红豆……”“刘红豆?呵,好可爱的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