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荣权 《云梦学刊》2007,28(2):44-47
楚辞尤其是屈原和宋玉的作品大量运用古老的神话传说,不仅体现了楚辞的创作特色,同时也折射出楚民族的文化气质与民族精神,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即:民族文化个性与理性兼融的精神气质、人神合一的文化特色、念祖爱国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论城市的精神气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精神气质是通过城市的各种物态表现出来的区分不同城市类型的具有内在魅力的意象特征。塑造城市的精神气质必须坚持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时代、形态与风格、生活方式与城市内涵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3.
文章考察了独具魅力的唐代休闲文化,它是唐文化的重要分支,是唐代自由奔放、恢宏大气的民族心态的展示;其对民众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蕴藉极具影响,是大唐精神潜在的熔铸力量.对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像其他的社会建制一样,科学共同体也需要一定的竞赛规则。所不同的是,在科学中没有系统化的正规的成文法典和规则。科学家的行为由一些社会化的规范来约束。尽管科学家们并不直接讨论这些规范,但其存在和影响同样不可忽视,科学的精神气质便体现在这些规范中,成了现代社会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5.
精神哲学视域中的伦理、道德是以单一物与普遍物相统一为本质的精神现象形态,伦理是真实的精神,道德是自我确定性的精神。伦理认同是指潜在的道德主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在情感、价值和行为上不断地向伦理实体(公共本质)复归,以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动态展开精神气质的过程。伦理认同既是道德主体从实体出发克服任性实现自由回归家园的一种精神冲动,也是道德主体在生活世界中坚守伦理普遍物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同一的一种精神努力。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伦理认同具有三大精神气质:追求伦理本真的道德自由;回归"家园"的伦理冲动;实现"德福一致"的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6.
民族气质这个概念,在关于文学的民族性格的著述中经常出现,在民族学、民族心理学的论述中更是必议之题。所有的笔者一致认为,它是构成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甚至认为是首要因素。但是,究竟什么是民族气质?却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想对这个问题作一点探索,以求得专家、学者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7.
狂、狷代表的是两种对应的精神气质或文化人格的类型。但是,王船山在思想上推崇狂狷型人格,在生活中则是狂狷型气质。王船山的狂狷型思想与气质对晚清以来湖湘士人的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社会精神气质的转型过程中,批判精神与正义感的勃兴是其重要特征.这与普遍存在的怨恨情态密切相关.怨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心理动源,它推动着新的价值结构与伦理秩序的建构.怨恨与启蒙运动共同开启并促进了中国社会精神气质的现代转型历程.当代普遍存在的怨恨心态导致批判精神的滥觞,激发着公众的正义感,并引导公众自主、自觉地参与到重构新型伦理秩序的社会共同行动中.以启蒙和自我启蒙为特征的社会共同行动的最重要意义在于重建心灵秩序,有效抑制、化解伦理冲突,而自信、自主、宽容、理性等现代型国民气质将得以普遍生成.  相似文献   

9.
道教源于先秦的道家,是从中国本土生长出来的奉老子为教祖和最高天神,同时承袭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巫术和求仙方术,是土生土长的本民族宗教.它长久作用于民族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广泛领域.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老子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大多数作家的精神气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湘西小镇上的沈从文大师用他妙手生花的笔端告诉了我们道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道家提倡"无拘无束,万事万物同一本源,主张人与大自然接近,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浸透了道家艺术精神.沈从文的道家观点,主要不是他潜心研究所得,而是他受大自然熏陶所涵养成的一种气质禀赋,从自然中悟得而应用于人事方面的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演变及未来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民族精神的产生契因及社会功效 民族精神反映一个民族的气质与风貌,是由行为构成和心理构成体现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区域文化的整体表现。它的产生,依赖于社会存在。而一旦形成,便会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严羽论诗个性极其鲜明,其观点、立场以及语气和口吻等均体现出强烈的自信。原因有三:一是他自幼受到纵横家的影响,尚奇节而不拘一格;二是宋朝的理学与禅宗尤其是心性之学对他诗学观的渗透;三是其求学过程中承续了老师的精神气质。严羽论诗的主观精神也极其鲜明,他推崇兴感神会、无迹可求、含蓄蕴藉的诗风,其兴趣说、妙悟说、熟参说等都充溢着一种迷离、玄妙和神秘的色彩。这是对古代文论诗性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和其论诗的自信气质、诗学观的本质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12.
尹保云 《学术界》2003,(1):159-164
对于发展现代学术而言 ,学者们的“职业精神”是十分重要的。“职业精神”和“业余精神”相对照 ,它不仅要求学者“以学术为业” ,还要求学者以学术探索为“天职” ,倾注全部精力与热情去追求学术造诣 ,这就是作为一个学者的“职业精神” ;在一个国家 ,只有当大多数学者具备这样的精神时 ,它才可能有现代学术的进步。然而 ,渗透在目前中国学术界的却是与此相反的“业余精神”。它构成中国学术的“非理性气质”的一部分 ,严重阻碍着中国学术的进步与发展。中国文人学士的“业余精神”早已引起许多西方学者的注意。李约瑟、斯威夫特、列文森等…  相似文献   

13.
德国学者、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最初为世人瞩目,是他在本世纪初发表的那本在西方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书中,韦伯从方法论的角度,即从民族精神文化气质(Ethos)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角度,触及到一个发人深省的命题: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又有与其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每一项大的社会改造工程,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精神文化支撑,才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4.
一、青海高原精神的涵义青海高原精神顾名思义就是青海各族人民的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和积淀,是内化于民族心理意识之中、深藏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之中的灵魂。由于青海地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这里世世代代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这就为我们全面深刻认识青海高原精神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史料依据。青海高原精神是一个涵义十分广阔的集合概念。从它的内涵来看.应艺括古代高原精神、近现代高原精神和当代高原精神等三大组成部分,且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论《玛纳斯》的英雄主义精神王仲明塑造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这似乎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的愿望和要求。通过英雄人物形象,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得以展示时代的精神和民族业绩,并从中受到激励和鼓舞,推动自己的时代和民族前进。我们可以说,只有能产生英雄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和灵魂,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是凝聚和激励中国各民族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关系极大。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没有脊梁的民族,是一个不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自己伟大足迹的民族,也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为了中华民族的强盛,我们一定要在现代化建设中努力弘扬和提升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英雄传奇,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孙悟空的英雄形象,所以这部小说实际上是一部以孙悟空为中心而展开的英雄传奇。通过他在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途中表现出的种种美德,诸如勇敢顽强、聪明机智、正直无私、爱憎分明、坚韧不拔、积极进取、追求光明、乐观开朗、幽默诙谐,再加上神通广大、法力无边、除恶务尽,是妖必斗,斗则必胜,这一切使他成为我们民族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英雄典型,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但是,由于作品题材的长期流变,作家的理想寄托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认同之间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孙悟空…  相似文献   

19.
论弘扬民族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先鹰 《江汉论坛》2004,(7):112-11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复兴的动力,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重要保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到一个重要的地位。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入手,探究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撑作用;分析了民族精神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功能作用;分析了民族精神培育与弘扬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