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国民政府的两次难侨救济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政府救侨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华侨对民国创建和抗战救国的贡献,救侨措施的大体相同体现出近代中国农本经济的现状,救侨成效虽未能如愿,却稳定了社会秩序和强化了华侨的归属感。国民政府对失业华侨的救济,既是近代中国政府首次大规模对遭遇困难的侨民的救济,又为抗战时期战争难侨的救济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救侨思路。日后新中国处理类似的华侨问题基本上沿袭了这一模式。国民政府的救侨工作,其历史意义还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抗战期间云南省紧急救侨委员会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东南亚大批难侨回国避难,云集昆明。为救济这批华侨,云南省奉国民政府令成立紧急救侨委员会。这个机构人员精干、分工明确,加上管理严格、工作细致,使难侨得到妥善的安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国民政府对难侨的救济,体现了国家意识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南洋形势日益险恶,大批侨校师生相继返国。为稳定民心,争取侨援,国民政府在抗战后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侨教救济运动,采取各种措施救侨安侨。这一运动增强了海外侨胞对政府的信赖和对祖国的向心力,有利于抗战事业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琼州学院学报》2017,(4):86-90
归侨侨眷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侨力资源。为了更好地掌握海南归国难侨的侨情新特点,了解其社会文化需求,发挥其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应结合华侨农场现状和已有难侨安置政策,研究归国难侨通婚、受教育、语言生活、聚居形态、心理认同等社会文化适应问题,避免"被边缘化",增加其国家、地域、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民国期间,受世界经济大危机和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影响,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先后两次遭遇劫难,生存艰难,沦为难侨,被迫回国。作为华侨之乡的广东地区也先后两次对回国难侨进行各种形式的救助,使陷入苦难中的华侨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困境,得以生存,对加深与海外华侨的联系、维护当时的社会稳定以及中国的抗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史哲》2020,(3)
州县摄官制度在唐代前后两期呈现出显著差异,其间缘由与地方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关。中唐以降,地方州县中活跃着大批自两京迁徙而来的侨寓士人。依托与朝廷卿相、地方牧守的亲故关系,侨寓士人成为州县摄官的重要来源。在岭南等地,甚至演变为一项地方人事惯例。对某些家贫无业的士人而言,摄官是一种变相的衣食之资、利之所系,而不仅是维系政务运转的人事制度。与摄官类似,唐后期地方行政中还有使府辟召以及正员州县官的荐授、奏留等选任机制。此类机制的萌芽虽可追溯至唐初,但均盛行于中晚唐,这多少都与士人侨寓风潮以及由此催生的仕宦“地方化”倾向存在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古代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经济不为史学界所重视,研究甚少.黄惠贤、李文澜主编的《古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论文集可说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开发》较为系统地深入探讨了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我们对古代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开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许多同志进行了探讨.《六朝时期的荆州》一文认为:荆州在南朝时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同北方人民大批南迁、黄巾起义的推动密切相关.《东晋南朝长江中游地区侨州郡县考》,对东晋南朝长江中游地区侨州郡县进行了具体考  相似文献   

8.
抗战爆发后,大批中国文艺工作者先后来到桂林和重庆,他们在这里组建文艺社团,举办文艺研讨会,出版刊物,撰写文章,创作作品,构筑起抗战文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抗战文艺活动。桂林和重庆两个文坛,因他们具有的侨寓性、本土化、民族解放意识、开放性等特点和他们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而成为大后方文坛的双璧  相似文献   

9.
涉外涉侨工作是中国外事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涉外涉侨治理能力尤其是应急管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和平崛起的中国面对的涉侨突发事件日趋复杂,触点多、燃点低,频发、多发、重发。研究涉外涉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对于提高我国涉外涉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涉外涉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探索。在对此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基础上,设计建构了涉外涉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总体框架,并结合越南撤侨事件对建构的监测预警体系进行实证应用和检验,结果表明:果断采取撤侨行动确保了在当事国局势失控的情况下能有效自我保护,同时也为不得已进一步采取的各种可能行动提前做好准备,起到多重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胡阿祥胡阿祥,1963年生,安徽桐城人,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为“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02CZS005)。胡阿祥认为,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历史,错综复杂,但其中有主要线索可循。此主要线索,在十六国北朝为胡汉问题,在东晋南朝为侨旧问题。胡汉之间因有矛盾,引起了大量北方人口侨流南方,侨旧之间因有矛盾,促成了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大量设置;胡汉之间、侨旧之间又有合作,从而十六国北朝得以立国于北方,东晋南朝得以立国于南方。因此,研治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历史,理解侨州郡县…  相似文献   

11.
台湾华文教育是我国台湾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绍台湾侨教政策与法规变迁 ,然后阐述台湾侨教采取的主要措施 ,如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办学途径 ,不断增长的侨教投资 ,灵活的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抗战胜利后,为尽快遣返滞留中国大陆和台湾的370万名日本侨俘,国民政府本着国际人道主义之精神,在美国政府的帮助和协调下,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积极主动地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台澎地区遣返日本侨俘。新中国成立后,绝大部分日本侨俘已经回国,剩余之4万名日本侨民也被陆续送还回国,只有极少数人获得中国国籍。这一体现中国人民不计前嫌、宽宏大量、与人为善的民族品格之历史事件,尚未引起中国学界的足够重视。研究缺乏宏观的综合性研究成果,甚至华南地区的日本侨俘遣返尚未被纳入学界视野。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拓宽研究覆盖面,广泛挖掘遣返日本侨俘之史料,细化遣返日本侨俘的相关内容,推动这一研究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关侨易学的观念和理论已有诸多讨论,但尚未有讨论侨易学与比较文学二者关系的著述。侨易学与比较文学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相同、相似或交叉,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和差异。二者之间很可以互识、互释、互证、互补,由此得到某些启示和启发。侨易学很接近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但它比影响研究更加灵活、多变和宽泛。侨易学的跨学科特征使它难以成为一门具体的研究学科,它具有综合科学的特征,这使它与比较诗学的理念非常接近。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流亡文学亦可成为侨易学研究和分析的典型对象。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其收获或许可以是双倍的。  相似文献   

14.
《江苏社会科学》2008,(1):239-240
南京大学历史系胡阿祥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批准号:02CZS005)近期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良好.最终成果为专著《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万岁通天年间(696)至开元年间(741),营州都督府二度侨治。《旧唐书》、《新唐书》对此均有记载,但不尽相同。从史籍中的不同记述考证,武则天时期契丹的叛乱,直接影响了营州都督府的管理,导致了营州都督府的第一次侨治,其完成侨治时间最迟在神龙元年。开元五年营州都督府由渔阳迁回柳城。营州都督府的复治一方面是唐玄宗"励精图治"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缓解幽州的压力。仅仅三年之后,营州都督府又迁到渔阳,再次侨治。  相似文献   

16.
刘玉叶 《中州学刊》2012,(1):178-180
南朝梁末文人因国家变乱而大量逃入北朝入仕。面对旧国灭亡不能救,反而屈膝侍奉新主人的尴尬局面,身为贰臣的大批梁末入北文人忏悔思想强烈地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之中。深入分析庾信、颜之推、沈炯等一批入北文人的忏悔情结和心路历程,以及在其诗文中的体现有其代表性。他们把这种类似于宗教的自觉的灵魂鞭笞表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之中,完全可以称之为中国南朝时期的忏悔文学。  相似文献   

17.
褚晓琦 《社会科学》2007,(10):147-153
由俄侨连比奇1925年在上海创办的《上海柴拉报》,是远东地区唯一较长时间出早晚两版的俄文报纸,报社从业人员是上海俄侨,读者大多也属于这一群体,它的创办与发展历程直接与俄国侨民在中国的历史相关联,在上海俄侨中的影响深远。这份报纸对于了解近代上海外侨社会、了解近代上海文化,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成功开垦的“处女地”──汪之成的《上海俄侨史》评介崔志鹰长期以来,有关外侨史学的研究在我国一直属薄弱环节。特别是关于旅华俄国侨民的研究,由于不少俄侨是十月革命后从苏联逃亡来华,对之研究涉及意识形态等原因而被我国学者视为畏途。在国外,有关俄侨研究的论著...  相似文献   

19.
徽州旅浙硖石同乡会与《徽侨月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新近发现的《徽侨月刊》等史料,研究民国时期侨寓徽商的同乡会组织——徽州旅浙硖石同乡会,并对徽商创办的这份报纸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作了初步的介绍和探讨,以期弥补此前“徽州学”研究中的一个缺环。  相似文献   

20.
旅沪俄侨与苏联卫国战争汪之成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后,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旧俄贵族、军人、文官、商贾和知识分子,在各地白军相继被红军击溃后,便纷纷亡命国外;而革命前本已留居在国外的俄侨,也绝大部分都不承认苏维埃政权,所有这些人便成了政治流亡者。旅居国外的俄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