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对自己的定位是“黑人女性作家”,她多年来也始终围绕着种族与性别这两大主题进行着女性主义书写。在她的八部小说中有七部以女性为主角,而在仅有的一部以男性为主角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女性人物的形象同样丰满突出。这样看来,读莫里森的小说就仿佛是在看一幕幕黑人女性成长的悲剧。其实,在莫里森的小说中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即在性别与种族的双重压迫之下黑人女性踏上了一条自我追寻之路。莫里森的八部小说围绕着影响黑人女性一生的几大主题因素(美丽、友情、家庭、爱情、母爱、嫉妒、疗伤、女人间的争斗)展开,表现了黑人女性的苦难与救赎。  相似文献   

2.
"爱"在莫里森的小说中一以贯之。她的小说,强调黑人的自爱、互爱,更强调超越种族隔阂和文化疆域之爱。在莫里森的思想中,"爱"是解决种族、性别、文化冲突的途径,爱可以打破两性壁垒、种族隔阂和文化界域,达成两性融合、种族平等和文化和谐。莫里森的小说以"爱"为主题,带有种族文化背景,实际是对种族冲突历史的文学解读和爱意观照。  相似文献   

3.
林意新  周海霞 《学术论坛》2012,(11):206-209
美国当代小说家托妮.莫里森在她的小说中大量地使用了哥特元素,并以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展现了生活在充满种族偏见的美国社会中的黑人的境遇。文章运用哥特式分析方法解读莫里森小说中哥特元素在故事背景、人物刻画和故事情节等方面的运用,是分析莫里森作品的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王冬梅 《宁夏社会科学》2010,(4):162-164,169
种族、性别和文化寻根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小说一贯的激进主题。其代表作《紫色》从政治和女性主义的视角深刻展现了了美国和非洲黑人女性所承受的种族和性别压迫以及她们在这两种压迫下对于自我身份的不懈寻求。小说中黑人女性通过对于其文化本源和女性传统的追寻和求索,构建了自我身份和完整的生存,体现了身处美国白人文化主流社会中的艾丽斯.沃克对于其黑人传统的热爱之情和文化寻根意识。  相似文献   

5.
黑人传统音乐因素对莫里森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她把代表非洲文化的黑人音乐运用到创作中,将音乐作为一种叙述策略,表达了对黑人种族命运及其文化地位的强烈关注。《所罗门之歌》、《宠儿》中黑人音乐因素起到了布局谋篇、控制故事节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揭示了美国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她的小说在美而不丑、哀而不伤的氛围中,通过不同的叙事技巧和不俗的审美掌控来展现或新或旧的黑人女性创伤。本文结合美学理论和创伤理论,发掘并分析了莫里森小说中独特的如诗、如歌、如画、如幻的黑人女性创伤,指出这些美丽创伤蕴藏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7.
陈琳 《云梦学刊》2010,31(5):109-111
艾丽丝·沃克的小说《紫颜色》是一部优秀的黑人女权主义代表作。小说在描述黑人女性深受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的政治状况及生活境遇,展现她们对现实反抗的同时,表现了黑人女性对社会、人际和谐的追求。以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为理论基础,探讨《紫颜色》中所蕴涵的和谐女性思想,可以发现,平等是和谐女性的前提,独立是和谐女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秀拉>是作者民族意识和女权观点的综合体现.长期以来的种族歧视使黑人男性作为第一受害者在精神上弱化,心灵上扭曲,从而在两性关系中要求女性做男性权威的绝对顺从者.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众多黑人女性失去了寻求自身解放的意识,沦为社会和家庭的奴隶.但是,"我们中不乏勇敢的人",莫里森笔下的夏娃、秀拉以及莫里森本人都是在这多重困境下成长起来的"勇敢的人".莫里森以实际行动对自己的民族女权观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谈《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双重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 ,在发表几部以黑人女性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 ,如《最蓝的眼睛》(1 970年 )和《秀拉》(1 974年 )之后 ,于 1 977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黑人男性——奶娃的形象。本文旨在分析和研究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所着力表现的奶娃的双重意识觉醒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1931-)是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她把写作视为一种思考方式,致力于描绘黑人文化价值的失落、黑人对自我的寻找以及对文化之根的追觅。《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是三部反映美国黑人女性思想和生活的小说,它们对美国黑人妇女自我身份的寻求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同时,从这三部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莫里森的女性主义意识在逐渐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张海燕 《兰州学刊》2012,(9):191-194
《我知道笼中鸟为什么歌唱》在女主人公争取和捍卫女性自我言说、自我命名、性主动地位、与白人同等工作权利的故事中,表现了黑人女性构建自己作为黑人、作为女性的种族身份与性别身份的主题,其中寄予了黑人民族的希望与理想。  相似文献   

12.
《所罗门之歌》是托妮·莫里森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要角色的长篇小说,小说围绕着黑人青年奶人的成长展开,以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同时在故事中穿插了多位人物。小说的时间跨度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莫里森通过三代黑人不同的人生轨迹,探讨了奴隶制废除后黑人的寻求身份认同、追寻自我、寻求发展的道路。从奶人一家三代黑人男性着手,分析三代黑人男性寻求自我,寻求身份认同的道路,分析废奴后的美国黑人的困境,试图证明黑人男性只有找回自我,积极生活,继承黑人文化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13.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曾被部分评论家指责为是对黑人男性的污蔑。实际上,莫里森关注黑人男女关系,她理解和同情黑人男性在美国社会中的特殊处境,她的小说既揭示了黑人男性在白人男权观念影响下的弊病,也赋予了他们自我拯救与帮助他人的潜能。本文结合对小说《宠儿》中塞丝和保罗曲折爱情故事的分析,解读莫里森笔下的黑人男女关系,强调两性间和谐关系对黑人社区延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小说中“树”的意象大致有生命之“树”、苦难之“树”、拯救之“树”三种。托妮.莫里森试图通过这种“树”的意象以及超自然的表现手法,对抗白人主流叙述对黑人文化与历史的歪曲,对父权制、奴隶制、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与反思,以唤起黑人民族被湮没的种族记忆和民族自豪感,拯救黑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呼唤人类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不同民族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5.
过去文学作品中不乏黑人妇女人物,然而形象刻画并不尽如人意。莫里森在《秀拉》(Sula,1973)中成功塑造了成组的黑人女性角色,描述了黑人妇女的种族、性别、阶级等多重压迫下的艰苦与顽强,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面。小说描写了一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名叫“伯特姆”的黑人社区。一开篇是对地理环境的描写。伯特姆地处贫瘠的山上,据说它的名字源自一则“黑奴的玩笑”:白人老爷许诺要奖给他勤恳的奴隶一场肥沃的洼地,奴隶信以为真,然而这是种文字游戏式的欺骗:“看到那些山了吗?那就是洼地,肥沃丰产。”“但它在高高的山上啊,”奴隶说。“跟我们这…  相似文献   

16.
托妮·莫里森是荣获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一贯关注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这一社会主题以及这一特殊群体在黑白两种对立文化冲突中的挣扎过程.<乐园>延续了黑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黑人团体由追寻净土重建家园的自由斗士变成墨守成规、闭关自守的顽固派的故事,批判了黑人种族在追求种族归属时的错误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是莫里森作品的一大主题。本文通过阐释其作品中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男权主义和生活环境的三重压迫下的命运,逐步深入分析了其作品中展现的黑人女性历经苦难,不断抗争,重塑自我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博爱的母性女性主义思想,从而探讨了莫里森如何执着地在作品中为黑人女性寻找出路。相对于激进抗争的女性主义思想,莫里森更衷情于与基督教博爱观相结合的母性女性主义思想,那就是要朴实自然、乐观坚强,用爱心去包容一切,与周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8.
在托尼·莫里森的早期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那就是黑人孩子的成长问题。通过对《所罗门之歌》等早期作品的具体分析 ,发现托尼·莫里森实际上是想通过对黑人个体成长问题的探索 ,从而找到整个黑人民族的发展方向。其最终结论是 :黑人民族应该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 ,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扬长避短、兼容并蓄 ,走一条共同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空间叙事是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段,“甜蜜之家”是莫里森小说《宠儿》空间叙事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新奴隶叙事的核心组成部分,渗透着作者的人性关怀和种族意识.“甜蜜之家”呈现了空间、权力和身体之间的种种关系,成为“自我”与“他者”建构的重要场所,其空间机制促使并表现了弱势种族的他者化,为莫里森主要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命运定下了基调.  相似文献   

20.
著名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长篇书信体小说《紫颜色》,已成为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经典。沃克在《紫颜色》中揭示了黑人女性主义的生存观,即黑人妇女以追求女性自我身份为精神内核,以写信、缝纫、唱鲁斯民歌等创造力活动及黑人妇女内部的姐妹情谊为物质保障,实现性别压迫和种族压迫下的自我解放和生存,并最终促使黑人男性改善自我,迈向自然、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