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语形的角度对比了中日"手"语义派生的特点,发现汉语"手"主要是以语素的形式进行语义派生的,而日语是以语素和词两种形式进行的。由于日语是黏着语,后面附着「に」、「を」等助词可以组成各种灵活多变的惯用形式,加之汉语词汇的大量引入,使得日语「手」的语义有词和语素两种派生方式,由此扩宽了语义派生的领域,大大增加了语义派生的数量。  相似文献   

2.
由语言接触导致的语言演变往往是在外部机制与内部机制的交互作用下发生的。元代蒙式汉语里的一些方位词具有蒙古语后置词或者格助词的特殊功能,这些特殊功能的形成,除有蒙古语影响的因素之外,也有汉语方位词自身意义与功能特点的因素;换言之,蒙式汉语之所以采用方位词来表示某种语法、语义关系,也有汉语方位词的语义、功能依据。对于元代蒙式汉语的蒙古语影响因素学界已有较多讨论,因此本文专门就蒙式汉语方位词特殊功能获得的内部因素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的"非"类格式按语义可分为三类,即意愿之必欲、情势之必须和推断之必然,三类格式在语义和语用上表现不同。另外,"意愿之必欲"和"情势之必须"类的"非"类格式可构成取舍句,而"推断之必然"类的"非"类格式却不能构成取舍句。  相似文献   

4.
付敏 《琼州学院学报》2014,(3):52-55,67
汉语和日语的人称代词在用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为日语人称代词的种类多于汉语,而使用的频率却远远低于汉语。其原因与敬语表现、授受表现、感官形容词、感官动词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从发音方式上看,英汉语中的[f]音都是唇齿摩擦音。发音时,上齿轻触下唇表面母的汉字中存在着大量对应语义词群,它们在语义上模仿"上齿接触下唇表面"以及"气流从唇齿间缝隙溢出"的发音方式,从发音方式上印证了音义象似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汉语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复杂,译成日语后,由于动宾结构中作为语义关系核心要素的动词语义特征的改变,致使其宾语和动词的语义关系也相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带受事宾语、对象宾语、结果宾语、致使宾语、同源宾语、施事宾语、处所宾语、工具宾语等八种类型的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在日语中变化最为凸显。  相似文献   

7.
“上/下”与“UP/DOWN”的地位隐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汉语垂直性方位词“上/下”和英语垂直性方位词“UP/DOWN”作地位隐喻对比研究,解读汉英在社会等级这个概念域内,从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表达形式到反映的认知模式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我们设计的日汉机器翻译系统中的汉语生成的基本转换策略,包括基于词汇个性规则的译词生成,依据格关系和语义类的格助词处理,基于汉语语义链的语序调整以及句子的语气、时体态、标点符号和关联词的表层处理。生成器以后根据顺序遍历日语分析树,自底向上归并部分结果,在根结点处输出生成的汉语句子。  相似文献   

9.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比汉语"虎"与英语"Lion"的国俗语义,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有助于克服跨文化交际的语言障碍,也有利于加深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日语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汉字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字形上与汉语相同或相近 ,一般称之为汉日同形词。汉字和汉字词的存在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 ,在某些方面或一定程度上便于语言的学习和语言的沟通。然而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由于中日两国各自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不同 ,汉日同形词中有很大部分在语义、适用范围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本文从词义的角度分三个方面对汉日语中存在的同形词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讨厌"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论述了"讨厌"的成词过程、语义演变。明清时期,它由短语融合成复合词,演变途径为:动宾短语/兼语短语〉复合词。"讨厌"最初表达"令人厌恶",清末发展出"厌恶"义、民国时期发展出"嗔怪"义。认知凸显和高频使用是其词汇化和语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方位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甲骨文方位词已有一定数量,包括单纯方位词和复合方位词,以单义词为主,并有多义词和引申义。语法功能有多种,构成了大量复合词和短语,基本形成了汉语方位词的最初格局。  相似文献   

13.
汉英方位词的文化蕴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英方位词既有地理方位之意,又有很深的文化蕴涵,在汉语中的文化涵义更为丰富多彩,并主要源自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  相似文献   

14.
单侠 《理论界》2009,(9):150-151
"上"、"下"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方位词,由于它们用法灵活丰富并表现出不对称性,所以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难点.本文从认知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汉族人对空间领域认知的特点是造成"上"、"下"二者语义差别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揭示了"上"、"下"用法中所蕴藏着的一些认知规律,从而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成分中最具生命力的底层单位,各民族的文化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都体现在词汇层面上.方位词是汉语众多基本词汇中最常见的一种.汉语方位词东南西北不仅表达空间概念,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6.
陈静 《南方论刊》2011,(1):86-87,90
汉字作为历史上迄今为止还在使用的最古老的表意文字,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本文从汉字文化学的视角,以方位词"东"、"西"为例,从上古先民们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礼俗制度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所折射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卑观。  相似文献   

17.
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以汉语垂直性方位词"上/下"和英语垂直性方位词"UP/DOWN"作隐喻对比研究,解读汉、英在时间、状态、数量和地位这四个概念域内,从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表达形式到反映的认知模式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体验论角度,对比分析了动作"吞"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存在"吞"的隐喻投射,英语"吞"的投射范围大于汉语,但在日常使用中汉民族使用"吞"的隐喻义的频率更高,且"吞"在两种语言中多具有消极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9.
汉语方位词的文化涵义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 ,坐东还是坐西 ,面南还是面北 ,上朝下殿 ,左序右位都有种种讲究。因此 ,汉语方位词不单纯是表示方位空间概念 ,它与汉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等息息相关。汉语方位词表示方位空间的同时 ,已融入其浓烈的民族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20.
元刊杂剧方位词特殊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代是中国历史以及汉语史上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本土汉语口语是否受到蒙古语的影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鉴于以往的研究多从蒙古语影响的角度分析蒙式汉语语料里特殊的语言现象、尤其是方位词的类似蒙古语的后置词或者格助词的用法,现以元代本土汉语较典型的语料元刊杂剧为对象,对其方位词的特殊功能类型进行考察,以期有助于蒙古语影响是否进入到汉语口语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