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论坛》2004,(4):8-8
在我国的贵州、云南等受巴蜀文化影响深刻的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祭祀驱鬼仪式:参加者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带着看似恐怖的面具,边舞边跳,这种仪式的名字同样古老而独特,叫做“傩”。日前,在贵州举行的“中国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的民俗专家就傩文化的研究、保护及国际间的交流,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讨。傩文化也因此走进了很多人的视角。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最早的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在《易经》中,就有周代傩祭活动的记载,分为季春“国傩”、仲秋“天子傩”和季冬“…  相似文献   

2.
壮族师公土俗神“莫一大王”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傩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已有约二千年的历史。从秦始皇时期的“越巫”开始,先后经秦汉、唐初李靖、北宋狄育三次大规模的用兵,傩文化已由“军傩”以及汉民族的移民而传入桂林,进而幅射至广西各地。尤其是在桂西各少数民族地区,在接受汉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随之接受了汉民族的傩巫文化。两宋以后,傩文化与盛传于中原地区的佛教与道教又揉合成一体。成为独特的农村宗教祭祀文化——师公(或称“尸公”)。但与纯粹的佛、道教又有所不同,与广西流行的巫觋文化也有明显的差别,因而有人称之为“师教”。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说,它并不能成为一门宗教,只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农村、迷信色彩极为浓厚的文化现象。它的职能几乎是“全能”的,从祈福、祭祖、请  相似文献   

3.
<正> 土家族、苗族,是湘西的两个主体民族。他们历代传承的文化习俗,大都受着巫觋支配,且颇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族源不同,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拟对湘西土家族、苗族巫傩文化的传承和异同,略抒管见。巫傩风俗的传承与变异巫术是一种古老的准宗教现象,它产生于人类的野蛮时期,是原始人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法国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野兽的图象上布满的刺痕,中国山顶洞人尸骨上撒布的红色粉末,不少学者认为是原始巫术的遗迹。原始巫术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与神相通,便出现了专门从事巫术的人  相似文献   

4.
孙文辉 《民族论坛》2006,(10):47-47
很多人兴许都不认识这个“傩”字,但它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比如,我们平日说的许愿还愿,赌咒发誓,其实就是一种巫傩活动;过年拜节、迎春辞岁,也是一种傩的祭祀礼仪;开幕剪彩、闭幕送客,同样也是源于傩祭仪程……傩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文化,是远古人类为了消除灾难、危难而“发明”的一种巫术形式。(一)我开始接触傩,是我担任艺术期刊编辑的时候。那时,有人投来关于傩戏的稿件,由于我是分管艺术理论的编辑,傩戏的来稿自然归我处理。这就逼得我要去弄懂:什么是傩戏。1991年,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湘西自治州召开。会上,苗家…  相似文献   

5.
中国原始文化主要是巫术文化。中国民间的巫文化有两大系统,即北方的萨满文化和南方的傩文化。考察和研究现在中国北方和南方某些地区以其独特的方式保存下来的巫文化的“活化石”,打开远古文化的储存库,对神学、心理学、社会学、结构学、宗教史学、哲学、医学、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都是有意义的。本文拟通过南北巫文化的比较,探讨它们  相似文献   

6.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将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认识,在中国出现很早,一般认为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当然,这是就中原文化的角度而论的。人们对傩的认识是从秦汉前中原古籍中开始的,一个主要的依据,便是《周礼》中关于“方相氏”的记载。即:“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  相似文献   

7.
湘西苗族把还傩愿称为“撬奴”(“跳傩”的转音),把傩公傩母称为巴奴奶奴。这种祭祀仪式作为父系氏族社会初期中原及江南各民族的一种共生文化形态,除了一些共同特征外,必有一些为各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拙文拟从傩祀的原根、女性的神职、洞鬼的扮演及祭品的“打散”等四个方面来探析苗族母系氏族文化遗存在撬奴仪式里的种种胎记。一、傩祀的原根。撬奴有一堂重要法事叫“泡奴”(汉译为“剖傩”),专由傩巫用大段巫词吟诵洪荒世纪兄妹开亲的故事———剖开傩的来头。这是绝不能省略的核心法事。湘西人常把没有弄清本源的人与事叫做“没有傩…  相似文献   

8.
壮族师公又称“三元教”或“梅山教”,是一种在原始“越巫”的基础上整合傩、道教、 佛教等外来宗教文化因素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老民间宗教。近年来,壮族师公以其独特的内隐意蕴和 外显形式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是作者为了揭开师公渡戒仪式的神秘面纱而实地考察的真实记 录。  相似文献   

9.
巫傩咒语在傩祀活动中,傩师往往通过特定的咒语来实现人与神的沟通,领会并传达神的意旨,驱邪降妖,祈福禳祸。那些伴随着咒语的哼唱与呼号也不是为了宣泄个人的悲哀与欢乐,而是与咒语有关,去呼吁、召唤神的显灵,去传递神与人之间的信息。咒语巫术是原始初民对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灵物崇拜达到极端之后的产物。在傩坛巫术中,“最神秘、最深奥、最有哲理、最起作用的也就是那些在先人们看来是绝对可以信赖”的咒语。在湘西一带土家族、苗族傩祀活动中流传着许多这样的语咒,著名的《梯玛神歌》便是土家族“梯玛”(法师)在法事活动中所念的咒语和…  相似文献   

10.
张子伟 《民族论坛》2003,(10):35-36
湘西苗族把还傩愿称为"撬奴"("跳傩"的转音),把傩公傩母称为巴奴奶奴.这种祭祀仪式作为父系氏族社会初期中原及江南各民族的一种共生文化形态,除了一些共同特征外,必有一些为各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拙文拟从傩祀的原根、女性的神职、洞鬼的扮演及祭品的"打散"等四个方面来探析苗族母系氏族文化遗存在撬奴仪式里的种种胎记.  相似文献   

11.
湘黔桂交界之地少数民族稻作民俗与日本稻作民俗文化共性高,两国稻作民族民间信仰具有认祖功能、标志功能和平安心理的文化特征。同时还具有集体性、地域性、历史性、传承性和规范性。日本稻作民俗无不打上湘黔桂交界之地稻作民俗的文化烙印。源于三省交界的南方水上丝绸之路,可能是中国稻作文化最早传播到日本的主要通道之一,而湘黔桂交界之地可能是这条通道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正舞台上的"巫傩秘境"当52岁的吴腊宝拉开嗓子,唱出第一句苗歌的时候,位于吉首市乾州古城的乾城巫傩堂内,近3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顿时鸦雀无声。吴腊宝的歌声清脆,纯正,婉转,她一开口,山里的树儿、天上的云儿、田间的雀儿等大自然的精灵似乎都从她的嗓子里奔出来。观众们沉默,凝神,静听,也许,观众并没有从歌词上听懂吴腊宝的苗歌,然而,他们似乎从内心深处  相似文献   

13.
傩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事项,以巫术活动为中心,是原始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甘肃永靖地区的傩作为乡傩的典型形式,有着其独特的生存价值。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将永靖傩的独特仪式和表演形式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是自古从事稻作农业生产的民族,壮语和泰语均称水田为"那"(na<'2>),壮族和泰族聚居的乡村有许多带"那""纳"(水田)字地名,构词和含义基本相同;有相近同的稻作农业生产及加工食品词汇并自成体系;有类似的稻作生产传统仪俗和信俗观念.特定的地名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着一定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往往为揭开民族来源和历史文化的谜团提供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文化的关注度也在逐渐增加。作为毛南族原始舞蹈遗存下来的舞蹈文化,傩舞有着"中国舞蹈活化石"这一美称,由于傩舞依旧保存着先祖最传统的原生态肢体语言,其中包含着独特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弘扬这一传统艺术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找到历史归属感,同时也将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因此傩舞的文化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针对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傩在中国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流传了几千年,成为中国原始文化、古文化的“活化石”。傩学也因此成为中外学者和人们所关注的神秘的“显学”。 先民认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鸟兽都有生命,都有看不见的精灵。 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并不消亡,它们也会加入这支浩荡的精灵  相似文献   

17.
一、湘西傩堂戏湘西自治州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里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湘西傩堂戏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傩堂戏又称傩戏、傩愿戏、傩坛戏、姜女儿戏、土地戏等,其历史之悠久,号称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源于中原一带的汉族地区,传入湘西后,逐渐“湘西化”,形成了今天的湘西傩堂戏。傩堂戏的原始雏形为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并经历了从傩祭——傩仪——傩舞——傩戏的演变过程,其间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傩堂戏的演出总是与“冲傩还愿”的迷信习俗结合在一起,“冲傩”时,主人家…  相似文献   

18.
论南丰傩的宗教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傩,它的普遍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除疫鬼的祭仪,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南丰傩,起始于秦汉时期,传承几千年而未衰.它保存了一整套"起傩"、"跳傩"、"搜傩"、"圆傩"的宗教仪式,是对古代傩祭的继承和发展.南丰傩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作为一种民间宗教,由于它蕴含着极深的文化内涵,其社会功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并且朝着艺术方向发展,成为南丰傩历久不衰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青海民俗与巫傩文化考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青海民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视点切入,开宗明义的提出:“青海民间民俗活动中存在傩文化”。作者通过几次田野考察,目睹了民俗活动中巫傩文化奇观,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探讨了傩在民俗文化中的特殊价值,使人们对青海傩文化有一个初步、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傩,是我国古代驱疫纳吉的一大原始宗教祭祀活动。随着时代的推移,它逐渐地演变发展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元世俗文化体系,广泛地流布于我国的多民族之中。傩文化是傩祭、傩仪、傩歌、傩舞、傩戏等诸多傩因素的总和。它虽以道教为主体,但并不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