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连海运学院英语教研室主编的《基础英语》是一本工科教材,“语法部分试用语法句型教学体系,并在书后配有系统的语法参考材料”。经使用效果较好,但是在参考语法中,第十九章定语从句里,对关系副词在定语从句中作状语的叙述中,谈到了how用作关系副词的问题,笔者不敢苟同,愿在此与编者商榷。  相似文献   

2.
1956年,杨伯峻先生在《文言语法》中提出了“定语后置”一说。此后,古汉语研究者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八十年代前后,“定语后置”做为古汉语的一种语言现象,基本定论。1979年,“定语后置”又被纳入中学语文教材。我们认为,一种语言现象从研究到结论,必须经过严密的,无懈可击的论证过程。而“定语后置”一说果真成立吗?笔者试图从两个方面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以求方家指正。一、关于表达重点问题刘瑞明同志在《从定语的意义和作用论古汉语后置定语可确立》(见1981年《中学语文教学》第二期。以下简称《可确立》一文中谈到:“居正…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中,不少语法专著,教材和文章,都论及“定语后置”的问题,有的称之为“后附的形容附加语”,有的称之为“形容语的后置”。近年来,一些语文期刊又比较集中地讨论了这个问题。概言之,或者肯定有后置定语,或者认为此说与古汉语的语言实际不符。应当说明  相似文献   

4.
<正> 定语后置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认为后置定语有一个标志,即后置的定语后面有一个“者”字煞尾,或句中还有一个“之”字,构成“之……者”的结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这种类型的句子容易辨认。然而仅凭一个“者”字煞尾来判定是否是后置定语是不够的.陈蒲清在其所著的《文言文基础知识问答》里,就认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是“者”字煞尾。他从这个标准出发,把“楚人有涉江者”误认为是定语后置。这种认识颇有代表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统编教材《马说》一文中“马之千里者”课本未作注,现行的译法也较多,主要有三种: 1.将“千里”视作后置定语,“之”和“者”为后置的标志。七九年教材的“马之千里者”,即译为“千里之马”。 2.照原语顺译,将“之”视作相当于“的”的一般结构助词,“者”作代词,代  相似文献   

6.
一 《史记·淮阴侯列传》:“收赵兵未发者击齐。”“未发者”是什么成分?一般认为是后置定语。意见也不尽相同,一种意见认为“未发”二字是后置定语,“者”,是用来煞尾的(或联络的,或衬垫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未发者”整个儿是后置定语。两种意见都值得商量。从语法关系转换的角度看,这么说也未尝不可以,譬如假定先有“未发之赵兵”,定语“未发”后移,再“煞”以“者”字,就成了“未发者”。可是,既然已经后置了,它还是定语吗?“者”如果仅仅是煞尾,那它就是一个语气词,和“未发”在结构上没有什么必然关系。可是一旦拿掉“者”,立时就可以发现,“未发”并不是赵兵的定语,而是它的谓语。动词放在名词之后作谓语,是汉语造句的一般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形式到底有多少种,这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迄今得以公认的有二: 在定语末用“者”使之后置。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可使报秦”末用“者”而后置于中心词“人”。 数量词作定语而后置。例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定语“一双”分别后置于中心词“白璧”和“玉斗”。 下面,试谈一种还不为人们重视的后置定语现象。  相似文献   

8.
龙胜伟江苗话在整体面貌上属于汉语方言,但仍保留了少数民族底层语言成分:语音层面有复辅音的残留;词汇既保留了少量苗瑶语底层词,也有少量壮侗语底层词;语法层面表远指的指示代词后置,程度副词“很”作状语后置。  相似文献   

9.
试说副词“只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的“只有”,语法论著一般只讲到两种情况;一是连词,用于条件关系复句的偏句;二是状动短语,副词“只”修饰动词“有”。实际上,在此之外,“只有”还是一个副词。这一点,语法论著和汉语教材中固然大都没有讲到,就连收了四百多个副词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也忽略了。副词“只有”是常用的虚词,并不罕见,更不是偶然的例外。现按用法及意义分为两组,举例说明如下。一、“只有”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汉语中,定语时常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后,称为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多数都是短语充当定语后置,这种后置的形式,往往是中心词后出现以“者”收束的短语充当定语。例如: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蒲松龄:《促织》)“好事”为“少年”的定语,由动宾短语充当。 2.“捷禽鸷兽应弦而倒者不可胜数。”(马中锡:《中山狼传》)“应弦而倒”是“禽”、“兽”的后置定语,由介宾短语充当。  相似文献   

11.
定语后置句法及其标志 1.1定语和它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语(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成一个“定——名”词组充当句子成分。在这个名词性词组中,一般说来,定语是放在中心语前面的。但是,无论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有定语置于中心语之后的现象、尤其在古汉语中,定语后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常用的句法。  相似文献   

12.
语序在古今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着力廓清中学文言文语序现象中的语法问题、修辞问题 ,对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定语后置” ,提出异议。分类介绍“相”与“见”的称代作用。对于中学文言文语序教学乃至整个中学文言文语法教学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提出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东兰壮语指示词的语义特征是距离定位,分为近指、中指、远指;句法特征为:指示词有指示代名词、指示形容词、指示副词;语用特征为情景指、认同指、回指、篇章指、下指、助指以及概念关联。语法化的目标为:第三人称代词、标句词的词内成分、定语标记的词内成分、后置定语的边界标记、不定标记以及数词"一"、表"直陈式"的句末语气词、句子连接词/话语标记。  相似文献   

14.
关于古汉语中偏指之“相”的词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表偏指的“相”是副词,具有称代作用。本文认为表偏指的“相”应为代词。因为判断一个词的词性应该根据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表偏指的“相”的语法意义是起指代作用,可以指代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根据语言学中的递差理论,表偏指之“相”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由副词向代词的过渡,因此,把表偏指之“相”看作代词,比看作副词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5.
在壮语语法研究工作中,后置定语现象研究得比较深入,而后置状语却很少论及。笔者拟就这一语法现象提出一些浅陋之见,以期就教于同行专家。在状语和谓语的语义关系中,状语通常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情状及与时间、空间的关系,或者表示性状的程度、范围等等。从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定语后置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语后置是汉藏语系(包括汉语在内)固有的语法法则。卜辞、金文及古代文献中定语前置与后置大量同时存在,现代汉语南方方言甚至北方方言所保留下来的定语后置构词方式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语中所谓的“定语后置”现象,以往被“定语后置”说者当作“中心语 后置定语”的框架。应视情况的不同分析为不同的结构,所谓“后置定语”实际上分属“中心语”、“同位语”、主谓谓语句的“小主语”及主谓结构的“谓语”等。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之”字可以出现在主语与谓语、主语与状语、后置定语与中心语、前置宾语与谓语等成分之间,这些已经为大家所熟悉。但这些成分与成分之间有“之”与否,结构形式及表达是不一样的,甚至相互间的关系有的也因“之”的存在而发生变化。本文就打算利用这些常见的语言现象,来谈谈“之”字在语言结构转换中的作用,也就是谈谈“之”的语法转换功能。一、出现于主语和谓语之间  相似文献   

19.
文言句法分析中,“定语后置”说颇为通行。它是杨伯峻先生在《文言文法》“定语、状语和补语”一节中提出来的:……定语还一般在中心词之前,但也有在后的: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聊斋志异·促织》) 这句的主语实是“少年”,谓语是“养一虫”。“村中”是定语,“好事者”也是定语,中  相似文献   

20.
英语形容词副词作后置定语时 ,可以使定语突出 ,语势加强。就英语中这种特殊的句法功能做分析归纳 ,可以使人们对英语语法特点有更为深入详细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