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的分析将显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转折点正在到来.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伴随着高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吸纳了绝大多数新进入劳动年龄的劳动力和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只要高速增长的势头不停止,总有一天,剩余劳动力会被经济增长带来的非农就业机会所"汲干",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向供求平衡状态转化,这时,劳动力市场的"转折点"到来了.  相似文献   

2.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安置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就业路子。为加强乡镇企业职工就业的宏观管理,稳定乡镇企业的劳动关系,保障乡镇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乡镇企业高效、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有关规定,现就乡镇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乡镇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范围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应结合乡镇企业的实际情况,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乡(镇)、村骨干企业1996年底前要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其它乡镇企业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不仅振兴了民族地区经济,也解决了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但与"四沿"地区(沿海、沿江、沿边、铁路沿线)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具体表现是起步晚、水平低、速度慢、效益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最突出的原因是资金方面的原因。由于资金缺乏,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国家不可能拿出资金或拿出很多资金去注入乡镇企业。因此,实行股份合作制也就成为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有利于吸纳大量社会闲散资金,使部分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实现融通资金的活动。前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四条"(白条、绿条、假条、空条)现象相当突出,以致群众对政府某些职能部门失去了信任,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民族地区如也能在乡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不仅有  相似文献   

4.
关于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海 《中国劳动》2003,(10):24-2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以下简称农民工)日益增多.据有关调查预测,现每年约有9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且今后逐年以1300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是广大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就业人员不断减少,2000年农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首次下降到50%以下.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的问题仍然比较严峻:一是存量规模大,据测算农业部门沉淀着1.5亿左右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民处在季节性息工的状态之中;二是增量也很可观,今后一个时期每年还新增10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三是外出求职的民工增多,据测算"十五"期间每年将有1000万左右的农民加入外出务工者的行列.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一个战略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这一客观现实,准确把握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特点,发挥政府特有的组织功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合理流动,推动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课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现实管理中作出回答。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的客观必然性1、"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农村国情的要求——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而农村人均占有资源数量严重不足,客观上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1979-1993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增长达1.4亿,90年代后期,农村劳动力每年还将增加600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崇州市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实践以土地股份合作为核心的"1+4"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了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农业生产过程对劳动力的吸纳越来越少,农村劳动力得以解放。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是关乎"农民"、关乎民生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彭连清 《中国劳动》2001,(10):16-18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的自然过程.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促进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中心问题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由于人口过度膨胀、劳动力超量供给这一特殊国情,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无论是从长远发展还是从现实需要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曾为发展中国家设计了一条通过城市工业部门发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发展问题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从农村转向城镇,这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必须经历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一、充分认识劳服企业、小企业在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许多国家都将促进就业和控制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九五"期间,我国城镇每年有1200万人需要安置就业,农村有1.3亿剩余劳动力要转移,尽管国民经济将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但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能为众多的劳动者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特别是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原来作为就业主渠道的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中,不仅吸纳就业能力减弱,还要分流富余职工,在市场竞争中,部分特殊困难企业及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间题将越来越突出,就业工作明显难度加大。劳动  相似文献   

11.
劳动就业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如何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城镇劳动就业,笔者认为,应从实际出发,坚持主渠道与多渠道、安置与自谋、对外输出与就地转移、就业与培训并举方能解决,着重应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搞活国有集体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集体经济仍居主体地位,仍是城镇就业的主渠道。增强其吸纳能力的核心在于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发展劳服型企业。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发挥"蓄水池"作用。小城镇建设是发展二、三产业的重要依托,也是劳动就业的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能否妥善有效地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不仅关系到农村千万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和生计及社会的稳定,而且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能否实现。笔者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应当是多渠道的,目前应主要以农村小城镇为重点进行有效的探索。一、农业就业不足的矛盾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将不会有很大改变。究其原因:一是随着农村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普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原先由十人数十人干的活今后将由一人或几个人干,其余的人将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二是伴随工业技术的不断革命和科研成果不断转化成生产力,一部分原工业产品所需的农业原材料将被化学工业产品及其它合成原材料所代替,换句话说,即部分农业劳动力将被工业劳动力所替代而产生剩余;三是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农村有劳动力4亿多,其中耕地所需劳动力1亿多,乡镇企业吸收1亿多,农村还有剩余劳动力近2亿,随着人口的增长,每年还以1千万的速度递增。情况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去年底,由劳动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召开的"中国就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指出:中国就业问题重点在农村。农村就业解决不好,中国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不好。一、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1、我国农业人口所占比重  相似文献   

14.
最近省劳动厅刘继邦厅长率调研组在对部分市、地调研期间,深入到苍溪县元坝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元坝镇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小城镇建设100个重点镇之一。该镇目前有28个村,8272户人家,总人口33076人,其中农业人口有27746人。该镇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出,去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5‰,受到国家表彰。但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仍相当艰  相似文献   

15.
一、脑子的转换首先,正确认识和理解关贸总协定和"入关",抓住"入关"后乡镇企业的发展机遇。"入关"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获得许多优惠待遇的基础上,可依据关贸总协定有关条款逐步消除歧视性的贸易政策和壁垒,因此,乡镇企业可利用比过去低的价格购进先进的工业设备,进行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为引进先进设备,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入关"还有利于乡镇企业参与公平自由竞争。目前,国内在税收、价格、投资、进出口等方面对乡镇企业和国营企业存在差别对待的政策,这些政策显然有悖于关贸总协定的有关原则,而逐步取消和弱化这些政策,乡镇企业就可在市场上获得一个比较平等的待遇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但是我们同时要正视"入关"后的阵痛和挑战。"入关"后,由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大幅度削减,乡镇企业将失去保护屏障,某些行业、企业的产品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入关"后,国内市场经济价格体系逐步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劳动力逐渐表现为供给过剩,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现象的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陆续由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文章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促进措施,以期进一步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韩越 《中国劳动》2005,(4):58-59
在改革开放初期,山东省惠民县劳动局就依靠政府职能,发挥部门优势,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有序流动,有效地破解了"民工潮"盲目流动的"难题",200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农村就业工作先进县".近年来,沿海开放城市的"民工荒"所产生的辐射效应从不同方面对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带来影响.一方面是京、津、沪、穗等地用工单位大面积结构性大量缺工,另一方面是当地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因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低走不出去,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有人无活干,有活无人干"这一怪圈再度长期困扰全县的劳务输出工作.  相似文献   

18.
"归雁"经济主要成效截至今年9月末,乐山市农民工返乡创业4706人,同比增加1144人,创办企业2460个,同比增加551个(投资规模50万元以下占绝大部分),带动2.03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实现就业(其中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1578余人),同比增加6400余人,实现产值6.05亿元,同比增加2.4亿元.从创业的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占17%,第二产业占16.5%,第三产业占66.5%,主要分布在农业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加工制造、餐饮、电子商务、第三产业商业服务业个体经营等.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那么农民外出打工的社会效益何在?我认为结论应该是:利大于弊,功不可灭。首先,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我省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省,用十六分之一的耕地养育着十分之一的人口。人多地少的矛盾今后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省情给农民致富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因此,有人讲"农民要致富,必须减人数"。我省目前有900多万农民在省内外流动就业,为我省农村减少了五分之一的劳动力,近似于全省乡镇企业吸纳的从业人数。农民的外出为缓解我省人多地少的矛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为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帮助农民二次就业,我国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新的技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到其他岗位工作.要充分发挥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果,就必须保证培训工作的就业成功率,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就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