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爱智慧"的角度理解哲学,其前提必须首先搞清楚"智慧"是什么。我们应从历史的、语义学的角度以及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智慧本身。不仅如此,还要看到,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的智慧不同于常识的和科学的智慧,它是"大智慧"、生存智慧、"酸性"智慧和精神境界。与"知识型哲学"不同,"智慧的哲学"是对"哲学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种"问题的哲学"。基于"智慧贫乏"的时代所提出的"恢复智慧"和"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的要求,人们本质上应该回归"哲学的智慧",走向"智慧的哲学"。  相似文献   

2.
哲学素有“智慧之爱”之称,“爱智慧”,“追求智慧”是哲学的本性。现代哲学虽然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却无一例外地视智慧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以“意义”为其核心范畴。然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不只属于现代西方哲学,从对西方哲学真实性判据原则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哲学在对人独特的意义性存在的自觉把握与自我意识中,从古至今一直在表达着它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表达着“智慧之爱”所担负的历史与时代的使命。同时,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转变都以思考现代人的意义世界为旨归,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西、马所共同担负的哲学使命的“融通”中寻到哲学未来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哲学可教乎?     
哲学的根在智慧,而不在知识,知识可教,智慧不可教;哲学又不是智慧本身,而是爱智慧,“爱”,极富个性,亦不可教。知识可以传授,智慧无法转让。知识关乎事,它是主体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智慧关乎人,是主体辨析判断、洞明世事和发明创造的能力。知识可以由教师循逻辑、按难易传给弟子,弟子闻记于心便成;知识拥有后的融会贯通,化为主体自身属性,便会形成能力,能力的发扬,便是有了智慧。由知识到智慧,得悟、得化,悟或化皆在于自身努力修为,是转借不来的。哲学以外在的知识态,遮掩了智慧之光,根仍在…  相似文献   

4.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不等于"智慧"和"有智慧",也不等于"有知识".然而由于智慧自身自我否定的特性使得哲学在后来的发展中由"爱智慧"滑落为"追求知识".哲学的这种滑落既有其理论上的逻辑必然,又有其现实原因.欲拯救哲学于"追求知识"的危地,恢复其"爱智"本意,必须转变当下哲学视角,把其从日常性的具体问题和专门性领域的科学问题中"凸现"出来,重点审视事关人生和存在的总体性、根本性的问题,同时要"永葆惊异感"和"善于反思".  相似文献   

5.
对于晚周诸子哲学缺失一种“哲学何为”的追问,上百年的中国哲学史写作历程,只是“被哲学”的结果。重问“哲学何为”就是试图重新以“民”的名义思考哲学的事业,其与以“人”的名义之间构成一种鲜明的差异。如同智慧地爱区别于爱智慧的哲学路线一样,不一定在同等程度上相知,却可以在情的层面上同欢喜、共忧患,这也是同作为人的尊严所在。以“民”的名义提出各自的思想主张,才是晚周诸子哲学之共法。诸家以“民”的名义所表达的思想主张虽各有得失,但都不失“民”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我们今天如何追问哲学?这问题再一次使我们面对古希腊人为"哲学"所作的命名.古希腊"爱智慧"经历的断裂决定了西方哲学的基调,它以分裂人的生命为代价、以人与存在的对立为框架走上了一条知识论的道路.由"爱智慧"确立起来的传统哲学,是一条哲学之路,它塑造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三大梦想(存在论梦想、知识论梦想和逻辑学梦想).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正是建筑在这类爱智梦想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产生于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人的生态智慧。作品中的生态世界不是纯粹外在于主人公的客观世界,而是魏晋士人眼中主客观相统一的世界,它具有物性和神性两大特点。其物性表现为本真性、静穆性和生命性,神性表现为完美性、神秘性和哲理性。  相似文献   

8.
产生于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人的生态智慧。作品中的生态世界不是纯粹外在于主人公的客观世界,而是魏晋士人眼中主客观相统一的世界,它具有物性和神性两大特点。其物性表现为本真性、静穆性和生命性,神性表现为完美性、神秘性和哲理性。  相似文献   

9.
<传道书>作为圣经智慧文学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出所罗门智慧的解构特点.如果说<箴言>和<雅歌>结合神的启示智慧和外邦人智慧,构造了普世的人生智慧,那么<传道书>则用神的启示智慧解构了人生智慧.<传道书>的主题是,质疑人生智慧和努力的价值,指出世界和历史都处于永恒循环之中,得出悲观、失望的结论.然而,它仍然坚持神的启示智慧高于外邦人的智慧,既认识到外邦人智慧必不可少,又意识到其有限性,从而达到了坚定以色列人的启示智慧和信念之目的,为新约时代彻底解构和完全超越外邦人智慧作了必要准备和铺垫.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5,(5):101-106
在神人冲突和神人融合的审美张力之间,史铁生找到了理想人性的合理限度。理想人性即神性,但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神,理想人性永远只能是"虚真"。神或神性只是人在自我完善过程中的想象或虚构。在神的整体意图中,人只能是丑弱、残缺。人的残缺和神的圆满是史铁生创作思维中的两个极点,人与神既对立又统一的世界是史铁生文学世界的基本架构。以部分象征整体,以具象隐喻抽象,以无限召唤有限,以神性引领人性,使史铁生创作呈现出象征和隐喻的诗意特征,从而达到以人(受难者)显神或以神喻人(可怕的孩子)的诗意建构。  相似文献   

11.
“神性”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生命意识范畴的支柱之一,是沈从文极力推崇和书写的艺术精神。“自然神”和“巫神”两位一体的神性空间使湘西世界成为一个“泛神”的世界。它的产生既是湘西“地域边缘”的自觉体认,也是“文化边缘”者生命理想的主观流露,彰显出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想象和探索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哲学作为一门爱智之学,并不重视结论,而更看重理性的批判和质疑。它是对确定信念的反思,是对既定知识的审问。它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这种爱智之学是不能简单用讲授知识的方式教给学生的。而今日的哲学教育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点,将不可教的智慧拼命地用教授知识的方式教给学生,而把哲学的可教部分即它的理性思维、问题意识的训练放在一个极为次要的位置上,极大地忽视。这是当今哲学教育的致命弊端。  相似文献   

13.
熟悉希腊神话的人知道,在奥林匹斯神系中有一批司职人类精神活动(包括精神文化创造和情绪意念)的神祇,比如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蒂忒,小爱神厄罗斯,以及次一等的文艺诸女神、欢乐女神、喜悦女神、希望女神等等,我姑且名之曰灵神。其中又可划分为文化型灵神和情感型灵神,前者指各项精神文化推认的管辖者,如诗神、乐神;后者则管理人类的七情六欲和观念,如爱神、美神。相对而言,我把司掌自然及社会事物的神祇名曰物神,如战神、月神。灵神是趋向人的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的产儿,是人类万物有灵观念和较强的自意识的混种。放诸  相似文献   

14.
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和哲学主题的时代转化,生存哲学日益彰显并成为当代哲学发展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回归生活世界,面向事情本身,成为人们对待生活与哲学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探索人们在新世纪的生存状态、生存智慧和生存质量成为哲学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和使命。生存状态是哲学的原生态基础,而哲学是生存状态的心声和本质的体现。生存智慧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哲学则是生存智慧的提炼和升华。生存质量是哲学的归宿,哲学是人们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一、性爱,在长久的放逐之后在希腊神话与传说中,两性之爱的主宰是爱神厄洛斯。厄洛斯(Eros)的意译是“爱欲”.罗洛·梅解释说这意味着“爱神”必须是“爱”(情)与“性”(欲)的统一,一旦二者分离,两性之爱将失去活力,变得毫无激情,毫无“生命气息。”①可见,没有爱与欲、灵与肉的统一,就没有厄洛斯的成长,人类的两性之爱就是残缺不全的。但厄洛斯在世俗社会中却陷入了永恒的悲哀:爱(情)与欲(性)的冲突可谓是一种世界意义的文化现象,二者的不可调和性注定了尼洛斯的残缺,它一直无可奈何地停留在“长不大’划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16.
在哲学由关于存在的理论直观再度成为并且本质上成为存在智慧这个意义上,所谓的哲学终结实际上是指哲学认识论路线的完成。曾经开端于懵懂惊诧的哲学,将再次起步于世界的透明。在世界从神化到物化的历史性倒转发生之后,哲学将伴随并引领世界的人化,以批判的力量防止存在世界向实在的物性坠落,积极地营建生存的意义空间,成为创造与守护存在的存在智慧。此种事关存在决定着哲学本质上是存在论的。  相似文献   

17.
张伟 《阴山学刊》2011,(2):128-128
上篇为"哲学之用"辨正,现在回答"哲学怎么用"的问题。我发现,哲学的被误用,有甚于对哲学职能的糊涂认识。哲学本意为爱智慧,希腊文词源philosophia,一说是并列结构,即爱与智慧;一说是动宾结构,即热爱智慧。无论作何解,智慧都是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译为"哲学",是因为"哲学"有聪明的意思:"知人则哲"。  相似文献   

18.
哲学与具体科学不同,它是爱智慧,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这一定义可以发现努力提高理论思想的层次是思维之必需.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哲学?理性关系建筑学从我们思想的当下现实出发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哲学与智慧的区分让哲学史呈现为在自身做划时代区分的历史,诸时代的第一哲学从不同智慧形态那里继承了不同的使命。接踵而来的理性与自身的区分破除现代解释学所营造的历史连续性,突出现代世界独立不羁的生活基础及其各思想形态的完整性。最后,语言与自身的区分让思想切入我们的当下,解开海德格尔在语言的途中留下的尺度之谜,回忆起智慧之所思、其尺度和尺度所规定的事。面对所思及其诸整体,当下思想在审慎(Epoche)中获得明辨的力量,它不再迷惑于眼下哲学的假象,转而感激智慧的言辞,承认和赞同智慧之言所给予的思。  相似文献   

20.
黄颂杰 《文史哲》2001,3(5):19-25
由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奠定的西方哲学的人性和神性的特征 ,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深厚的传统。现当代西方哲学家赋予人性以新的含义 ,批判并力图清除哲学的神性 ,成为西方哲学的新的形态和发展趋势 ,但迄今西方哲学未能彻底清除哲学的神性。马克思批判改造了哲学的人性 ,彻底清除了哲学的神性 ,成为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