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清心"就是清心寡欲,没有任何贪念,这是从政理政的根本。"直道",就是正道,也就是正确的理论和准则。只有坚持正确的理论和准则,才是真正为自身的前程谋虑。包公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有关包公的传说不绝于耳,有关包公的戏剧久演不衰。不过,这些传说和戏剧似乎重点都在突出包公如何破案如神的情节,这一点和史书的记载大相径庭。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包公的名字叫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有关包公破案的故事,仅仅记录了一件。包  相似文献   

2.
尽管庄子美学与柏拉图美学在表现形态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的美学体系。本文拟从审美本质论、审美认识论、审美理想论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粗浅的比较分析,从而说明他们的美学思想究竟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和重要的区别。1 黑格尔指出,在柏拉图那里,“美的内容和哲学的内容是同一的”①。柏拉图 的审美本质论,就是他的理念论。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逐一考察并推翻了当时在古希腊较为流行以及他自己尝试提出的各种关于美的定义。在他看来,美的本质并不是如同年轻漂亮的小姐那样的外形条件,不是黄金那样的贵重之物,不是得其…  相似文献   

3.
电影《驴得水》是近年来话剧"IP"热潮中的又一部代表作品,是剧场作品转型电影的又一成功范例,属于"戏剧电影"中的小剧场"戏剧电影"概念。电影《驴得水》的成功,为小剧场"戏剧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电影《驴得水》的整个成型过程是精于对细节深究,它无需大场景、大制作,用剧中人物和戏剧冲突创作出电影的美学价值。以剧情的荒诞性、内涵的丰富性、人物的典型性以及戏剧冲突的强烈性取胜。电影通过对人物的大胆尝试和陈述方式上的大胆创新抢占电影行业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黑土戏剧研究的创新之作——简评张葆成新著《黑土戏剧论》孙延风某种文学现象的出现,总是先于对这一文学现象的批评。在中国尤其如此。譬如说先秦时代已有辉煌灿烂的文学,但到魏晋时期才有纯正的文学观念的确立。处于这样的文化格局中,对于龙江戏剧,研究者便很少问津...  相似文献   

5.
《会饮》是柏拉图关于"爱"的名篇,文中他描述了七位不同的哲人、诗人、医生等对爱若斯的赞美辞章。这七个人都对"爱"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爱"是什么、哪种是"真爱",我们应该追求"爱人",还是"爱我们所爱"?通过对《会饮》当中涉及的"爱"进行梳理,我们知道柏拉图师徒实际关注的是对智慧的追求过程。  相似文献   

6.
张文涛 《求是学刊》2012,39(2):22-24
尼采在其《悲剧的诞生》中有这样一段重要论述: 希腊悲剧舞台上最悲惨的人物,不幸的俄狄浦斯,在索福克勒斯笔下是一位高尚的人.他尽管聪慧,却命定要陷入错误和灾难,但终于通过他的大苦大难在自己周围施展了一种神秘的赐福力量,这种力量在他去世后仍起作用.②所谓最终的"赐福力量",涉及的正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下文简称《科罗诺斯》,括号中的数字为行数)③这部悲剧,索福克勒斯在其中告知了我们俄狄浦斯的最终结局.在尼采看来,"悲剧的伦理根据就在于为人类的恶辩护,既为人类的罪辩护,也为因此而蒙受的苦难辩护"④.悲剧对"恶"的辩护,同时也就是对"义"的问题的回答.可以说,在《科罗诺斯》中,索福克勒斯提出了一种或可称之为"悲情神义论"的特殊神义论,它既是悲剧诗人对恶的辩护方式,也是其笔下的俄狄浦斯具有赐福力量的最终依据.⑤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18,(1):39-44
海德格尔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认为"真理"的原初含义是"无蔽",而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则遗忘了存在的意义,把一个最高的存在者——"善的理念"看成了存在本身。文章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中洞穴喻和太阳喻的研究指出,正是通过柏拉图哲学,真理才具有了一种存在论上的"无蔽"含义,"Eidos"才取代了质料成为了"真理"的首要含义。  相似文献   

8.
林志猛 《求是学刊》2012,39(2):16-19
《法义》(Laws,旧译《法律篇》)是柏拉图最长的对话,对话者是三位老人:匿名的雅典异方人,克里特(Crete)人克勒尼阿斯(Kleinias),以及拉刻岱蒙(Lacedaimon,旧译斯巴达)人墨吉罗斯(Megillus).对话主角是雅典异方人,另外两位老人都是立法者.这场对话的主题是"政制和礼法",发生在三位老人从克里特的都城克诺索斯(Knossos)到宙斯神社的朝圣之旅上.但对话最终没有告诉我们,三位老人有没有到达宙斯的神社.或许,他们引人人胜(圣)的交谈取代了宙斯神社的相关活动——雅典异方人似乎取代了宙斯的位置.可以说,这场对话也是雅典异方人对两位立法者的教育.那么,能教育立法者的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克勒尼阿斯和墨吉罗斯在对话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呢?只有首先弄清对话者的身份,我们方能进入柏拉图的这部大作.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伊利亚特》还是《奥德赛》,一开篇诗人就呼唤诗歌女神缪斯赐予灵感。这使人不禁联想到柏拉图高唱的“灵感论”——“凡是高明的诗人,……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在柏拉图看来,优美的诗歌不是人的歌唱而是“神的诏语”,诗人由诗神赐予灵感即神灵附体而唱出美妙的诗歌,成为“神的代言人”。如果说,荷马史诗开篇即以片言只语给人提示了诗人秉承的艺术美意识的线索,那么,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开篇里,则以更多的篇幅,或以形象或以理论表述的口吻更显豁地披露了史诗作者的艺术美意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也许是关于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赵薇 《学术交流》2007,(10):168-170
后现代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存在,我们不能企图以某些条条框框来框定这一文化现象。用已经发生来解释目前后现代在中国的状况是负责任的,而基于此站在文学创作的角度对后现代文学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才是文学评论真正的立足点。分析《挪威的森林》这部作品及其人物,探讨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主题,不难看出作品深刻揭示了信息承载崩溃与人人对话关系丧失下的孤独;建立在"荒诞不经"社会生活基础上的坏;物质缝隙中人的病态与变态。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9,(4):101-104
在卷八中,柏拉图《理想国》剖析了不同政制的特点和代表人物,并演示了政制退化的全过程。柏拉图力图证明,个人与城邦之间具有同构关系,政制影响个人德性成型,而个人德性的转向最终又使得国家政制产生变化。通过把个人心灵放大到城邦进行考察,卷八既回应了色拉叙马霍斯在开篇提出的诘难,也间接地论证了"哲学王"统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韩春晖 《学术交流》2007,(5):180-182
《送冰的人来了》是美国伟大的戏剧天才尤金.奥尼尔晚期创作的重要作品。奥尼尔对上帝的质疑和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在这部剧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这一创作意图的实现则是建构在对《圣经》文本进行原型引用的基础上。《送冰的人来了》不仅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众多暗示、隐喻和象征,一如《圣经》故事的惯用技巧,而且在标题、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也与《圣经》联系密切。在该剧的创作中,把《圣经》的内在精神融入到了作品的人物性格里。除了主要角色外,次要人物也都有着《圣经》原型,并且,他们对中心人物的形象起着鲜明的烘托作用。尤其在对剧中原型人物的解构和重塑中,奥尼尔揭示了神的缺席,也否定了宗教对人类的拯救功能。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理想国》依据"对立原则"进行的灵魂划分把灵魂的三种欲求分别归属于灵魂的三个不同部分。许多研究者认为,《理想国》的这一灵魂划分在肯定灵魂非理性部分和非理性欲求存在的同时,会导致灵魂统一主体的缺失。但细致考察依据"对立原则"划分出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的关系,发现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并不独立地与灵魂的理性部分共在;相反,非理性部分代表的非理性欲求只在与理性发生冲突时才会出现。如此,《理想国》灵魂划分建构的正是理性的统一主体。这样来理解《理想国》的灵魂划分,不仅能够更好地解释人类的行为,也能与近代观念相比,彰显柏拉图乃至希腊哲学家强调理性能够独自构成一种行为动机的理论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4.
艾芜沙汀异同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这是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艾芜、沙汀这两位同乡好友,同在三十年代初登上文坛被称为“双星联辉”的作家。笔下却呈现迥异的人物形象系列。艾芜“专就其熟悉的下层人物——在现时代大潮流冲击圈外的下层人物,把那些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的朦胧反抗的冲动,刻划在创作里面。”熟悉艾芜前期小说的人不难发现,在艾芜笔下,这类人物构成了一个触目的人物形象系列。举大家熟知的来说:生活在一群“盗贼”之中,干着挺而走险的偷盗勾当却浑身散发出青春美的原始野性美的“野猫子”(《山峡中》);个子矮小,身体羸弱却顽强地在这个岩石一样的社会里寻找裂缝获得生存权力的老三(《偷马贼》);贩卖鸦片却是“天字第一号的诚实人”的陈老头(《私烟贩子》);看“世间只有老肥和穷光蛋。是老肥,老子就要拔他一根牛毛”的  相似文献   

15.
《青岛画报》2016,(4):100
正如果你是一位莎士比亚迷,那你一定不能错过——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在这一年青岛大剧院将会推出全新演绎的莎士比亚戏剧电影《哈姆雷特》、《李尔王》以及《奥赛罗》。"陆家嘴信托荣誉呈现·青岛大剧院国际戏剧年展"将呈现如今最精彩的,最炫目的中外大戏,让岛城的市民邂逅这最热闹的戏剧盛宴。莎翁系列戏  相似文献   

16.
于丹 《学习与探索》2004,(2):116-119
典籍中的月神嫦娥被丑化为蟾蜍,文人笔下的嫦娥是翩跹美丽的女神。清代小说《女仙外史》中的嫦娥是一位非常独特的神 形象,她竟然转世成为被朝廷和正统史家称为"妖妇"的明代白莲教领袖唐赛儿,并负天命下凡勤王,做扶植纲常的正义之事,表现出对传统女性求得参与主流社会和与男人一样获得无上权利的欲望的思考,体现出作者进步的女性观和女权意识。  相似文献   

17.
《堂吉诃德》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被评论家们称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纵览中外对《堂吉诃德》的研究,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小说人性哲理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对于小说的后现代性研究较少。小说将虚构和真实的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虚实处理的手法和新颖的创作观点对后现代小说创作具有启发意义。此外,《堂吉诃德》多重叙述层次的特点显著,其陈述的不确定性以及戏拟手法使后现代性之解构重构性得到彰显。这些特征充分体现了其鲜明的后现代性,其中的一些创作手法被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借用。  相似文献   

18.
正由《中国书画》杂志社主办的"与道俱往——中国代表性人物画名家八人跨年展"于2015年12月26日至2016年1月3日在《中国书画》杂志社美术馆展出。展览共展出郭全忠、李乃宙、王玉良、马国强、戴顺智、孔维克、张立柱、王晓辉等8位中国人物画名家的50余幅国画精品。参展画家们经过多年的艺术探索,各自在人物画领域卓有成就,受到学术界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透过这次展出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们笔下的形象表达,感受到如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所说的"与道俱往,著手成春"的意境追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比较文学角度,对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的代表作《一个女人》与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伊凡·伊里奇之死》进行了影响比较探究,从中得出结论,托尔斯泰看重神本主义和神灵中心思想,有岛看重人本主义和现世中心思想,有岛的人至上主义和人本主义,不能与神本主义发生共鸣,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叶子拒绝回归基督教,也不想通过基督教来获得人生救赎。由此证明,西欧的神很难在日本扎根落户。  相似文献   

20.
正梦中园,梦中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看《牡丹亭》,怎知昆曲为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同友人去观赏了昆剧《牡丹亭》——可谓上启"西厢"下承"红楼"的千古绝唱,是明代南曲代表作。原名《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汤显祖在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写出如此勇敢、如此至情至性的梦境,实为难得。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