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一兵 《中国社会科学》2013,(1):132-150,207,208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是海德格尔早期学术思想构境中最重要的文本之一。他在深入思考遭遇性的有意蕴的世界的现象学呈现后,认为应重新解析日常世界的伪像,从而指认出有意蕴的遭遇性世界。意蕴不是认识论的范畴,而是一种遭遇性的存在。一个东西被我们遭遇为何,我们怎样遭遇它,这两个相遇构境层都不是那种伪谬主—客体二元模式中假想的简单对象性觉识和客观描述。意蕴的展露直接表现为两个存在特征:意蕴的上手—在手状态和意蕴在共同世界中的显现。任何存在者都只能在一定的上手—在手的时间性中展现自己的在此存在,存在就是意蕴建构起来的相遇之发生,但是,在共同此在的相遇中,意蕴世界显现为常人之存在。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在追问存在是常常陷入追问存在者的窠臼,重要原因在于将人看作如精神、意识、灵魂等主体,相对立的就是外界的客体--无论是精神客体还是物质客体.所以,追问到的最终是存在者了.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的观念.此在不是精神实体,也不是静止的看,而是此在就生活于世界之中,它的存在照亮了存在者的存在.从而,为寻找存在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在题为《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讲座的最后讨论了作为世界的交道性操劳的遭遇特征,而对这个遭遇特征的构境,显然从上手-在手的此在内省状态外置于更基始性的交道性操劳之中.具体说,是将前述那个神秘的意蕴遭遇的生成基础揭示出来.本文认为,这是海德格尔对“那托普报告”相近思想构境的复建.海德格尔用接近神秘的语言说的第一个特征,是有意蕴的遭遇中被操劳者本已的时间性;海德格尔指出,要理解意蕴的现象关联与境(phanomenalen Zusammenhangs),关键在于了解“展开状态就处于当下的关涉中”.海德格尔认为,指引关联与境即是有意蕴世界的周围性.他还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在世界中‘存在’本身的真正方式是关涉(Sorgen),作为制作(Herstellen)、办理(Verrichten)、占有、防止损失等”.关涉突然从操劳性交道中跳了出来,成了此在的一种本真存在方式(编者摘).  相似文献   

4.
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在《悲剧的诞生》中同等重要.从修辞的意义上说,日神精神对外观的建构就是在修辞中展示一个个体化的世界,酒神精神的破坏性则同修辞追求偏离和超越的转义之本性相契合,生命的二元冲动正是在陶醉中赋形的修辞.这种修辞学的解读可以使我们深刻地领会到,作为肉身性的存在,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求抽象的概念和理性,而存在于当下与世界的遭遇中,艺术则是生命境况的展现,即在陶醉状态中的赋形.  相似文献   

5.
辩证法作为人类深刻地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具有亘古及今的价值与意义。然而,辩证法的主题、向度、特征与形态,又是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转换的。世纪之交,全球化交往社会正在来临,它呼唤着一种新的全球性思维,需要一种新的辩证法视野。这一思维的视野既不是以“存在”与“虚无”关系为主题的古代本体论辩证法,不是以单一的大写主体为轴心的近现代“主—客”辩证法,也不是无客体底板的后现代主体际辩证法,而是以“主—客—主”为框架的交往实践辩证法。交往实践辩证法是当代全球化交往社会的必然产物,辩证法思维形态演变的历史—逻…  相似文献   

6.
道家所崇尚的混混沌沌、淡泊宁静、愚昧笨拙的圣人不是理智上进行批判的结果 ,也不是道德修养要达到的目标 ,而是圣人按照本真之性在世界中的生存。海德格尔认为在熟悉的、习常的毫不引人注意的生活中诸神在场。彻悟的状态使此在割断的仅仅是与周围世界的尘世缘分和功利关联 ,而获得的是与世界的原初联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人是以劳动确证其"类本质"的社会存在与现象学思想相暗合.现象学对人的其他看法与马克思在人之问题上的隐含性的思想--人不是对象或现成的存在者相吻合.人,行而成之,先验或超验的路径都无法框定之,须回到"源头活水"--生活世界或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中的"人".人就是在"生活世界"中的、处在社会运动和社会关系之中的、处于体验活动中的、始终在进行超越活动的、尚未完成的待定之数.  相似文献   

8.
在海德格尔看来,实际生活并非像常识所体验的那样,只是客观地发生,它从指引式的倾向开始,经过看不见间距的双曲线,最终在自我封闭的椭圆阻断中失去自身。并且,从动态的过程上看,它不过是通过某种不断返照和事先建构的复杂关涉才得以实现的。可是,我们在关涉活动的返照中建构起来的周围世界,并不是本己的东西,而只是走向毁灭的生命废墟。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辑刊》2007,(2):54-58
海德格尔所指的世界不是主体与客体的世界,这种世界是现象学意义上的世界,它可以使世内存在者显现出来。世界之所以成为世界,就在于操劳的指引关联。世界在因缘整体性中先行到场,指引关联把世界呈现出来。后期海德格尔的世界则以“天地神人”的映射游戏的具体化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在实践活动建构客体的过程中 ,客体被依次建构为自然客体、文化客体、社会客体和历史客体四个阶段性存在形态 ,其中每一形态都是客体本质存在的一个层面 ,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化意义。研究客体建构的四个形态 ,对我们把握客体的整体性与过程性的统一以及客体对主体的关系的内涵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汝伦 《河北学刊》2004,24(5):71-76
在伽达默尔看来,释义学基本上不是一个认为科学方法论的问题,不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主观意识活动,而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活动.这就等于说,我们的存在是释义学的.要证明这一点,首先必须证明科学之外种种经验方式的合理性和真理性.这就是伽达默尔艺术经验理论的实际目的.伽达默尔通过对近代主观主义美学的批判,证明艺术不仅仅是艺术,艺术经验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艺术真理的问题.艺术经验实际上是我们的世界经验.  相似文献   

12.
论应当概念在价值论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应当概念在价值论中的地位陈华兴杭州大学政治系从主体─—客体关系出发建构价值论,笔者认为有两个概念是关键性的;(1)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①。需要是人的现实本性,是人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对客体的依赖关系,“是人对物,而且是一切主体对客体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广松涉拒绝传统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客体二元构架,他将对象性客体解构为显相的所与和意义的所识,而认知主体则被拆解为一种关系性二肢存在,即能知的何人(人称上的"谁")与能识的某人。并且,广松涉突出强调处于认识论客体向度的显相世界中的身体,它并非是一个简单独立实存的物性对象,而是一个在感性对象性的"所知以上"的某种东西,即能知的主体,也就是显相给予所面向的关系性的主体,这是一个物性的身体之上的可以知晓关系性格式塔显相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当代社会发展与学术研究正在发生一种情感转向.情感是人之总体性、整体性、可能性、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内向性确认与升华.情感与情绪、情感与理性既有共性,也有区别.情感是一种地理对象性、社会对象性、政治对象性存在.从神话时期、帝国时期、启蒙时期,从商业现代性、工业现代性到城市现代性,伴随人类文明的转换,人之情感也发生着深刻的历史转换.现代性、城市现代性的推进,为情感的丰富、多样化提供了条件,也使情感遭遇日益拉大的撕裂性张力.回归朴素与率真的情感、启蒙与尊重情感权利、建构与规范情感载体、重构与规范公共权力,对解决当代情感的片面世俗化、利益化、商品化、消费化等问题,建构更为合理的城市社会,具有基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强化,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演变为一种"主—客体"结构,这一结构进而扩散到工业社会的所有组织和治理模式中。"主—客体"结构是一种对抗性的结构体系,基于此而生成的政策所体现的是由精英所构成的主体的意志,政策的意义就在于对作为客体的公众加以控制。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公共政策具有了工具理性,也使主客体之间的对立隐蔽化。当社会进入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历史阶段时,主客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乃至主客体的概念被"行动者"所取代。行动者既是政策的主体,也是政策的客体,行动指向合作,政策就在人们的合作行动中生成。  相似文献   

16.
广松涉的实践世界有两个重要参照:一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中的使用价值,二是海德格尔的上手功用关联,他由此发展出以用在性存在为基础的实践世界的存在结构理论。这个实践的世界并非是与认知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它就是认知的世界背后现实中的真相。认知显相的背后那个物象化假想其实是有用物态的呈现,而意义所识的主观构境支点是与主体存在相关的价值性关系。并且,我们在认识论中遭遇的能知—能识的主体,在实践世界中则会是"能为的个体"和"作为角色的主体"的二重性关系主体。  相似文献   

17.
检视1990年代以来本土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建构性话语,能给我们提供建构的资源和创新的原则、方向.19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理论主要以"文学性"为建构的逻辑起点,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形式审美与人文意蕴的关系;二是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中的民族性问题;三是审美中的超越性问题.这些建构话语丰富了文学本质的内涵.同时,这些建构中又存在语境化、价值与价值生成机制之间的倒置及忽视批评对象等不足.本文在检视这些建构性话语的基础上提出文学批评理论的重建要回到文本,在对象认知与价值评判、客体意蕴与主体感受、现实语境与历史视野之间进行视域融合,生成新的价值与体验,同时这种融合是动态的不可最后完结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剖析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理论,可知黑格尔对处于具体的、直接的存在状态和历史处境中的人的描述,是对哲学史上关于自我意识理论的发展,揭示了自我不是"我思"的逻辑断语,而是一个不断实现着主体与客体、个性与共性、自我与他人、人与上帝、人与世界、欲望与道德之对立统一的跋涉者.自我是绝对知识的承担者,绝对知识就是自我的经历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主-客-主"交往实践辩证法作为辩证法的又一个向度,是在对传统向度"主-主"辩证法和现代性向度的"主-客"辩证法基础上的完善与发展.从生存论视域进行哲学反思,目的就是返回到人自身之存在,使人能动地对客观世界进行生存意义上的改造,使"以人为本"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一崇高使命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20.
当青年海德格尔将胡塞尔的意向性归基为现实的实际生活后,他直接指认生活的本质为关涉,这是他把传统哲学研究中那个作为之间的主体性关系转换为主体对某物的有意向的活动的结果.关涉是践行中的意向的做,而正是这个关涉中的有意向的指引生成我们周围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