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文明的人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原本是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结构与联系,它是完全按照自然法则变化发展的,根本不涉及文明与否的问题;一旦进入"文明"的视域.生态问题就不仅仅是自然界内在的关系,而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是人与人的关系了.生态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既然生态文明是由人的问题引起的,并且最终指向人的生存和发展,那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对人自身的观念、行为作出深刻的检视.增强"生态自觉".为此,有必要对有关人的一些重要认识问题,如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目的与手段、需要与消费、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等关系问题,作出进一步的清理和把握;同时应在实践中注意解决好这样两个实际问题,即利益问题和制度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构想以来,中央积极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拥护和响应。对于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生态建设方针,实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就是要提升社会公民的生态文明建设自觉,并上升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通过对当下中国公民生态文明建设践行情况的分析,得出我国公民存在着责任认知不足、履责能力不强以及生态行为失序等诸多责任缺失问题的结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为此,提出在理念层面、行为层面、立法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等四个维度加强公民生态责任建设,这对于构建生态型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认识前提,它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生态问题反思与生态人性自觉.在生态意识层面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趋势,在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人学思想的演变与影响.在生态反思的层面上,顺应工业革命的近代人学思想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形成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自然观,是现代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根源.在生态自觉的层面,生态文明的转向需要倡导促进生态文明的新的人学,在促进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性的完善,使人成为与生态文明社会相适应的生态人.  相似文献   

4.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良好的优势和基础,但也存在诸多难点与问题。应从完善和落实海洋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树立自觉的海洋生态文明理念、加大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等十大方面推进福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双质五层结构:社会文明的完整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的本质在于人所创造的生存价值世界的合理化发展,而人的生存价值世界可以区分为生态—技术世界、物质—财富世界、制度—权力世界、精神—规范世界和人的生活—行为世界。文明是一种双质五层结构:生态—技术文明是文明的前提,物质—财富文明是文明的基础,制度—权力文明是文明的关键,精神—规范文明是文明的主导,生活—行为文明是文明的归宿和人的体现。只有抓住这种文明的双质五层结构,才能使文明问题的讨论深入社会本质,才能使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具有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对生态危机全面反思提出的新型战略思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内容包括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基本规律、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法制和生态道德六个方面的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有利于丰富高校德育内容,发挥高校独特的资源优势,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培养具有生态思维模式和生态行为方式的理性生态人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目标.  相似文献   

7.
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然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在于生态保护,同时涵盖着生态支持。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彼此依赖、相互促进,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需要有观念、政策、制度、技术等相关要素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崔朝晖 《学术探索》2012,(10):160-163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提出的,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它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而生态文学在此发挥着其他意识形态工具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生态文学叙述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对严峻生态现实的文学反映。所以它对人有认识、教育和感化的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可以绿化人类精神家园,使人民大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生态正义与生态文明都是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人们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种全球问题、探寻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途径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生态正义问题缘起于人们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一些错误的行为方式,特别是那些以牺牲他人或子孙后代的生态环境来换取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良好的做法.自生态正义问题产生以来,它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实现生态正义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以人为本这一共同的根本价值取向,这种共同的价值取向使得实现生态正义与建设生态文明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即建设生态文明内在地要求实现生态正义,实现生态正义又构成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环境伦理、绿色发展和制度体系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环境伦理、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建设,不仅有助于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高公众生态意识文明水平,而且有助于推动生态制度文明的完善和生态行为文明水准的提升,增强政府、企业和公众推动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自觉性,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准确理解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是系统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体系、正确选择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竭力实现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逻辑起点。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两个平等主体和谐发展的状态、进步过程和积极成果,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和谐发展的地球文明。生态文明的实现是自然生态系统文明化和人类文明系统生态化协调推进的过程;既包括生态文明自身的建设,也包括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融合共建;既需要以国家意志进行顶层设计,更需要区域因地制宜地贯彻落实及全民的自觉参与,才能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2.
全球性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成了一项重要的现实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自然因社会的存在而改变以及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内容。这些思想不仅为生态文明夯实了理论基础和生态意识,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当代人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消解生态危机,成就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关于生态政治的重要论述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生态环保任重道远",要使生态环保工作深入人心、持久有效,就必须从政治的高度理解把握生态环保的意义.习近平关于生态政治的重要论述堪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枢神经与理论之魂.系统分析、梳理、阐述习近平关于生态政治重要论述的形成背景、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能够启发人们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生态政治的重要论述不同于西方生态政治观的本质特征;正确把握习近平关于生态政治重要论述的基本立场、核心要义和理想境界,有助于自觉自为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4.
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社会工程,主要包括树立全球视野、转变观念、注重道德价值和增强“生态自觉”等方面.文章对生态文明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5.
生态危机下的生存困境正是人类行为失范的后果.人类应坚持辩证思考和理性分析,对失范根源进行全面深入的反思.人的认识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同时,人类也未能真正把全人类的利益作为行为的指针.人类行为必须回归理性并进行生态文明的艰难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均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建构,既离不开民众生态意识的觉醒,也离不开政府和企业时生态社会责任的担当.  相似文献   

16.
高校环境生态教育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瑛 《理论界》2009,(5):191-192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从科学发展观的广阔视野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有三个重要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而这三者都离不开生态环境教育,大学生今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导力量,大学生可能是未来的领导者,是有知识的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全社会生态教育的普及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探讨高校生态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效地普及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人的交往实践目标和方式的根本性调整.从把握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交往实践观的结合点入手,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体现的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在当代,这一理论要求我们致力于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创造出了三重评价机制,即自我评价、对中介客体即生态环境的评价、主体际互相评价.三重评价机制是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应用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够更好地整合社会的各种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代与下一代的和谐,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高瞻远瞩地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写入大会报告,深入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之间的紧密关系,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有着重大的突破和发展.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进步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对中华文明生态智慧的继承,是对西方"控制自然"观的超越,倡导生态文明,重构自然、社会与人有机进化的合理秩序.  相似文献   

19.
实现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必然要求.工业社会以来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及其全球化表明,只有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发挥主体的道德自觉,经济、科技、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实现生态文明才是切实可触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社区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重要命题.本文重点讨论了社区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发展难题.要实现社区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需要把握两者相互促进、协调互动关系,将社区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生态技术与社会技术相结合;生态文明普及与营造社区特色相结合,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