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应雪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4):78-81
笔者通过对罗伯特.弗洛斯特诗歌《摘苹果之后》做新批评和解构批评的对比解读,试图展示诗歌主题中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二元对立是如何被诗歌语言本身所产生的意义模糊性所解构的。诗歌意义的模糊性一方面反映了诗歌表面现实主义优越于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在更深层面上颠覆了这种意识形态,从而赋予诗歌意义以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谢谢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810-813
用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解读19世纪末美国女权主义作家夏洛蒂.泊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探讨白人中产阶级的女权主义者在反抗父权制社会和消解父权制美学的同时建构白人文化帝国的过程。揭示《黄色墙纸》的后殖民女性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二项对立是结构主义分析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和基本方法,是对任一系统中一对差异项的确定,以及在此确定之中对某种价值的分析。确定了差异的两项概念之后,在互相对比的关系中每一个概念就更容易理解了。在《圣经.旧约》中存在着大量二项对立的概念和原则,这些概念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影响着人类的意识世界。同时,它们在客观上帮助体现出上帝在《圣经.旧约》中的地位和权威。 相似文献
4.
夏庚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6(1):62-65
通过对小说《紫颜色》的文本解读,可以分析出作者艾丽斯.沃克对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男女不同角色定位的批判和质疑,揭示艾丽斯.沃克解构传统男女角色定位、构建男女平等的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5.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理念,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颠覆了逻各斯(logos)中心主义,主张打破二元对立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福尔斯不再是全知全能的的作者,而是邀请读者涉入到虚构的故事中来,打破了作者与读者的二元对立.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萨拉的主体性解构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性话语权,她在寻求自我解脱和自由的过程中也帮助查尔斯得到了心灵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陈榕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2):68-71,82
《洛丽塔》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在诱使读者放弃自己的道德判断。从叙述策略的角度对该现象的剖析表明,《洛丽塔》的文本迷局主要由三种方式组成:即确立审美价值体系、采用多重叙述视角和预设隐在读者。 相似文献
7.
郑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99-100
但凡伟大的作品都必不可少地蕴含丰富的神话成分。托尼·莫里森在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宠儿》中也是如此。她运用了传统的希腊神话、非洲神话和伊旬园神话,充分表现了美国黑人在寻找自我及追求完整的过程中的艰辛及其所处的进退两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姜焕伟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5):59-62
19世纪70年代是托尔斯泰思想陷入苦闷的时期,他从国家、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而他首先关注的却是个体的生存状态问题。个体的存在包含三个基本的层面:有限性、伦理、宗教。托尔斯泰正是以这三个维度为出发点展开了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思索。《安娜·卡列尼娜》正是托尔斯泰这一时期思想探索的结果。小说通过列文与安娜的个人追求,特别是安娜的悲剧,否定了西方的理性主义,从而走上了宗教信仰的神秘和虚无之路。 相似文献
9.
朱红东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52-54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视野下,详细分析了“文明”与“野蛮”、“自我”与“他者”、“话语权”与“失声”这三个二元对立的等级秩序,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消解中心、再现边缘、彻底颠覆并解构这些二元对立结构的方法。通过肯定差异性和矛盾性的同时强调二者的平等、共存关系,为深入解读库切深邃多元、开放前瞻的思想体系提供了全新的后现代视角。 相似文献
10.
叶当前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1):44-47
关于《诗经·邶风·燕燕》诗本事的解释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或主女性之间的越礼相送,或称兄妹之间的手足情深之别,或解作分手情人做从此各自陌路的无奈诀别;现当代学者甚至从最新文献考定本诗出现了错筒,至此该诗题旨的阐释也莫衷一是。由此也足以证明,该诗堪称“万古送别诗之祖”之不朽经典。 相似文献
11.
《乐记》中乐教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物感”论,亦即物—心—乐三者之间一种相互触动、相互感发、相互作用的关系;《乐记》所申论的乐教的教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乐通伦理、乐与政通两个方面;对于乐教的具体实施,《乐记》强调以"德音"教化民众,并注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2.
郑雪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3):74-75
清代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方志学家章学诚生平不趋时尚,勤于著述。他的思想与学术是多元的,相应研究也必然是多彩的。本文以其史学理论巨著《文史通义》之《博约》篇为主,间或涉及其他篇章和著述,简析章学诚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廖衡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67-69
文章集中分析萨拉·玛格丽特·福勒的代表作《十九世纪妇女》,旨在探讨福勒在该作品中对19世纪美国父权社会性别二元对立思想的批判和颠覆。福勒以美国超验主义的视角,消解了父权社会对两性社会差异的界定,颠覆了父权社会男性优越/女性低劣之思维范式,论证了女性平等权利的合理性,为女性争取权力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李翠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6):40-41
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一直备受评论界的重视,对主人公马丁.伊登的评论更是层出不穷。文章从异化的角度剖析马丁形象,认为马丁是由于无法与异化的自我相认同,无法抵挡异化感的侵袭才选择自杀作为逃避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在屈原的组诗《九章》中,《悲回风》篇以其所抒愁情的纯粹厚重和借"灵魂飘游"来抒情的独特方式而异于他 篇。诗中愁贯虚实之景,景现愁之万状。情是景之神,景是情之形,情以景显,景以情生。 相似文献
16.
吴秋红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2,15(4):362-366
《孙子兵法》与《苟子·议兵》在关于战争观、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与取胜之道、治军原则与方法等方面的认识上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既有时代变迁的因素,也有学派间的差异,本文就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评述。 相似文献
17.
高浦棠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3):85-90
<雷雨>中的命运观一直是学术界观注的焦点问题,但关注往往停留在价值评判层面,很少有人对其学理内涵进行剖析.<雷雨>中的神秘主义思想观念很多,构成其思想本体功能的除命运现以外,还有天意思想和上帝观念.相比较曹禺所稔熟的<圣经>文本中的"上帝"形象可以包含"命运"、"天意"以及与"上帝"相类似的"宇宙主宰"、"第九个角色"等观念的特点,成为真正的<雷雨>的神秘主义思想本体.而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悲剧艺术的审美功能方面,从作者的创作初衷看与学术界习惯上所说的现实主义并没有多少必然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肖涟漪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
在<古舟子咏>中,柯勒律治通过对传统的逻格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在同一象征物中重塑一种对立统一的新型二元结构,从而构建其天(上帝)-地(自然)-人的有机自然,并结合其文学创作实践,形成柯式的作者-文本-读者为一体的文学有机论. 相似文献
19.
艾荫范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134-139
一个颇耐深思的现象:《诗》称言志,可是全书从头到尾无志字;《诗》主抒情,然而终三百篇只发现一个情字,而笔者以为此情当读为精。志字另外具文探讨,本文专说情何以为精。在笔者看来,研判精与情之间这一转换,对于廓清春秋、战国之交的宗教、哲学、精神、心理、审美几方面相互关系,理顺后世一些文学重大母题的发端、走向,都是不可多得的个案,值得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20.
黄新荣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105-111
湖北长阳土家族哭嫁歌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文化遗产,使得哭嫁歌受到人们的关注。哭嫁婚俗在商周时期汉族生活中早已有之,《诗经·王风·葛藟》实际就是中国最早的哭嫁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