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著名奏疏。他指出: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积聚德义,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厉行十思。在我看来,魏征所提出的通过“积德义”实现长治久安的纲领性意见,所强调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的安国良策,以及通过“十思” 自戒和选贤任能的干部政策,从而达到“垂拱而治” 战略构想,对今天我们党领导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文将紧扣“十思”,从六个方面试作简论。  相似文献   

2.
一提起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人们自然会想到魏征.魏征,字玄成,河北钜鹿人,后徙河南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生于公元579年(北周宣帝大成元年),死于643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享年六十四岁.魏征对唐代的政治多所献替,功勋卓卓.他提出的“偃武修文”政治主张,对贞观时期的政治生活和唐代社会的发展、繁荣起了重大作用.魏征不愧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伟大政治家,他的历史功绩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3.
魏征是我国古代的著名诤臣。他的思想、观点和主张,对唐太宗有深刻影响,成为唐太宗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为了尽快医治隋束战乱所造成的创伤,使新建文的唐王朝政权得以巩固,他向唐太宗提出了一系列正确意见和建议,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4.
唐朝初年“贞观之治”的出现,自有其多种主客观条件,而谏诤之风的盛行,则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贞观一代,“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这种谏风的形成,是与唐太宗李世民和宰相魏征君臣之间“有同鱼水”的关系分不开的.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徙家相州内黄.他少年时代孤贫落拓,曾出家为道士,但好读书,尤属意纵横之说.大业末年参加过瓦岗军起义,后来又在河北窦建德起义军中做过事.窦建德被擒,他为太子李建成主管经籍图书,颇受器  相似文献   

5.
以“贞观之治”把中国封建史推向极峰的千古英雄唐太宗,也曾有过“怕”的记载。据《五千年演义·隋唐史》披露:有人送给唐太宗一只善于捉鸟的鹞鹰,太宗爱不释手,玩赏如醉。一次,他带着这只心爱之物在御花园玩得正开心,人禀魏征有事面奏,唐太宗一时慌悚,忙把鹞鹰藏进怀里,待魏征走后掏出时,鹞鹰已断气憋死了。  相似文献   

6.
<魏郑公谏录>是一部专门记载唐代名相魏征与唐太宗李世民诤谏与奏对的书籍,然此书在北宋以前书目中都未见记载,南宋以后突然出现.文章从有关<谏录>及其它类似书籍史料记载入手,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魏征诤谏特点和谏法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诤臣”魏征性格耿直 ,早年属意纵横之说 ,后精于史学 ,在唐初诸多谏臣中他辩对论难技高一筹。其诤谏特点有直言急谏 ,理直词强 ;古今比照 ,以古为鉴 ;委曲反复 ,不从不止。其谏法有利诱法、理喻法、反衬法、隐讽法、激将法五种。三大特点与五种谏法掺杂交融互藏相契相得益彰 ,使得诤谏大获成功。  相似文献   

8.
张宏 《今日南国》2006,(14):47-47
居官应有所畏,古训屡屡有之。古人为官从政有“五畏”:一畏上下相蒙,而毁誉不得其真;二畏政事苟且,而官人不负其责;三畏库存不足,而生财不得其道;四畏人才废缺,而教善不得其方;五畏刑掌失中,而心中不知所向。就连有着“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有畏惧的时候。据史料记载:唐太宗酷爱鹞鹰,一日正存宫中玩鹰,遇到谏事大夫魏征,惊慌之余,忙将鹞鹰藏于袖中,结果致鹰窒息而亡。面对魏征,虽眼见爱鹰死去,唐太宗却是敢怒而不敢言。宋太祖喜欢耍雀,一日玩兴正浓,被一史吏路过发现,立即加以劝阻,且言词尖锐而激烈。宋太祖不但不听,还用弹弓打掉了史吏的两颗门牙。史吏也不甘示弱,扬言要把这件事写到正史书中去供后人传阅,宋太祖一听害怕了,忙向史吏赔罪。  相似文献   

9.
秦穆公听取商鞅之言,厉行变法,革故鼎新, 终成一代霸业;唐太宗采纳魏征之谏,轻徭薄赋, 戒奢从俭,开创贞观盛世……西谚亦有云:"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不难看出听人语对于一个人的成功何其霞要。但我们也应明白路在自己脚下,仍需自己来走。听人语走己路,是一种人生的睿智,是一种  相似文献   

10.
魏征和唐太宗,是被正史美化的人物,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和英主,被公认为能同心协力、共计国事的典型。果真如此么? 魏征早年的政治生活,走着一条极曲折的路。他先入瓦岗军,后与李密一同降唐。入唐后自告奋勇去山东招降瓦岗军旧部,不幸又为窦建德所俘,不得已拜“起居舍人”,直到窦建德在武牢败迹,他才二次归唐。但遗憾的是,他归唐后并没有很快为李世民所录用,却成了世民的政敌李建成的下属,为建成出谋画策,与世民争夺帝位继承权。据《旧唐书》载,他“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魏征传》)劝建成俟机立功,树威天下,扩大影响,结纳“英俊”(《高祖二十二子列传》)。主意挺厉害。在玄武门之变后,建成、元吉惨败身死,魏征亦成败亡之虏。事变后太宗派人把他叫来,厉声斥责:“汝何为离间我兄弟!”当时“众为之危惧”,而魏征却“举止自若”地回答:“先  相似文献   

11.
简论马周     
唐太宗贞观时期人才济济 ,马周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为人忠恳 ,直言善谏 ,精于史道。其政治主张具有一定进步性 ,他还具有改革精神 ,在提高行政效率方面 ,建树颇多 ,对“贞观之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马周是初唐一位卓越有建树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2.
一 唐人吴兢所撰《贞观政要》,是一部研究唐初历史十分有价值的政论性文献。全书共十卷,四十篇。它记载了贞观年间(公元六二七——六四九)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臣僚们,如魏征、房玄龄,王珪、杜如晦、褚遂良、孔颖达、虞世南、温彦博、岑文本、马周、戴胄、姚思廉、杜淹等四十余人关于“治国安邦”方面的言论,其中有唐太宗和左右大臣的政论,有大臣们的奏疏和有关重大的政治措施等等。可以说《贞观政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群书治要》作为唐初著名谏臣魏征及虞世南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汇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指南。此书为拯救当前社会道德危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构筑民族复兴中国梦、对现代人尤其是领导干部修身治国,可以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以人为镜 ,隋炀帝是唐太宗的另一面镜子。在太宗眼中炀帝是个十恶不赦的暴君 ;魏征等贞观谏臣也常以炀帝为诫鉴 ,隋炀帝便以一个暴君形象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的政绩,前人论述甚多,而对其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却少有专述。本文拟从这方面,试加评论。(一) 隋末战乱,古籍散亡极为严重。唐高祖李渊采纳秘书监令狐德棻的建议,用高价购募遗书。与此同时还增置楷书,组织专门人才缮写古籍,其结果是“数年间群书毕备。”(《唐会要》卷三十五)唐太宗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于贞观二年接受魏征的建议,对五经、史记、诸子、诗赋等,重新校定,“数年之间,秘府粲然毕备。”(引文同上) 为了治国急需,唐太宗于贞观初年命魏征、虞世南等人编写《群书治要》,凡五十卷。资料取之于六经、诸子等古籍。贞观五年该书完成,太宗赐诸王各一部,以备攻读。(《唐  相似文献   

16.
唐人吴兢所撰《贞观政要》,是一部研究唐初历史十分有价值的、政论性的历史文献。全书共十卷,四十篇。它分类记载了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唐太宗李世民同其臣僚们,如魏征、房玄龄、王珪、杜如晦、褚遂良、孔颖达、虞世南、温彦博、岑文本、马周、戴胄、姚思廉、杜淹等四十余人关于“治国安邦”方面的言论,其中有唐太宗和左右大臣的政论,有大臣们的奏疏和有关重大的政治措施等等。可以说《贞观政要》内容丰富,涉及到的人和事甚多,不仅有史料价值,并且也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们评价唐太宗,离不开“贞观之治”,然而,要评价“贞观之治”却不能不论他的用人之道。这是因为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因素之一,又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主要内容表现在他的人才思想和制定并实施的用人政策中。正是唐太宗的进步的人才思想和用人政策,才促成贞观23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的各项措施得以实现,终于达到天下大治、国泰民安。  相似文献   

18.
《隋书》曲笔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初官修前代正史,以撰写胜国兴亡事迹的《隋书》最受重视。唐太宗李世民屡屡亲自过问,还为之组织了最为强大的史官班底。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任总监,秘书监魏征直接领修,名史家颜师古、封德彝、孔颖达、许敬宗、令狐德棻先后参修。李世民是古代最开明的君主之一,魏征则以直谏名垂史册。李、魏君臣一再标榜史官必须“直笔其事”,“善恶必书,无所忌惮”。在这种背景下,《隋书》理应如清代学者周中孚、赵翼等人赞扬的那样,“据事直书”、“毫无忌讳”。但是,在认真考察了《隋书》的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即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君主,其政绩被史学家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为了实现长治久安的统治目的,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法治经验,以法律为手段,巩固新建的李唐王朝。唐太宗以隋朝施行严刑峻法而败亡作为鉴戒,指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用法益峻……不复依准科律”,尤其是隋炀帝时期,还恢复了前代已禁绝的籍没和罪及九族等刑罚,唐太宗由此得出了封建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在于民心向背的结论,并多次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古语。常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确定了“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积极改革当时的法律制度。他诏长孙无忌、  相似文献   

20.
古人有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在普通中学,语文是基础学科,所以要特别重视给学生打好基础,这正是固本、浚源的工作。一般说,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须从两方面入手,即智力系统(包括知识、能力……)和非智力系统或动力系统(包括思想感情、兴趣、习惯、思维方法、学风……),然而从培养人的角度说,后者似是更不容忽视的,因为它们是充要条件,起保证作用,完全可以称之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