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什么是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又称文字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因为通假字同本字在读音上必须相同或相近,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语言中的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是凭借语音这个物质外壳来理解对方思想的。古人在记录语言里某一个词的时候,有时用本字,有时不用本字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用来代替本字的音同或音近字就叫通假字。例如早晨的“早”,本应写作“早”,但是在下列句子里却写作“蚤”:  相似文献   

2.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面语中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借字和本字之间,必须音同。音同,是指字的声、韵、调三者都相同。如果不能完全相同,也要求相近。这三者之间,要求最严的是声,即两字之间必须是严格双声或宽式双声,对于声调,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通假字多出现于先秦书面语中,后代文人,有的故求古雅,也常常援用某些假借字,“音同”,说来道理简单,但语音古今变异,过口难凭,加上方音错杂,如无一些古汉语语音知识,认识通假,实有困难。下面举出一些通假字,认别它们的音读,意在通过语音关系的分析,认识通假条例,了解通假现象,对古代汉语词义、古代汉语语音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通假现象是文字使用时的同音替代,借字与本字(或称正字>之问意义没有联系,是它的基本特点。前人统谓之“假借”,概念含混。今人把“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造字法则称为“假借”,把“本有其字”的同音借用称为“通假”,概念就比较明确了。发明文字通假,这本是清代研究语言文字的一大贡献。戴、段、二王诸大师,打破文字形体束缚,从文字的声音推求词义,认为“字之音同音近者,经传往往假借”,故应“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见王引之《经义  相似文献   

4.
通假现象是文字使用时的同音替代,借字与本字(或称正字)之间意义没有联系,是它的基本特点.前人统谓之"假借",概念含混.今人把"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造法则称为"假借",把"本有其字"的同音借用称为"通假",概念就比较明确了.发明文字通假.这本是清代研究语言文字的一大贡献.戴、段、二王诸大师,打破文字形体束缚,从文字的声音推求词义,认为"字之音同音近者,经传往往假借",故应"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见王引之《经义述?·自序》).这种方法使许多扞格难晓的文句涣然冰释,其功实甚巨.但我们认为先秦两汉  相似文献   

5.
亚伟中文速录机诞生的意义“亚伟中文速录机”的发明,不论在速记界,还是计算机界,都是一次重大突破。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在计算机界,由于汉字的字形结构复杂,存在同音、多音现象,在汉字输入上,增加了编码的困难,因而如何减少同音、同码和多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一种神奇的文字.它是单音节的,同音、近音字很多,因而能大量地谐音使用.这是汉字神奇的许多方面中最主要的.谐音形成指鹿为马、颠倒黑白、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意想不到的"趣而难"的特点,在我国文化中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中正篆与读若字异部而段玉裁注音转者, 有正篆音转和读若字音转两种情况。上古音转会导致一字多音。在正篆与读若字构成的注音框架中, 要么是正篆音转, 读若字分注其不同的读音, 或只注出其中一音; 要么是读若字音转, 用转音给正篆作注。两种情况都是同音作注。在读若字注出转音或者用转音作注的情况下, 从古音系统归部的角度看, 正篆与读若字双方是异部的。  相似文献   

8.
大函已拜读了。能对拙文提出意见,是很欢迎的。您提出:“什么样的拚音文字是完善的?”并阐述了自己的不同意见,这对我是很有启发性的,特此致谢! 对于这个问题,本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要想取得完全一致的见解是很不容易的。我在拙文中已经说过:“健全的拚音文字应当是:见字知音,闻音得字。”声、韵、调俱全的拚音文字就合乎这一标准。有声调的语言的拚音文字是否可以不标调呢?当然也可以,例如,解放前基督教会设计的教会用的浙江台州话和宁波话的方言拚音文字就是不标调的。苏联所谓中亚  相似文献   

9.
论通假     
通假是指在古代书面语言尤其是先秦两汉古籍中,普遍存在的音同音近的文字替代的一种现象.自清代至今,研究文章和著作虽然很多,但学术界对通假的一些理论问题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笔者尝试对相关问题,如通假产生原因、通假字与古今字、通用字、同源字、异体字等的区别,谈谈个人看法,从而提出通假界定范围.  相似文献   

10.
形近通假论     
<正>通假,古往今来都认为是一种同音替代的现象.清王引之说:“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经义述闻·通说下·经文假借》)清人吴承志云:“假借之例,以音为主,有以音近而省其文者,有以音近而  相似文献   

11.
现代隐喻理论把隐喻看做是认知现象。英语中同音异义类隐喻可以引起很多幽默,使枯燥的英语学习增添了几分乐趣。文章充分地分析了用于英语幽默中的同音异义类隐喻,同音异义类隐喻在新旧事物间起到了桥梁作用,以轻松的幽默形式加深了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英语中产生幽默效果的同音异义类隐喻的有音同形异异义类隐喻,音异形同异义类隐喻和完全音同形同异义类隐喻。  相似文献   

12.
音同音近,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又由同一语源滋生出来的一组词为同源词。为同源词而造的一组专门书写符号为同源字。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由于未强调同源词语源上的亲缘性和字、词不分等理论上的缺陷,故在同源词系联中,把一些通假字、同义词、同音分化字、异体字等亦误为同源词。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家在研究同源词(即同族词)的语音和语义关系时,提出了“音近义通”的说法,尤其是在清代乾嘉时期,王念孙、段玉裁、郝懿行等人,研究更为精深,阐发更加详明。如王念孙说:“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又说:“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段玉裁也说:“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郝懿行也说道:“凡声同、声近、声转之字,其义多存乎声。”对于他们的贡献,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有很高的评价,他说:“文字既是代表有声语言的,同音的字就有同义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Homonyms 指的是形或音同而意义不同的词。Homonyms 有三种:(1)完全同音同形异义词(Perfect Homonyms)即形和音同而义不同的词。如:lie vi.撒谎——lie vi.躺、base n.基础——base a.卑鄙的、meet v.遇见——meet n.会、bark v.吠——bark n.树皮。(2)同音异义词(Homophones)即音同而形和义  相似文献   

15.
一种"音义合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语音的变化,本来不同音的两个词变得音同或音近了,这两个词的本来不同的意义也因而合并了。或者相反,由于两个词的意义合并了,其中一个词就抛弃了旧有的音,而变得跟另一个词同音了。文中从古今词汇发展、方言和共同语的分歧等角度列举一批音义合并的例子,意在指明这种词汇演变现象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文字是反映作品的重要载体,作品的价值和艺术魅力是靠文字充分体现出来的。万历版《金瓶梅词话》和崇祯版《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两个版本的文字存在着巨大差异,到底哪个是原版,关键还得从文本入手,通过版本文字的对比论证,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由《金瓶梅》伊始,将版本文字的对比研究同步延伸到《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中,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各种名著的后版本对原版都做了无谓的文字删改甚至是篡改,这些文字主要体现在借音字、俗写字和方言口语等方面。借音字在《金瓶梅》等名著文本中具有使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且借音字的诸多文字篡改,是批书者任意妄为造成的。如果让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更规范更趋完美,就应该弥补这块缺失,借音字这个环节是怎么也绕不开的。我们提倡的古典文学研究和整理的"回归文本",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回归版本,二是回归文字,三是深入解读。而借音字则是破解古典小说文字谜团的一把"金钥匙","借音字说"为回归名著文本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汉代语言学家扬雄不惜耗费38年的功夫调查、研究方言口语,并在记载其研究成果的<方言>一书中用很多音同音近的借音字区分了各地方音的差别.文章对<方言>中被释词的全部用字进行了考查,考得借音字306个,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研究汉代方音的学者提供一些思路和证据.  相似文献   

18.
对"委蛇"一词从文字上进行了考析探讨,认为该词是字各有义的合成词;"委蛇"之"蛇"的读音应是"也"的上古音(同"移"),"也"为"蛇"的古字,其上古音也是"蛇"的上古早期音;词的书写形式多样不能说明其文字就是表音不表义的,而要作具体分析;"双声叠韵之字"不可求诸文字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9.
六书的“假借”,是以形表意的汉字的一种表意方式。这一表意方式,是用表示另一事物的字形,来表示与之语音相同而在意义上又有其相通之处的此一事物。六书的“假借”,必是形同音同而义近,而音同义同形不同的,都不是六书的“假借”,而是用别字的同音通假。六书的“假借”,是文字学研究的对象;而用别字的同音通假,则是训诂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齐国文字中的“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三字的写法略有出入,但它们的用法相同,是同一个字。“(?)”的字形比较奇特,过去有许多学者认为它的上部与古文字“者”的上部形近,从而认为“(?)”与“者”同音,将B_1读为“都”,A_1、A_2读为“徒”。其实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虽然B_1所从“(?)”旁的上部与古文字“者”的上部形近,但是B_2、B_3和A所从“(?)”旁的上部却与古文字“者”的上部差别较大,尤其是与它们同时代的齐国文字“者”的上部差别更大,大家不妨将它们跟子仲姜鎛的“都”字和叔弓鎛的“堵”字所从“者”旁,以及子禾子釜、印文、陶文等的“者”字比较一下。所以我们说旧认为“(?)”与“者”同音,将B_1读为“都”,A_1、A_2读为“徒”,是靠不住的。此外,“(?)”字还有“光”、“先”、“儿”、“耑”、“徵”等不同释法,都跟字形差别较大,在此就不一一辨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