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和日本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两国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汉字词汇。这对于汉语母语学习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些用法完全相同或相近的日汉同形词为学习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同时也有许多意义和用法相差很远甚至完全不同的日汉同形词。学习者在使用此类词汇时,往往受到母语的干扰,产生很多错误表达。  相似文献   

2.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两大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在词汇的用法上有很大的差异。在代词的用法上,两种语言亦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如果我们不了解其中的差异,翻译时往往会造成误解或错译。为了正确理解英、汉语代词用法上的差异,避免在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深入对英语和汉语代词用法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1 1924年,英美新批评派之父 I.A瑞恰兹在他的《文学批评原理》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语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用法,即科学的用法和情感的用法: 一个陈述的目的可以是它所引起的指称,不管是正确的指称还是错误的指称,这是语言的科学用法。但一个陈述的目的也可以是用它所指称的东西产生一种感情或态度。这就是语言的情感用法。这两者的区别只要弄清楚就很简单。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的语言用法论,突破了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的意义"指称论",认为语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主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把握语词的意义,强调语言使用的规则,揭示了语言和人类其他行为间存在的多维的、动态的、交互的关系,将语言的具体使用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和语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用法论本身存在缺陷,否认了语言所具有的指称外在事物的功能,而过于片面和绝对,走向了语言意义理论的相对主义之路;用法论也不能解释元语言的话语使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雄起”新用法产生的过程 ,分析了该用法在语言史上的特殊意义 ,揭示了促使该用法产生的主要原因。文章认为 ,对于上述用法只有放行 ,而对于促使上述用法产生的主要原因即语言使用粗俗化的趋势则应当给予抵制。  相似文献   

6.
俄语与英语同属于印欧语系。二者中的一些词无论从其来源还是语法意义,都有相同或相通的地方。在两种语言中,副词都是一种不变化的词。副词的作用,一般是用来说明动词,修饰形容词或其它副词以及其它结构以表示程度、方式,时间、地点以及表示说话人对话语的态度。副词在英、俄语言中的概念基本一致。本文将常用程度副词分成六组加以对比论述,着重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日同形词在词义、用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由于中日两种语言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中日同形词的词义、用法会有所差异。作为副词的“多少”在现代汉语和日语中都属于低量级的程度副词。本文通过分析例句来阐释“多少”在两种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异同,以其能为汉日同形词的教学及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英语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新生事物的出现会导致新的语言形式的产生,同时一些旧有的语言形式要遭淘汰;另一方面也会有一些旧有语言形式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成为特定条件下的惯用法。表明受事关系的前位所有格形式便属于这后一种情况,它已成为现代英语中具有生命力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以大量实例证明前位所有格表明受事关系在现代英语中的广泛使用,并概括和分析了它的用法特点。据此,作者认为,一些语法学家关于这一用法的“消迹”、“过时”之说是缺乏现实根据的。  相似文献   

9.
"的"是汉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汉语语法总结"的"的使用方法有十几条,然而还是不完全准确。"的"使用与否,在很多情况下,决定于语言的节奏,在学习时,需要调动学生的感受力来学习。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让学习者去体会,因为该诗的节奏性很强。通过背诵这首诗,建立"的"字用法的语感,帮助学生掌握"的"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俄语名词第五格的涵义非常丰富,用法很广,但必须从属于实词,而不宜单独使用。本文就其用法和汉译特点作了一些探讨、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英汉量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有不少名词可用作量词。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量词用法有其共同之处,但由于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民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它们在用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研究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量词的用法特点对掌握英汉量词用法,对英语教学,对英汉互译都有所补益。汉语中量词很丰富,普遍地使用量词是现代汉语的特点之一。在表示事物的数量时,除了少数沿用的文言说法外,在数词后一般都要跟上一个量词。这样广泛地使用量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的"使用论"强调了训练和使用在学习和理解语言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从使用语言的角度分析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语言游戏说理论,进而探讨在使用语言中理解语言的实际意义。通过对"女性语言"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没有本质意义,也没有统一性意义,人们只有在多种多样的实际用法中,才能把握语言的意义。维特根斯坦重视在使用语言中理解语言是正确的,但是他走向否定一般、否定概括则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3.
大同位于山西省的北端,属于晋语大包片。在大同方言中,“赶”可以作动词和介词,但主要的用法是作介词。作动词时,没有普通话的义项多;作介词时,比普通话用法丰富而且复杂。本文讨论的内容和列举的例子主要以大同市所辖各区为主,通过对大同方言词“赶”的使用情况加以具体的描述、分析和说明,与普通话的“赶”进行比较,说明大同方言词“赶”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以内"、"以外"出现得比较晚,先秦时期尚未发现,只使用"内"、"外"和"之内"、"之外"。到《史记》才发现几例。即使使用了,普遍性也比较差,就是史书里,也不是哪一部都有。出现频率也远比现代汉语时期低得多,从《史记》到《明史》,出现最多的《魏书》才6次,总计仅30多次,更多的还是使用"内"、"外"和"之内"、"之外"。到民国初年的《清史稿》才多了起来,比以往史书总和的两倍还要多。所有这些史书,"以内"、"以外"的表义都非常明确,用法极其规范,完全可以作为我们规范使用的借鉴。但是到了现在,主要是"以内",表义不明确了,用法混乱了。为了祖国语言的规范化,指出使用上的混乱,考察一下传统的规范用法,找出规范化的方向,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时常见到对某些成语"误解误用"的批评,但"误解误用"的现象有增无减,个中缘由值得深思。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除少量确实属于误解误用外,绝大多数所谓"误解误用"的现象都可以作出合理解释:或者是成语原义使用范围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这属于词义引申的范畴;或者是对成语原形的"异解另构",这属于同形异构的范畴。无论是词义引申还是同形异构所产生的新词新义新用法,都符合词汇发展演变的正常规律,所以具有不可扼杀的生命力。之所以有人把它们看成"误解误用",是因为把"不符合原义原用法"当成唯一判断标准,缺乏发展演变的眼光和理性分析的思维。  相似文献   

16.
动词体是俄语语法中有争议而又最复杂的问题。本文提出体的划分和使用应以语义、语境为标准;体的实质是一种词汇-语法范畴;体的用法分为一般用法和转义用法;绝对用法和相对用法;变体用法等。语言学界流行的所谓"内在界限"的标准不能作为体的划分和使用的唯一理据。对体的研究应以动词词组、句子及上下文为整体对象。  相似文献   

17.
问题重重的“以上”和“以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以上”和“以下”两个语言形式,仅从有文献可查的上古汉语算起,就已经使用将近三千年了。三千年来,随着时代的演进,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使用范围这么广,出现频率这么高,如果表义不明确,用法不规范,那危害可就大了。在古代汉语里,这两个语言形式的使用,表义从来是明确的,用法一直是规范的。而到了现在,不仅语言学理论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和错误,实际使用中也越来越混乱,而且已经影响了其他一些表达形式的正确使用。深入地研究“以上”和“以下”的表义和用法,在深入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今天,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也具有极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极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后期维特根斯坦关注日常语言的实际用法,认识到其前期逻辑分析方法的不足,并进行了猛烈的批评。他认为逻辑分析方法具有单一化、简单化、理想化等缺点,不能如实地描述日常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因而不能满足真正哲学研究的要求。他主张真正的哲学研究运用描述和综观的方法,对日常语言实际用法作语法研究,考察不同语词的实际使用情况,注意其中的差异和类似,消除对于语言形式的不同误解,最终达到澄清哲学问题的目的。尽管遇到一些误解与诱惑,但其日常语言分析视域下的语法研究对当代哲学研究特别是日常语言学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汉语方位词的最基本用法是表处所方位,在古典文献中,方位词对称使用现象突出,如刘向的《说苑》,其功能突破了方位词的基本用法,而具有了夸饰作用、隐喻作用、虚化作用。本文就《说苑》一书方位词对称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对其修辞现象进行了文化分析,指出这是缘于中华民族文化、思维、习俗、生存环境等的长期影响,也是说写者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运用的一种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20.
以《礼记》为研究语料,采用穷尽式定量统计的研究方法描写了"与"在该典籍中的介词用法,根据语义对其用法进行了分类分析,考察其句法结构及语序,归纳其介词结构使用的语法格式,总结出"与"作介词在《礼记》中的使用特点是以充当状语占绝对优势。但《礼记》中还出现"与"字介词结构做补语的用法。通过与相近时期专书"与"的介词研究进行比较来看,《礼记》"与"介引的语义类别趋于减少,且《礼记》的语言相比较而言更为严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