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丧葬礼仪是人生最后一项礼仪,一个人最终脱离人世及人生旅途的终结,丧葬形式既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反应,也是一定自然环境作用的产物。藏族对生与死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诠释,这是形成藏民族各种民俗文化内核——乐观天性的根源。佛教的“万物有灵”、“生死轮回”观念主导着藏族的各种丧葬行为,也导致藏族的丧葬习俗与其他各族存在较大差异,独具特...  相似文献   

2.
丧葬,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文化现象,人死之后,如何处置遗体,采取何种方式埋葬,它既显示了人类对生死现象的神秘观念,也反映了人类对自己生存、发展和消亡的认识过程。文章对藏族《格萨尔》史诗中的丧葬习俗进行透视,对藏族丧葬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及史诗中丧葬的形式与地理环境、宗教、原始生态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了藏族葬俗的思想及其它的历史渊源,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宗教交互作用决定了史诗中的葬俗。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证方法介绍了甘洛县尔苏藏族丧葬习俗,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了尔苏藏族丧葬礼俗体现的家族凝聚力和亲朋好友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丧葬习俗在尊重生命、孝顺长辈、厘清姻亲关系方面有积极作用;是强化协调人际关系、调试和增进亲朋好友和村寨地邻情感的重要机会,具有团结群体整合社会的功能.丧葬仪式一方面为死者的人生画上句号,对死者具有终结意义.另一方面,丧葬仪式对生者具有深刻的抚慰意义,仪式要安抚生者的心理情绪,要重新整合亲属之间的关系,增强生者延续生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简评陈确的丧葬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确是明清之际思想界一位“畸士”其哲学思想在当时几被湮灭,其丧葬观更不为当时社会所容。但是,陈确不为现实所屈,在不断抗争的过程中中其丧葬观逐步得到完善。而其俭葬思想即令今天也有提倡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南长滩村地处宁夏、甘肃两省交界,当地汉族的丧葬习俗是西北农村汉族丧葬习俗的一个缩影。观察发现,南滩村汉族丧葬仪式中蕴含着浓厚的灵魂观。伴随着当地社会的发展变迁,传统的丧葬习俗和留存于人们意识形态的灵魂观也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6.
独特的灵魂观念是藏族丧葬文化的重要内容。肉身灵塔作为藏传佛教高僧遗体保存的重要方式 ,亦受到藏族灵魂观念的影响。文章就藏族灵魂观念的内涵、特征及与藏传佛教肉身灵塔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丧葬礼仪作为生者为死者所做的一件头等大事,是各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表现手段,显露了生者的世界观。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必然会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影响,所以与儒家丧葬观有相似之处,都重生乐生,在丧葬活动中体现"孝"的精神,并且重视丧葬活动的社会治理功能。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又使其丧葬观与儒家丧葬观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待灵魂有无,乐死与哀死及薄葬与厚葬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是一个自然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然而,藏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生态观,基本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藏族传统的生态观大致包括: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朴素观念,禁止杀生、爱生护生的生命伦理,众生平等、普度众生的平衡法则。同时,原始信仰、藏传佛教以及历代法规都对藏族的生态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构成了一个包括朴素观念、核心思想以及制度保障的藏族传统生态观的体系架构,并通过风俗习惯形式得以传承。当然,藏族的传统生态观的体系架构也面临着新的时代挑战。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考古发现,对藏族先民的生存方式、丧葬习俗、宗教信仰的表象等方面作了一定的描述,同时依据反映藏族先民物质生活及精神世界的古岩画,描述了雍仲符号的演变过程,进而展示了藏族先民们对大自然和宇宙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正>丧葬是人类文化中核心观念的聚焦点,田野点是最好见证一个民族对待死亡设计的地方,也是能够顺利进入的一个地方,死亡以及对身体(尸体)的处理是学界没有很好地利用民族志呈现的领域或议题。就此而言,岳小国博士的新著《生命观视阈中的藏族丧葬文化研究:对金沙江上游三岩峡谷的田野调查》(以下简称《生命观视阈》)当是人类学"死亡民族志"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或可以说,也是一部比较成功的民族志作品。在此,笔者不揣浅陋,愿将该著推介给同仁,其中,对该书或评或述均不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之处,尚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佛教的发展在唐代达到鼎盛,并对当时的丧葬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是以“地狱观”为代表的新的死亡观念的盛行,二是出现了一系列与佛教密切相关的丧葬礼仪。由此可见,佛教不仅改变了唐代的丧葬观念和丧葬习俗,甚至有些因素融合到传统丧葬习俗之中,从而成为传统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从时间与空间,生命观与社会功能视角分析了丧葬管理的变迁历程,及镶嵌在社会结构中的死亡文化体系。针对现代殡葬改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从个体、群体、社会及国家层面探讨中国丧葬管理走出困境的路径。提出代际差异化丧葬管理,丧葬管理体系的"解构"与"重构",传统丧葬伦理道德的现代意义,实现公序良俗的现代丧葬管理路径。  相似文献   

13.
北魏丧葬制度系承袭汉魏、西晋并融合东晋、南朝之制而来 ,但也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北魏丧葬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与北魏社会的汉化过程大体同步 ,不仅对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的丧葬制度产生了直接影响 ,而且对隋唐的丧葬制度及其演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回族的丧葬制度纳国昌汉文记载中的回族丧葬制度评析回族的丧葬,见于中国士大夫著作中,最早载唐代杜环《经行记》:“(大食)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暮门,都此处……凡有征战,为敌所戮,必得生天;杀其敌人,获福无量,率土禀化,从之如流,法唯从宽,葬唯从俭。”虽...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各民族中,藏民族所拥有的丧葬方式之多、所蕴涵之深刻是独一无二的。其形成原因错综复杂,而环境对藏族天葬习俗形成起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孟子对于如何处理死者形成了自己的丧葬思想,成为其思想体系尤其是民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丧葬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丧葬、强调厚葬久丧、反对以人殉葬以及对丧礼的来源、服丧的条件、丧葬的功能与改变葬俗之认识等方面.孟子的丧葬思想反映了其政治理想与道德追求,仁、礼、孝与性善成为他丧葬观的基础.其丧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藏族民间故事中的民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族民间故事分为书面记录的故事和口头流传的故事两种。书面记录的故事主要源于《尸语故事》 ,它自印度传入藏区以后 ,大部分故事已被藏族化、本土化 ,散发着浓郁的藏区文化气息。口头流传的故事有原始观念的古老和社会现象的记实。故事中的灵魂寄附观念、一妻多夫制、丧葬习俗等 ,蕴涵着丰富的藏族民间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与其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其多元化的民间绘画色彩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笔者根据系统的田野调查,依据在湘、渝、鄂、黔等地域收集整理的土家族丧葬绘画资料,对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色彩的文化内涵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以中国传统“五色观”为切入点,探寻土家族民间丧葬绘画色彩中的文化特征及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丹巴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十八县之一 ,在以藏族为主的丹巴地区各民族共同开发和创造了丰富的文化 ,其语言文字、衣食住行、婚嫁、丧葬、庆典等表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的丧葬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丧葬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少数民族中存在的不同葬法、葬式,少数民族的丧葬程序和她们的墓地制度等方面,论述了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个性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使少数民族的丧葬文化有别于汉族的丧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