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儒学,源远流长,早在秦末汉初就传入朝鲜(韩国),随后又在日本等东亚国家广泛传播,形成了其各具民族特色的儒学,先后演变成为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占据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思想文化,成为东亚的主流思想之一.人们习惯上把中国、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称之为"儒教文化圈".随着亚洲国家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儒学与东亚现代化的关系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考察和探讨儒学在东亚的传播及影响,深入了解东亚国家儒学的发展及其特点,对于科学认知和评价儒学在东亚历史上、特别是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21世纪儒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传播文化及其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是文化表述、传送的工具,是社会文化仪式和文化生存及再生.它反映、影响和容纳文化及其变迁.传播文化是在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于社区、群体及其人际交往的文化互动关系,是文化社会系统中的亚文化.其过程包括传播关系、媒介和模式.传播模式有直接、间接和刺激三种.文化流是文化连续不断的传播、发展、变化的趋势,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文化增殖.人类共同生活所形成的相同文化的区域称为文化圈.文化层是现实的文化圈在历史上的沉淀和凝结,说明文化层的秩序.两者都显示文化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3.
汉字在东亚文化圈的复兴与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各国对东亚价值观的重新树立信心,使过去被压抑、潜在的东亚各种文化都重新抬头,并有了新的发展。汉字过去似乎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非淘汰不可的文字,现在看来仍具有巨大的生命力,我们从汉字在韩、日的复兴历程,能看出汉字正在恢复其过去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汉字文化圈”刍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化圈”作为文化传播形成的文化场,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质、文化结丛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这一文化场在地理分布和构成上以中国大陆为主体,以中印半岛东侧、朝鲜半岛为两翼,日本列岛等地为外缘,即“东亚文化圈”所囊括的范围,从泛宗教视角又可称之为“儒教文化圈”、“中华佛教文化圈”。这一区域的文化共相是:汉字、汉文,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制度,以及中国式生产技术、生活习俗等,它们共同组成以汉字为信息载体的“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汉字文化发展并在中国境内外传播的结果。以汉字这一文化要素作为标志的“汉字文化圈”,是一个真实的、富于弹性的、有着强劲生命力的人文地理区域和文化存在。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初流行于东亚的韩剧热潮,在跨国文化产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凸显出众多值得并且应该进行学理探索的深层问题。将韩剧现象置于当代全球性文化传播的语境中考察,指出韩剧跨国传播的实质是一种标准意义上的大众文化传播,作为国际消费者文化的一部分,加入进媒介全球化传播的大潮中来;而大众文化是建立在全球性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从全球范围来看,大众文化具有极强的共性与普适性。韩剧从内在本质上遵循全球大众文化的一般规则,符合大众文化的全球化想象,正是它所具有的这种全球性纬度为其跨国传播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宋代词选、词话著录柳永词情况的考察,可以见出,柳永词在士人文化圈中通过一般词选、词话传播的整体状况较为落寞,但在歌妓、平民文化圈中通过通俗词籍--唱本的传播及口头的传播则异常火爆.这种二水分流、泾渭分明的状况鲜明而生动地表明了宋代柳永词传播过程中雅、俗两种审美趣尚的分野.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韩国电视剧在儒家文化圈,特别是在中国传媒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并呈现出不断延伸的强劲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本文在对韩剧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从传播内容的角度解读韩剧成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由于地理的、民族的和历史的诸方面原因 ,长期以来 ,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现今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东亚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要素———汉字、儒学、佛教及道教的共识和认同 ,是最终形成东亚文化圈的牢固基础。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皇家亚洲学会会刊》的日本学、朝鲜学研究使英国东方学的触角延伸到东亚,客观上呈现了中国影响下的东亚文化圈,为西方研究东亚打开一扇窗户。但是,在殖民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思想背景下,这些研究站在西方民族国家的立场上,挖掘朝鲜、日本民族化的发展,企图论证中国影响东亚的历史已经过去,使日本、朝鲜在价值观上与西方接轨,蕴含着日本、朝鲜从“东方之极”走向“西方之极”的思想。日本、朝鲜是东亚文化圈的成员。东亚文化是圈内各国认同的文化,它不会因为日本、朝鲜民族性的觉醒而消失。它只会包融西方文化,而不是被代替。中国学者应构建东亚的整体联系,提升东亚文化圈的集体认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韩剧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美的制作风靡全球,在全世界范围内刮起了一阵“韩流”。面对韩剧,各家评论贬褒不一,此文试图从媒介地理学角度切入,从韩剧本身负载的文化涵义,韩剧与中国文化交会时的共鸣以及中韩两国应该努力传播亚洲文化这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认为“韩流”与“汉流”应对流,共同把“亚流”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韩国文化不仅拉动了韩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在亚洲掀起了一股"韩流",极大地增强了韩国的国际影响力。作为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国,是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韩国文化形态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2.
戏曲与流行歌曲的融合,是中国流行音乐本土化的重要表现.这一融合的发展历程,应上溯到1920-193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轫期.这种融合天体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的音乐文本形态:加入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和加入流行歌曲元素的戏曲.这种融合为当代社会条件下戏曲与流行歌曲的发展探明了新的路向,创造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性的音乐生产方式,也是民间文化与市民文化的有机融合的突出表征,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精英文化渗透着历代文化精英思想的精华。中国戏剧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占领主流地位。在文化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大众文化的出现,合拍于大众传媒与商业消费,对传统文化的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巨大消解,中国戏剧呈现出焦虑与失宠的现状。对此,应从现代主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各自的内在属性、接受者角度及两者的兼容性方面,进一步阐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古代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十六国北朝时期集中出现的一批古剧,促进了唐代古剧的繁荣,形成了以参军戏为标志的主流艺术,从而加快了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为古代戏曲的正式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艺术贡献。十六国北朝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古剧艺术的集中兴起,得力于各民族文化融合这一历史契机,仅靠中原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只能限制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  相似文献   

15.
论东亚民族主义的类型与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亚民族主义是东方民族主义的一种形态。它的出现晚于西方民族主义 ,大致形成于 19世纪后半叶至 2 0世纪初期。其共通点是 :它的产生具有“应激———反应”性特点 ,是反西方列强威逼、侵略的产物 ;它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悠久的文化资源 ,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人文资源 ;往往与权威政权相结合。东亚民族主义的内容十分宽泛 ,它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里 ,有着多种变形 ,表现为多种形态和特点 ,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民族主义就是东亚民族主义的几种重要形态  相似文献   

16.
牛灯戏是安庆怀宁地区独有的稀见戏曲剧种,2010年被安庆市人民政府列入安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对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包括牛灯戏在内的稀见戏曲剧种普遍生存状况不佳。基于实地调查,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关注和考察怀宁牛灯戏:梳理其历史渊源,总结其文化功能,分析其传承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以期对安徽省稀见戏曲剧种的传承和保护路径进行初步探讨,为研究安徽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和促进地域文化和谐发展提供更多资料。  相似文献   

17.
在清代朝鲜赴中国出使的使者留下的燕行文献中,常常可以看到有关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北京戏曲演出的记载。对于他们来说,从京城演剧不仅可以观察清朝政之得失,也可以想象中华的文化盛衰。在他们笔下关于宫廷、茶园和民间各种演剧的丰富记载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清代尤其是道光年间京城戏曲演出的细节,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在异国使者的想象中,茶园演剧竟然成为在满清王朝保存汉族历史记忆和衣冠文明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追问的是,这些朝鲜使者的观察和想象是否有道理?更需要讨论的历史问题是,第一,应当如何重新估价清帝国的民族与文化政策?第二,如何评价满清王朝在中国走向近代历史中的意义?第三,清代中叶北京市民、知识人、官员聚会与交往的场所,与欧洲近代所谓公共领域(Pub licSphere)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跨文化管理成为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中西管理思想存在各自的文化悖论,阐述了中西管理思想各自的原创现代价值,说明中西管理思想的交流、移值和融合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本文以企业战略为视角,分析中西管理思想现代融合的价值意蕴:即:西方管理文化主导着企业战略的制定,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实施,而两者的现代融合决定了企业战略成败。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和2006年上海舞台演出信息结果表明,目前对上海舞台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主要包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内舞台文化对上海的影响主要来自我国香港、北京、台湾等地区;按演出内容划分,影响力由高至低依次为音乐会、演唱会、歌舞、戏曲曲艺、戏剧歌剧、少儿文艺、音乐剧。针对目前上海舞台文化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应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构建长三角地区统一的舞台演出机制;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文化发展的关系及增强居民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