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主要因素及相应对策研究任玉贵女童教育是全球发展中国家普及初等教育的主要困难。而教育权利也是克服女童和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不平等性别歧视的关键所在。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制定了对全体儿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法规,对少数民族地区还制...  相似文献   

2.
教育公平首先要考虑的是平等原则,即所有人都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西部贫困地区的女童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就目前来讲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女童的入学机会,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女童的入学机会.但是现实不容乐观,西部地区女童在适龄儿童入学率指标、辍学率指标等方面显示出了严重的不公平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存在三个作用机制,即外部作用机制,内部作用机制和历史作用机制.这三个机制都以一种恶性循环的方式存在,因此要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公平问题就要从打破恶性循环的方向上人手.  相似文献   

3.
在彝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性别文化。彝族性别文化以婚姻制度为主要内容,并在财产分配、劳作文化中反映了女性的地位、权利、行为等。长期以来,家庭教育作为彝族女童社会化的主要方式,按照社会规定的传统性别角色来塑造女性。解放后,学校教育才在彝区兴盛起来,而接受完整学校教育的女童一直很少。传统性别文化制约着今天彝族女童的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经济落后不是所有女童失学的主要原因。学校应该提高教育质量,对女童进行特色教育。女童教育不仅对普及义务教育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具有更广泛和深刻的社会效能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妇女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是17 32万,农村妇女这一社会群体自杀率居我国首位。其中,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以及以土地承包权为首要内容的财产权在事实上的缺失和不平等,是我国农村妇女群体高自杀率的根本原因。实行农村女童入学直接补贴制度,确保我国农村妇女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确认农村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性质,保障我国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是维护我国农村妇女生存基础和人格尊严的重要途径,也是降低我国农村妇女群体高自杀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阆中市女童教育的状况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历史的演变,阆中女童教育也有所发展,但与社会的发展相比,仍有女童教育的力度不够;农村女童初中普及率低于城市;小学女童流失率高于男童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家长的认识;加强青春期教育;适当调整招生政策;减轻课业负担  相似文献   

7.
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艰难与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由于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观念、家庭教育、应试教育、自然环境、教育投入等多重因素的制约,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十分缓慢。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要转变观念,完善女童教育的保障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女童教育模式,加强对女童教育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8.
方涛 《延边大学学报》2008,41(2):102-107
中国农民工社会权利状况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为:在工作权上,农民工工资存在问题较多,农民工休息权和劳动安全卫生权无保障,合同签订率极低;在社会保障权上,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极低;在居住权上,农民工住房面积小、质量低、环境差;在受教育权上,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受过职业教育和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低。基于社会排斥视角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正是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的社会权利即工作权、社会保障权、居住权和受教育权呈现出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一个自然条件差,经济不发达,边远、贫困、人少地广、居住分散,多种民族聚居的省份,是发展中国家处境不利女童受教育的典型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各级人民政府为发展民族教育,解决女童入学。提高广大妇女素质,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使女童受教育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为处境不利地区女童就学提供了发展模式和办学经验。  相似文献   

10.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兼具自由权和社会权的双重属性,是国际人权法和大多数国家宪法普遍接受并加以规定的根本权利。然而,对于受教育权的具体含义和权利体系内容至今没能形成定数,很多学者认为受教育权是宪法性权利。其实,我们从受教育权的国际标准框架分析,从受教育权的权利构成即受教育平等权、受教育自由权、受教育获益权、受教育保障权等角度分析,便能清晰地看到受教育权的民法性,得出受教育权是一般人格权的定论。  相似文献   

11.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作为<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缔约国,对公民受教育权利给予积极承诺,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充分保障.接受教育是公民实现劳动权利的前提;教育是公民政治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教育是公民享受文化权利的基础.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兼具自由权和社会权的双重属性,是国际人权法和大多数国家宪法普遍接受并加以规定的根本权利。然而,对于受教育权的具体含义和权利体系内容至今没能形成定数,很多学者认为受教育权是宪法性权利。其实,我们从受教育权的国际标准框架分析,从受教育权的权利构成即受教育平等权、受教育自由权、受教育获益权、受教育保障权等角度分析,便能清晰地看到受教育权的民法性,得出受教育权是一般人格权的定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女童教育需要法律保障,由此,文章从女童教育法律保障的特点、我国女童教育法律保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女童教育的基本法律保障和特殊法律保障两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元代汉人、南人的女童教育差别不大,都是以女红为主的家庭教育,父母和外戚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部分望族和儒士之家的女童能够依照司马光《书仪》《朱子家礼》的要求,幼时习诗文诵读,七岁始读儒家经典,十岁左右始习女工,十二三岁始习歌舞等艺术。这些女童所读经史以朱子集注勘定的《论语》《孝经》《小学》为主,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受元代社会世俗化的影响,歌舞书算等技能教育受到普遍重视。与注重女红和辞章为中心的女童技能教育相比,元代女德教育则较为缺乏。受当时浓烈的贞节观念的影响,刘向《列女传》、曹大家《女诫》和《礼记》等颇有影响,但少见有读《女孝经》《女论语》者。许熙载《女教》就是根据当时不重视女教的情况,结合两个女儿的教育,辑定经史中有关女教的文字而成的新女教书,对元末明初的女童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巴山、米仓山地带女童入学率偏低,在校人数偏少,辍学率偏高。这种“三偏”现象将带来严重后果。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认真执行教育法规;转变观念,社会参与;优化女童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6.
成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通过成人教育立法,才能确认成人受教育权利的法律地位。在社会发展和成人教育发展过程中,成人受教育权利应逐步得到法律上的确认。本文结合我国成人教育现状,指出国家应尽快完善成人教育法律制度,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的数量急剧上升,由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缺乏对农村留守女童的有效保护以及性安全教育,致使女童遭受性侵害的案件屡有发生。为农村留守女童创造一片健康的成长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责任。就家庭而言,父母应尽量就近择业,加强亲子教育;就学校而言,充分发挥教育的主课堂功能,进行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和性安全教育;就社会而言,政府职能部门应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帮助和保护农村留守女童。  相似文献   

18.
受教育权旨在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利益,以确保其公平地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实现自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提升。我国《宪法》第46条将受教育权确认为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据此,受教育权具有私权化证成的基础。受教育权的民事权利构成,可表现为以“主体意志”为权利对象、以“人格利益”为权利客体、以“接受教育”为权利内容。受教育权的宪法维度,意在以宪法路径予以权利化保护;受教育权的私权维度,意在以民法人格权路径实现权利化保护。受教育权的人格权化意在更好地实现当事人受教育利益自主性保护,进而弥补当事人因受教育权损害而造成的精神性、财产性损失,回归该权利的利益保护本质,实现其立法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19.
大竹县女童教育在小学、初中阶段都有明显的城乡差别,且初中阶段还有较大的性别差异。女童教育不够发达的状况已影响了“普九”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决定“普九”成败的关键。经济因素造成了女童教育上的城乡差别,文化思想因素是形成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女童自身的主动弃学也加剧了女童教育不够充分完善的程度。强化宣传教育、发展农村经济、政府免收学杂费、学校内部进行改革、纳入法制轨道等是加强女童教育,完成“普九”任务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制定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特殊政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童教育是妇女解放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发展是提高女性生活质量和素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了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通过对国家重视和加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女童教育工作政策和措施的历史与现实回顾,指出制定实施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特殊政策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