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1838—1916)是一个在科学上和哲学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马赫及其认识论正日益予以重视。尽管马赫的自然科学认识论观点曾被人们从不同角度赋予种种不同的名称,但正如董光壁所指出的:“马赫的认识论研究的最大特征在于,他把人类的认识活动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对它进行物理学的和感官生理学的研究,也就是说,他企图把认识论作为一门经验科学来研究”①。马赫的这种认识论研究的方向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的本色。本文试图从马赫所强调的认  相似文献   

2.
在认识论上,哈耶克受到马赫和康德的影响,尤其是康德的先验主义认识论对哈耶克认识论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康德主义式的认识论,是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并由此引出其有限理性论.有限理性论是其整个自由理论的理论预设,哈耶克正是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其宏大的自由理论的.这些理论对思考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假说和归纳的问题在马赫的科学哲学和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在《认识与谬误》、《力学》及其他著作中做过深入而细致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下面就笔者读书所见,对马赫关于假说和归纳的论述试作初步的评介。  相似文献   

4.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和《哲学笔记》是列宁一生的两部主要哲学著述。列宁在《唯批》中谙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学说,还击俄国马赫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捍卫了它的纯洁性,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认识论思想究竟是怎样的?它仅仅停留在《唯批》的水平上还是有所发展有所前进?对此研究得似嫌不够。同时,西方有些学者把《哲学笔记》当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等人把经验批判主义的创始人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作为认识论基础的错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把这一“原则”本身中的合理因素也一股脑地批判掉,则有失公允。长期以来,马赫的这一“原则”在我国哲学界也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对待。本文在此对这一“原则”的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作一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6.
列宁写作于1908年2月至10月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一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该书中,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总结了恩格斯逝世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经验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该书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的光辉文献。但是,由于该书主要是同马赫主义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进行论战的著作,…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同马赫主义、波哥丹诺夫等唯心主义作斗争时,完成了重要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从反映论角度,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列宁看来,离开被反映者,  相似文献   

8.
解释哲学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观。本文历史地考察了施耐尔马赫、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以及利科尔等的解释哲学语言观,进而得出解释学语言观的逻辑发展进程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到本体论,再由本体论到本体论和方法论、认识论相统一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展示了诸如人与世界的关系、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语言能否揭示存在等问题,对于后人都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赫关于经验“中立性”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其合理成分。首先,从其思想来源看,马赫关于经验“中立性”思想井非凭空捏造,而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活动之上;认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其次,通过历史的考察,可以看到马赫关于经验“中立性”思想与历史上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者洛克以及皮亚杰对经验的内容的阐述有着许多一致的地方,再次,现在科学实践越来越清楚地揭示出经验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统一,从而也表明马赫关于经验“中立性”思想不乏合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施莱尔马赫对当代西方译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施莱尔马赫与功能学派赖斯、解构学派韦努蒂和阐释学派斯坦纳的关系分析,发现施莱尔马赫的理论对当代西方译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施莱尔马赫对当代西方译论的影响是多维的、动态的;施莱尔马赫的影响绝非出于偶然,而是翻译理论家对新的理论框架的追求在施莱尔马赫思想中找到结合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恩斯特·马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伟大的哲人科学家,他的思想直接导致了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和哲学革命(逻辑实证论)。文章立足于对马赫原著的研究和对现实背景的考察,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马赫社会哲学的各个方面:他的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科学主义、无神论和教育思想。像马赫这样的哲人科学家,在科学上有重大建树,又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完善充满关爱,从而成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承载者和缔造者。  相似文献   

12.
荀子是先秦时期百家之学的总结者,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认识论代表着中国古代认识论发展的一个新高度,对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都有深远的影响。《解蔽》篇是荀子在认识论上的力作,在荀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宝库中占有突出位置,由于它紧密结合社会政治现实提出了不少颇有价值的认识论上的见解,包含着诸多唯物主义辨证法思想因素,以致使它在整个中国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13.
认识论有没有党性?这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也是今天哲学战线上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回答是肯定的。列宁曾明确地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学正象认识论一样,是一门有党性的科学。” (一) 所谓认识论的党性,就是认识论的党派性,就是认识论的派别。从认识论上来说,最主要最基本的派别,就是唯物主义派别和唯心主义派别。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从哲学一产生就存在着。这就是说,认识论的党派斗争,  相似文献   

14.
认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论是哲学史上特别是近代哲学中的重要问题。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更加提高了它在哲学中的地位。尤其在当代,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和思潮,都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认识论问题上。这不是偶然的:一方面,哲学是时代的精华,它对人类实践和认识发展成果的概括,必然体现在认识论中;另一方面,哲学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集团的人们,总是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预测未来的。认识论成为当代哲学研究中的热门以及各种观点的纷呈和对立,这是时代的反映和科学探索中的必然。在我国,认识论问题也引起了哲学工作者的注意,一些同志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至于在探讨过程中所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奇怪;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开展深入讨论,也是不难解决的。为了使认识论的研究沿着科学的轨道前进,本文提出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对象和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对象和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l中的地位问题,现在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对象是认识和认识所反映的客观物质世界。我对这个观点有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对象是研究人们认识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不研究客观世界本身。  相似文献   

16.
认识论是西方哲学的重要部分,而中国哲学习惯性地将认识论问题融合于人生价值、天道命数以及人格修养中,体现出以功夫论取代认识论的特点。庄子的认识论在中国传统认识论历史上建树颇丰,影响甚巨,对庄子的研究或许可以开显出中国哲学特有的认识论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以中西文化和认识论的主流特征而言,西方文化和认识论属于科学文化和自然认识论,中国文化和认识论则属于伦理文化和道德认识论。中西方文化——认识论的不同,和中西方人与世界的不同关系紧密相关且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了中西方人们对待世界的不同文化——认知态度。这种不同态度表现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各个方面,即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在中西方特定的文化——认识活动背景下,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对世界的态度是不同的。在西方,人与世界的关系表现为二分和对立,因而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相似文献   

18.
马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最有名望的经验批判主义代表”。1883年,出版了他的一部科学史著作《力学及其发展的历史批判概论》(以下简称《力学》)。《力学》是在他的题为“历史发展中的力学原理和机械论者的物理学”的讲演(1862年)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历史根源》(1872年出版,以下简称《能量守恒》)的基础上写成的。这部著作着眼于分析自然科学的认识论问题。十九世纪下半叶,由于物理学这一领域涌现出许多新的成就,特别是电磁学方面的新成就,使经典力学的机械自然观陷入了困境。在这样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物理学界泛起了怀疑论的思潮。马赫的《力学》就是这一思潮的产物。作者在这部著作的德  相似文献   

19.
谈到老子的认识论,人们常常说,他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的,是一种把“人类引入愚昧”的“反认识”的认识论;也有人说,他在认识论上是虚无主义者、蒙昧主义者。在我看来,这些评价都是不够公正的。其实,老子并不反对认识,相反,他非常重视认识论;他对  相似文献   

20.
历史认识主体研究是新时期中国历史认识论研究的突破点,也是历史认识论研究的重点、核心所在。在新时期以来30年的历史认识主体研究中,历史学者们对这一研究之兴起的内缘、外缘因素的认识,基本上是相近的,差别只在于认识是否全面和侧重点不同而已。但是,在历史认识主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上,却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和严重的混乱现象。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不少学者不同程度上混淆了概念的前提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把历史认识论范畴中的历史认识主体混同于其他语境里的主体。如何科学地界定历史认识主体的内涵和划分它的层次(外延),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