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其出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农村 ,由于人口增加、土地资源有限 ,现代生产方式的日益应用 ,农村人口流动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压力越来越大。怎样解决问题并稳定社会 ?战略上讲 :从时间、数量上稳定推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创造条件 ,积极快速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政府进行宏观调节和微观管理 ,安全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推进城市化 ,合理发展小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2.
省委《关于把我省由农业大省建设成农业强省的决定》,是建国以来黑龙江省在农村工作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决策.战略方针是全面开拓,重点突破,是积极进取战略.建设农业强省要走(技术密集 劳动密集 资源节约)三结合型的集约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确定战略重点,对实施强省战略至关重要.一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二是继续调整好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效益;三是积极推进产业化,增强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四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洪运 《社科纵横》2010,25(7):56-5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既减轻了农民对土地的压力,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和矛盾,具体有农民工参保难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婚姻家庭不和谐与计划生育管理难问题、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农村老人经济收入低及家庭养老负担大等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的这些社会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将产生长远的影响.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正在不断扩大,如何成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是推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有效方式。本文主要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以及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群 《求是学刊》2003,30(5):61-6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项重大决策创新。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是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效率;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转移。  相似文献   

7.
刘静  张瑛 《唐都学刊》2010,26(5):79-8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是工业化过程典型的表现方式,两者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简要论述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市化的基本内容,通过分析相关的经典发展经济学理论,梳理一个清晰的纹路来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城市集群之间的关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集群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通过城市化这个媒介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战前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特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张季风 《日本学刊》2002,6(3):81-98
战前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历史过程。如果除去战乱时期 ,战前日本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很有特色。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初由农村进入城市 ,其中一部分进入中小企业乃至城市的近代化大企业 ,而绝大多数则为饮食、服务业等“杂业层”所吸收。战前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虽然没有战后快 ,但其特点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逐渐转移 ,这既保障了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又维持了劳动市场的均衡 ,其转移过程也比较稳定。这种稳定有序的转移以及依靠城市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式 ,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是西方经济学界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型之一。它是建立在对"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批判基础上的人口流动模型,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启示是:在农业和农村内部转移、利用剩余劳动力;发展小城镇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国家城市化,农业现化代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则和条件;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及流向。  相似文献   

11.
论农村政策基础研究--对当前中国农村研究的反思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以实证材料为基础的中国农村研究,主要是以与西方对话为特点的农村学术研究和以总结推广农村实践经验为特点的农村政策研究.这两类研究的共同弱点是,缺乏对中国农村社会状况尤其是其非均衡状况的关注.通过研究农村政策在农村实践的具体机制及后果,以理解中国农村非均衡的内部结构,从而将抽象的中国农村具体化,可以构成农村政策基础研究,从而为农村政策研究提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Politics in the countryside has undergone a significant shift in emphasis in recent decades, which may be characterized as a transition from ‘rural politics’ to ‘a politics of the rural’. Whereas ‘rural politics’ refers broadly to politics located in rural space, or relating to ‘rural issues’, the ‘politics of the rural’ is defined by the centrality of the meaning and regulation of rurality itself as the primary focus of conflict and debate. However, far from marginalizing social issues – as early work on the new rural conflicts by Mormont implied –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new politics of the rural has liberated rural social policy from the shadow of agricultural policy, providing a new language and context through which rural social issues can be placed on the political agenda. Three examples of this are discussed, drawing on illustrations from Britain, 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North America – conflicts over the rationalization of public and commercial services in rural communities; campaigns around the closure of rural schools and their symbolic place at the heart of rural communities; and issues of difference and discrimination in the countryside, including responses to travellers and asylum‐seekers.  相似文献   

13.
李伟  张红 《社会工作》2012,(8):10-15
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是专业性和行政性两种模式并存,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各自都存在悖论,这种农村社会工作的双重悖论表现在二者都无法有效地改善乡村社会的治理结构,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专业性农村社会工作的悖论体现在其自身拥有专业的优势,表现在专业的理念、价值和使命等,可以独立于行政体制,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但是面对基层"不合法"的治理结构时往往无能为力;行政性农村社会工作本质上属于国家的制度安排,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大量体制内资源的支持,在短期内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不能改善乡村的治理结构。这两种工作模式将会在未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工作领域长期并存,如何协调与基层政治的关系是当前专业性农村社会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周娟 《创新》2011,5(1):68-71,127
我国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村企业贷款所占的比重很低,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远远不足。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农村贷款结构与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呈同方向短期波动,并存在一种反方向长期均衡关系。农村正规金融发展水平不是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原因,而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是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目前,农村正规金融的运作对农村经济的增长缺乏效率,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也是微弱的。另外,我国农村贷款结构与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表明乡镇企业贷款额的变动和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是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娇萍  邢方 《唐都学刊》2005,21(4):74-7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及其转移是经济理论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问题,多年来专家们从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农业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与现代农业及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对称角度看尚显不足。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水平,是实现剩余劳动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陈雷 《社会工作》2012,(9):4-7,43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具有丰富的内涵。细加分析可以发现,其要点有五:"乡村破坏"是乡村建设的直接起因";救济乡村"与"创造新文化"是乡村建设的意义所在;促使农民自觉与构建新型的乡村组织是乡村建设的"顶要紧点",也是其逻辑起点;乡村建设需要认知和陶炼民族精神;"依附政权"与"乡村不动"是乡村建设的两大难处。视孔子一派的"理性"为救世良方,走社会改良主义的道路,从大处着眼(民族自救),从小处入手(乡村建设),通过乡村建设达成民族自救,是其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大力投入,贫困已经不再是农村青少年辍学的主要因素,但农村青少年辍学打工现象却越来越严重。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农村各种社会化机构的变迁对农村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促发了其辍学打工的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8.
徐云  何红梅 《社会工作》2012,(11):57-60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农村留守儿童规模越来越大,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呈上升趋势。本文在总结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引入社会工作的优势理论这一新视角,并运用优势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进行解析,希望通过挖掘和发挥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资源和优势,预防和控制农村留守儿童犯罪,让这一特殊群体可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牛昉 《唐都学刊》2005,21(6):77-80
发展农村经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建构新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以三个转变强化销售,拉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兆林 《创新》2012,6(1):76-79,127,128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在产权制度、流转制度、财产制度等环节暴露出很多问题。创新农村土地制度,释放农村土地生产力,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坚持与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模式是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