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跨越 3 0 %的“门槛” ,2 1世纪将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世纪。在此背景下 ,中心城市的经济集聚职能、吸引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如何继续提升中心城市的地位、发挥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其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成为我国新时期城市化面临的新问题。大城市都市圈建设和郊区城市化是这个过程中的两种有效途径 ,本文以南京江宁为例 ,经过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 ,认为 :大城市都市圈建设必然给郊区城市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带来新的城市化动因 ,促进大城市的全面繁荣 ;并着重探讨了这种新的郊区城市化动力机制何在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表现为中心城市本身发展的同时对周围区域进行的辐射和同化。当前,中国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攻坚时期,需要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根据区域发展条件,构建多元化健康持续的区域城市化发展模式。区域城市化发展模式,是指不同区域的各具特色、充分发挥优势、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未来中国四大区域城市化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格局,东部和东北地区已进入减速期,而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加速期,故应将研究重点放在东部地区的网络城市化、中部地区的多元城市化、西部地区的大城市与小城镇结合的城市化和东北地区的品质立市的创新驱动型城市化发展上。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意义的城市化其实是大城市化,而非小城镇化。大城市化既是市场化条件下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化路径的一种政策选择。我国长期以来的现代化实践则是工业化与城市化脱节,市场化与城市化不相匹配。长期抑制大城市发展,小城镇虽然得到鼓励发展,但不过是乡村的延伸。而今,工业化、市场化与城市化三者真正融合的大城市化时机已经到来。启动大城市化进程,应是中国现代化的理性抉择与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周彬 《兰州学刊》2012,(11):105-109
未来几十年是中国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城市化水平将会逐渐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城市化战略应该综合考虑大城市和小城镇的优点缺点,不仅考虑经济因素,也要考虑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应该注重发展大城市和受其带动和辐射的小城镇共同构成的都市圈。发展都市圈的关键是建立其内部的有机联系,这样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上的产业聚集协同效应,还有科学技术上的促进作用以及伴随农民市民化的传统人文精神的稳步传承和现代价值理念的培育,从而增加长期经济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5.
从世界城市化历史进程看,大城市优先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的中国大城市仍将继续成长。防止大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一要确立并贯彻有限扩展的理念;二要注重城市的内涵式增长,克服和防止城市空间的低密度蔓延;三要建设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体系,为大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撑;四是当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大城市原有的空间扩展模式因成本巨幅增加导致不经济时,就应适时引导各种要素向周边卫星城镇疏散,使大城市向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变;五要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功能带动城市群发展,最终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镇格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水平虽大幅度提升,但城市化对内需的拉动效果一直不明显.韩国作为中国近邻,城市化进程中实施了诸如以大城市集聚带动内需扩张、基础设施先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同步进行以及人口自由流动等政策措施,既有力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又有效拉动了内需.借鉴韩国城市化的经验,我国应当积极建设大都市圈以发挥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改革投融资体制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供需矛盾,培育新兴服务业以优化产业结构,改革户籍和控制房价以降低农民进城的制度与居住成本.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在城市化趋势越加明显的中国,人居环境的建设正在不断地发展中,我们需要了解目前人居环境的发展现状。通过对研究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理论的研究,对中国大城市的人居环境进行探讨,力图找到适合中国大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建国60年,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突飞猛进,南京社会变迁个案是当代中国大城市变迁与现代化进程的生动体现,城市经济体制、居民生活、社会保障、城市建设、都市文化、治理方式实现的六大跨越,具体验证了当代中国大城市社会变迁、文明进步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试论大城市郊区城市化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城市郊区农业的现代化、城镇体系的形成、有利的政策环境等构成大城市郊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条件。然而,大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不协调、小城镇规模的过小、环境污染等又抑制了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决定了大城市郊区城市化发展的走向,必然是城镇体系的不断完善,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三集中”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宏观调控的城市化进程,会使大城市郊区城市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大城市病也愈益严重。集聚经济的作用,使大城市化成为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大城市未必一定会产生大城市病。在一定意义上,大城市病只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发展中阶段的产物。空间规划的不合理、短期市场的影响、政府失灵以及垄断集权的体制环境等,都是造成大城市病的重要原因。大城市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大城市发展及其带动区域发展的主要障碍,治理大城市病必须从体制改革入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如何选择城市化模式的争论较多。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劳动力往大城市转移,另一种观点则建议通过城镇化来加快城市化进程。当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面临产业升级、商务成本降低、环境资源合理利用等问题时,应选择怎样的城市化模式?本文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通过分析绍兴市的经济特征后发现,组团式的大城市模式对同时面临产业升级和成本约束问题的地区来说,是一种较为适宜的城市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重点发展小城镇,以小城镇为中心来实现我国的城市化。这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中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观点。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认为,我国特大城市、大城市数量已太多,规模已太大,城市病严重,必须严格控制;中小城市规模比较适当,但人口不能增加过快,否则又会变成大城市,失去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人们奔向北上广、留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可以在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RosenRoback模型的基础上,从城市宜居性、住房价格与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给予解释。利用中国35个大城市特大城市2003—201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高的名义工资补偿了高的住房价格,高的城市宜居性补偿了低的城市房价调整工资,城市宜居性与住房价格正相关,与房价调整工资负相关,存在一种补偿机制。城市宜居性已经成为中国居民选择城市居住的重要因素,高房价挡不住高宜居性的吸引。研究结论不支持控制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的政策,城市宜居性、住房价格和工资水平是内生于城市增长的,人的城市化是市场机制决定的城市化过程,人为控制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可能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4.
振兴东北,实现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必须同时推进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要保证东北地区城市化快速健康发展,就要把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推进,并妥善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城市化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发展大城市与发展中小城市的关系;城市化与产业化的关系;发展沿海城市与建设腹地城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徐峰 《兰州学刊》2008,(2):132-135
明清时期,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江南市镇生成一种自然演进的城市化发展形态。这种城市发展形态建立在商业贸易和商品化农业、小手工工业基础之上,是一种原生型城市化。近代以来,市镇也面临着向近代化的转型。由于一些原因,近代市镇没能够向大城市方向发展,大多成为了依附于大城市的城镇。中国的城市化没有选择市镇型的发展道路,而是选择了一条近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陈克刚、陆静波就城市化发展的设想和建议来稿认为,所谓点线面同结合,多元结构布局,就是既要注重大城市、特大城市──集聚点的规模增大,强化其辐射中心的集聚、渗透能量和传递扩散功能,又要重视在交通便利的区域和铁路、公路、水路沿线发展城市带或城市群.在线型的延伸中,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结节和一个个新的发展极──增长点,进而为西式扩展和城乡网络的形成奠定坚固的基础。这种思路既符合大城市超先增年规律,又符合城市聚变引力定律和乡村裂变推力定律。要真正做到点线面网结合.多元结构布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在…  相似文献   

17.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战略应该是体系化战略,即通过国际大都市、区域性大城市、中等城市以及小城镇协调发展来实现城市化。城市文化的建设是城市化过程中隐藏于城市规划和一切建筑物背后的人们精神世界中深刻的思想文化的革新。在人口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区域性差距大,各地方政府推动城市化发展的能力又不一样,所以各地城市化发展水平和所处的阶段不一样。相对而言,东部城市化发展水平比中西部高,大城市比中小城市高。立足点不一样,对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判断也不一样。总体看,中国目前还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但由于政府介入等原因,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非转农"存在"名义上"和"事实上"两种含义,判断非转农是城市化还是逆城市化要依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集中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微观机理是生产和人口聚集所产生的聚集经济和聚集不经济,聚集经济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区生产力集中度存在一个最优值,低于和高于这一最优值都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严重损失.广东、湖北、四川、辽宁、黑龙江等省应该考虑往中小城市分散生产力,减少生产力集中度,规避大城市的聚集不经济效应,以促进经济增长;其他省区生产力集中度低于最优集中度,应该考虑进一步把生产力向大城市集中,以发挥大城市的聚集经济效应,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中韩城市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国城市化具有三方面的特征 :第一 ,城市拉动型的城市化 ,即实行以原有城市为依托的工业布局 ,通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实现人口的城市化 ;第二 ,充分、自由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第三 ,以大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韩国城市化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消极后果 ,主要是汉城人口过度膨胀 ,造成一系列深刻的社会问题 ,以及从 2 0世纪 6 0年代到 90年代中期的农村的衰落。同韩国相比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征是 :城市拉动型城市化和农村内发型城市化同时并举 ;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 ;积极、稳妥、有控制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韩国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借鉴意义有三个方面 :第一 ,在建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时 ,必须注意避免城市规模过大 ;第二 ,把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 ,解决好城市化进程中原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