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叶庆兵 《天府新论》2021,(2):140-149
《楚辞·天问》为屈原根据楚先王宗庙壁画而作,经历了从图像到文本的过程。这一生成过程对《天问》的文本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天问》集天文、地理、神话、传说等内容于一体,在文本上具有极大的综合性。这是由于具有宗教作用和训诫意义的宗庙壁画本身含有这些内容,屈原据图而作,自然受其影响。《天问》内容丰富,但在结构上有清楚的层次,从出土汉画像石来看,层次分明亦是壁画的通例,《天问》的结构安排也应与楚宗庙壁画有关。《天问》虽是据图而作,但却不是“述图之作”。屈原在创作《天问》时,一方面客观呈现壁画内容,另一方面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并调动个人的知识储备。这些内容融入《天问》中,使得《天问》据图而作的线性叙事结构被打破,从而造成文本“不次序”。总之,《天问》的文本特征多与其从图像到文本的生成过程有关,其文本所存在的问题也应放到这一过程中去考察。  相似文献   

2.
王逸《〈天问章句〉序》提出屈原“呵壁”而作《天问》.这是研究《天问》创作问题的起点.历代学者对此说持续进行讨论,到目前为止,仍有诸多疑问尚未解决.从《天问》的文体辨析出发,对“呵壁”说重新审视,可知王逸所言虽有合理之处,但与《天问》的创作过程并不完全契合.  相似文献   

3.
从内证看《天问》的著作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天问》是一首诡奇难解的哲理诗(叙事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在屈赋内的位置,并不亚于《离骚》,甚至超逾《离骚》。它犹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焰,显现着诗人屈原的怀疑,批判由天及人的一切旧观念、旧传统的大无畏的战斗激情。作为中国“摩罗”诗人的杰出代表,屈原正通过《天问》之创作而“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屈原的《天问》就是“天”在这里作为游离诸多责任纠缠的发问主体和屈原的代言人,以理性解构神话和重评历史,又以诗性智慧重组时空形式。《天问》的诗学机制和结构形态的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汲取了楚国祠庙壁画表现形式的养分,创造了一种处于有序与无序之间的双构性诗学结构形态。这是一个综合了时间顺序和寓意结构的与天人之道相通的宏观结构。作者据此对《天问》的内容、特别是历来令人备感困惑的若干片断进行了梳理,具体剖析了《天问》的寓意结构和时空联结方式,指出《天问》难免存在“错简”,但不能在没有可靠证据的情况下一味地“正简”,而应去深入探究《天问》本来的、也是诗歌史上独特的美学机制,从而为上古诗学史补上属于屈原《天问》的思维方式和诗学机制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楚辞灯》的作者林云铭说过:“一部〈楚辞〉,最难解者莫如〈天问〉一篇。”诚非虚语。就《天问》本身来说,难中之难者,又莫如对宇宙天体形成及其结构模式的追诘。历史上注释《天问》的人很多,但不少注者不能得其要领.认为屈原撰写《天问》,只是“呵而问之,以谍愤懑。”殊不知,屈原实际上则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探索世界之本原,追询宇宙之演化。 历代注家中,能够打破对字法词义诠释的局限,而从哲学和天体科学的高度,对《天问》中有  相似文献   

6.
对屈原为何而作《天问》,历代都有争论。《天问》是屈原的一篇重要作品,是研究屈原思想的重要史料。因而,弄清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一、关于《天问》的主题要辩明屈原为何作《天问》,须先辩明《天问》的主题。王逸首先提出“舒愤说”。他说《天问》是屈原放逐后,看见楚国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楚辞章句·天问叙》)。王逸是东汉人,他的《楚辞章句》是较早的  相似文献   

7.
论《天问》     
(一)《天问》:放流中泄胸中块垒之作司马迁在《史记》卷八四《屈原面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人《天向》、《招魂》、《哀郢》,悲其志也。”史家著录,理当可信,说明《天问》的作者的确是屈原。太史公亲自读《天问》,悲其志,得骚人之心,可见《天问》不单单是形式上的问难之作,还有着精神的自然历史过程。只是年代久远.今人已很难拣出他的志向,明其骚人之心了。对《天问》的写作环境和文心,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天问序》中,有一段比太史公悲其志说更为形象具体的阐述:《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忧心愁停,…  相似文献   

8.
什么叫“天问”?自东汉王逸首倡“天问”就是“问天”之说后,古今楚辞研究者对“天问”二字的解释始终囿于一个“天”字而不能自脱。其实,“天问”的如此释义与《天问》的实际内容差距很大。《天问》问天的部分在全诗里所占的比例极小,而问人的部分则很大。林云铭说;“兹细味其立言之意,以三代之兴亡作骨。”(《楚辞灯》)他不以“天”为全诗之“骨”是有眼力的。更何况在屈原的眼里,“天”根本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至贵者。《天问》里对“天”的质难信手可摘,什么“天命反侧”、“帝何刑焉”、“帝何竺  相似文献   

9.
千百年来 ,学术界对于屈原《天问》“受礼天下 ,又使至代之”一句诗一直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本文在分析各家得失、考察《天问》文例的基础上 ,提出了“至”为“隹”(谁 )之误字的新说。  相似文献   

10.
著名作家鲁彦周虽然年近古稀,但创作力仍然十分旺盛,近年来除出版长篇小说《阴阳关的阴阳梦》之外,还接连发表了《乱伦》(一九九三年《中国作家》)、《孽缘》(一九九四年《清明》)、《天问》(一九九五年《海峡》)和《迷语》(一九九六年《人民文学》)四部中篇小说,一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也即将脱稿。本文拟就鲁彦周的《乱伦》、《孽缘》、《天问》和《迷沼》四个中篇作一述评。鲁彦周是一位责任感时代感十分强烈的作家,无论是他早期创作的剧本《归来》,还是他在粉碎“四人帮”后创作的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以及反映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11.
陕西唐墓壁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悠久传统和独特风格的中国壁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绘画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屈原在《楚辞·天问》描述了楚国先王及公卿祠堂中的壁画;秦都咸阳第三号宫殿建筑遗址的廊房东、西壁绘有长卷轴式建筑壁画,这都反映出壁画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中的地位。到了唐代前期,由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安定,出现了艺术上千岩竞秀的局面,中国壁画也达到了空前成熟的兴盛阶段,成为唐代造型艺术中一株绚丽夺目的奇葩。  相似文献   

12.
(一)据后汉王逸《楚辞章句》云,《天问》是屈原看了楚国宗庙与公卿祠堂壁画之后,引起了对宇宙间自然现象、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社会历史的疑问,书写于壁,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和愁思。时在楚怀王熊槐十六年,由左徒转任三闾大夫,掌管楚国公族屈、昭、景三氏谱谍,主持宗庙祭祀典礼的时候,屈原为二十九岁。长诗《天问》,全篇共有三百七十四句,一千五百五十三个字,一共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其中“白蜺婴茀,胡为此堂?”据  相似文献   

13.
《楚辞·天问》是一篇千古奇文。诗人在《天问》里到底要讲什么,“天问”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屈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奇特的作品,两千年来众说纷纭。王夫之生于明朝末世,地处屈子“怀沙”之乡,常以屈子遭遇自况。他的《楚辞通释·天问篇》,也没有完全解决上述问题。但以他的才学和知人知世,其于《天问》的有些见解,颇有精到之处。至今对于我们研究《天问》,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天问》向来被认为是一首非常难读的奇诗。该诗内容庞杂,由神话、传说、历史交织而成,涉及天文、地理、四方奇事、上古历史等诸多方面,整首诗却由极其简短的问句来表达。因此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天问》的诸多内容当时的学者已不能明了。自汉以降,不断有学者进行探颐,但是由于资料匮乏,仍遗留了大量聚讼纷纭的义训症结。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出土文献又为我们重新解读《天问》提供了线索。今择其一则,不揣浅陋,就教于方家。《天问》云:"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其中"夜光"乃月  相似文献   

15.
《天问》解题衍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问》中的“天”应当训释为“大”,《天问》即“大问”,是屈原身处绝境的忧愤之作,其中带有一种强烈的怀疑和与世决绝的情绪  相似文献   

16.
《天问》的文学特质及其修辞艺术(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怡良 《云梦学刊》2009,30(2):42-60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谲怪之一篇,全诗三百七十四句,一千五百五十三字,完全以问句之形式写成。内容白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到历史人事,包罗万象,思想性颇高。后世学者、评家,或认为它是“问卜型文学”。或认为是一种“传承史诗”、“瞽史之歌”、“域外文化知识的总汇”等等,甚至有人不认同其为屈原所作,或不以为是文学作品。即便为文学作品,而其文学价值,在《楚辞》中亦为最低云云,可谓仁智互见,莫衷一是。实际上,《天问》为伟大之文学创作,亦是旷古绝今之第一等奇文,无庸置疑。而其写作技巧,更见手法高超,匠心独运。其中甚至以“参差”、“倒装”、“变换”、“省笔”、“错综”、“互文”等六种文句变化之技巧,验证屈原如何心营意造,力求文句变化生辉。此外,屈原确能“取镕经意,亦自铸伟辞”(《文心雕龙·辨骚》),有“惟圣人能尽文之妙”(黄侃《文心雎龙札记》)之修辞功力。乃在“技巧”方面,《天问》的修辞艺术归纳有“设疑法”、“层递法”、“错综法”、“讽托法”、“虚实法”、“引用法”、“借代法”、“排比法”、“对偶法”、“映衬法”、“对比法”、“重现法”等十二项。另外还有“比拟法”、“倒置法”、“转品法”、“比喻法”、“双关法”等数项修辞技巧,这足以证明屈原确拥有卓异不凡之才情,《天问》的确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清刘献庭《离骚经讲录》),而屈原被赞评为“千古诗神”,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顾浩以他别具特色的文学创作实践,即以他的那种富有新气息、新气象的“新古体词”(以下简称“新词”)创作(计有《金陵春草》、《江海涛声》、《盛世风情》三集),在江苏乃至全国的文坛上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旋风,同时也给文人学士们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感受。这种新感受的引发,就在于他的文体创作的“新”上,具体表现为“似花还似非花”——是词又不完全是最传统、最严格意义上的词。换句话说,他所创作的词,是通古变今、自成一格的“新词”。文学体式,无论是散文还是韵文,无论是诗词曲赋还是其他什么样式,并非永古不变。刘勰说:…  相似文献   

18.
屈原(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当时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他精心创作并流传下来的“二十五篇”辞赋中,《天问》别具一格,是我国古代一篇非常奇特而深邃的哲理诗。《天问》全文以“曰”字开头,通篇采取问难的形式,一连串提出了一百七十二个问题。从传说的开天辟地以前,问到天地上下的各种现象;从夏商周三代的兴亡问到楚国  相似文献   

19.
“问题”是一种普遍的思维形式,在科学认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如英国著名的学者贝尔纳在其《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所说的:“科学的总发展,是在进行解决某些问题时才发生了的”但是传统逻辑(或称古典逻辑)对这种思维形式却未能涉及,近些年来,国内外逻辑界对问题逻辑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但研究的范围又往往只限于简单问句,而对思维实际中大量存在的复合问句(例如:选择问句:“歌颂呢?还是暴露呢?”(毛泽东)联合问句:“什么是文艺工作中的普及和提高呢?”(毛泽东)条件问句:如果永动机是不可能的,那么自然规律应该是什么样呢?(爱因斯坦)也基本上没有涉及,本文试对复合问句中的条件问句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以期引起逻辑界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楚辞·天问》有句云:“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一、二句叶韵(宵部),三、四句叶韵(阳部),而二、四句不韵。游国恩《屈原作品介绍·天问》云:“(《天问》)亦有两句为一韵者,其例绝少。”(载《楚辞论文集》)盖即指此。然此绝少之处,实有乖于《天问》叶韵的通例,疑有错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