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笛卡尔的做梦论证是怀疑主义的经典论证之一.笛卡尔最先系统地提出的绝对不可错论是怀疑主义论证的根源.研究笛卡尔的做梦论证,有助于我们认识怀疑主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论中,非充分决定性原则主张证据不能决定性地确证我们的知识.由非充分决定性原则构成的怀疑主义论证是怀疑主义的重要论证.从非充分决定性论证的理论预设的角度看,批判怀疑主义的非充分决定性论证的方案有三种:一是否认知识与确证的必然联系,二是宣称确证并不需要充分的证据,三是坚持确实有证据支持我们日常的命题而非怀疑主义的假设.以上方法都有自身的不足,而较好的方法是语境主义.  相似文献   

3.
描述心理学是人文科学心理学的第一种科学形态,由布伦塔诺和狄尔泰在科学心理学诞生背景下共同开创。描述心理学主张在现象学或解释学方法论指导下对人的心理生活本真面貌作整体的描述或理解,并努力在研究过程中彰显和弘扬人的主体性。描述心理学特别是浪漫主义传统的描述心理学,主张在社会、历史和文化视域下内在地探究人的心理生活的样态和意义,对假设主义、实证主义、控制主义和元素主义的自然科学心理学给予了强有力批判。描述心理学的出场奠定和开启了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历史发展逻辑,主要包括现象学逻辑、解释学逻辑、整体论逻辑、主体论逻辑、文化论逻辑和批判论逻辑。这些逻辑是描述心理学基本精神在人文科学心理学中不断展开、传承和发展的过程,勾绘了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4.
语境主义是现有解答怀疑主义难题中最合理的理论。然而,对于语境主义解答方案,许多知识论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异议。这些异议概括地说有来自无用论的异议、来自缺陷论的异议和来自替代论的异议。分析发现反语境主义者对语境主义的批判要么是误解的,要么是无关痛痒的,要么是可辩解的。因此,虽然语境主义有需要修正之处,但是说“语境主义仍是现有解答怀疑主义难题中最合理的理论”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5.
怀疑主义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从苏格拉底经由皮罗到恩披里柯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哲学流派。分析了怀疑主义产生的社会及思想渊源,并对作为怀疑主义基石的怀疑主义论式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欧美学界佛教生态世界观研究大体经历了早期佛教生态整体主义、哈里斯佛教生态世界观的批判论研究、佛教生态世界观的德性论批判与建构三阶段。早期佛教生态整体主义注重从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生态自我实现”及人与自然万物的一体性观念论述佛教生态世界观内涵;哈里斯从西方生态伦理的目的论观念出发,批判早期佛教、大乘佛教及东亚佛教缘起思想无法从目的性理解世界及自然万物,不能为环境伦理提供生态世界观基础;斯朋伯格、库珀、詹姆斯等则从佛教自身价值取向及思想内涵出发,批判佛教生态整体主义,建构佛教德性论的生态整体论,主张结合人自身的思想行为、佛法训练、觉悟,论述人与自然万物的整体性联系。欧美学界佛教生态世界观研究历程,符合佛教适应时代需要进行自身生态化变革及建构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语境主义主张,知识具有标识性、相关性和含糊性;与此不同,对比主义主张,知识具有三元性、填充性和兼容性。肖弗认为,对比主义是一种能保留语境主义的优点,同时又能解决语境主义困境的反怀疑主义理论。对比主义是最近西方知识论中兴起的最有趣的反怀疑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8.
突现论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三种基本理论类型,即自然科学突现论、哲学突现论和复杂性科学突现论。自然科学突现论主张物理主义本体论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哲学突现论则对性质突现、附生、下向因果等基本概念做出了明确界定;复杂性科学突现论则注重关于突现系统描述的方法论问题。三种类型突现论在理论上相互依存,发展呈现出协同进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镜式真理观和符合论中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否定 ,罗蒂提出了一种无境真理观 ,否认人们的认识有共同基础和普遍公度性 ,主张真理的标准是一致性 ,真理的本质是协同性。无镜真理观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 ,它不可避免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声无哀乐论》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美学著作因其音乐本体论与功能论貌似矛盾的论述,研究向来众说纷纭、评价不一。本文将针对学术界对《声无哀乐论》的本体论与功能论研究作一述评,以阐明嵇康对音乐本体的真善美综合的规定,并指出,嵇康批判名教要求越名教而任自然,将音乐几乎归于自然,是与阿多诺批判启蒙理性要求艺术不模仿自然,寻求艺术救赎的主张是同样积极和振聋发聩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维特根斯坦对怀疑论的批评,指出怀疑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形式,与任何认识一样都具有经验的确定性。这就是说,确定性是怀疑的天然部分;不容怀疑性是怀疑的基础。据此,维特根斯坦讨论了怀疑论产生的心理根源,指出它源自哲学家们对于知识之确定性的形而上学想象,然而他认为甚至数学和逻辑都不高于日常知识的确定性。本文还指出,不应把维特根斯坦的"经验"概念置于主观或客观的二元决断框架之中。诚然,确定性是一种信念,是主观的,然而它又是某种生活形式。因此,本文认为维特根斯坦从生活形式和语言游戏的相关性角度给出了超越主客观传统架构的知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2.
焦竑的学术内求真心,外济实用,将主体的自觉和客体的认识统一起来.他以心性学说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破除儒家思想的藩篱,开一代子学复兴之先河.他沉潜于古经的考证,以探本溯源,由文字通语言,由语言通达孔孟之心志.他认为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在文体关系上,需博文明体;在体用关系上,则要体明达用.他以人释仁,赋予仁以生生之德,并由此确立起民生本位和工商皆本的理念.焦竑的学术上承心学之绪,下启实学之端,诚为明清间学术风气转换之嚆矢.  相似文献   

13.
编辑批评学创立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编辑工作以文章批评为中心,编辑学当以文章批评学为核心,编辑批评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章批评。编辑批评学是对文章批评学的具体实践,是编辑所持文章批评的态度和方法。编辑批评学创立的重要意义有三点:(1)编辑批评学的创立确立了编辑学的基础理论,对于编辑学科的建立有积极意义;(2)编辑批评学的创立有利于防止学术腐败,弘扬学术正气;(3)编辑批评学的创立对于促进文化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知识论主张确证是知识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确证回溯困境如何解决以及确证回溯是否会引发怀疑论,基础主义、一致主义与语境主义虽然各自给出答案,但都有不合理之外。从确证的结构分析入手,可以概括出一条“确证原理”。通过比较“确证原理”与“认知闭合原则”之异,可以知道确证回溯在什么情况下将陷入怀疑论,而在什么情况下则不会。人们对于理由是否必须逻辑蕴涵的问题意见分歧,说明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观。确证概念自身需要深入细致的分析,而这个重要的环节在以往知识论发展过程中被忽视了。因此,我们认为“加溯困境”的实质就是确证的概念含混不清的问题。唯有明确了认识的规范性,确证问题才有可能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15.
解释学诗学与当代批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依托现象学思想发展起来的解释学方法与当代批评理论间 ,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作为“澄清的艺术”的解释学 ,需要在文学批评实践里得到验证 ;另一方面当代批评理论需要借助解释学提供的哲学基础确立生长点。不仅解释学对意义的生存论反思取代关于意义的认识论自审 ,对于文学批评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对于当代批评理论来说 ,如何从“说不可说”这一“解释学危机”中作出突围以实现“超语境理解” ,是其能否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当代知识论是伴随着怀疑主义的诘难和对怀疑主义诘难的回应发展起来的.知识论者通过回应怀疑主义提出的种种诘难,试图更为详细的回答“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并致力于完善知识论体系的构建.摩尔的常识实在论在对怀疑主义的反驳中有着鲜明的特色和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论述摩尔对怀疑主义回应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通过对比《天净沙.秋思》原文和译文,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文学模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模糊主要来源在于读者或听话人经历的缺乏的结论,并且对现代主体批评的极端化倾向提出置疑,主张正确认识文学模糊,在翻译中保存源语文本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8.
"命题"是古代文论的重要构成形式。《知音》篇作为《文心雕龙》关于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专论,刘勰在文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理论命题。这些命题从形式类型上看,主要有四种构成形式;从理论内涵上看,各有不同的思想内涵,构成了刘勰文学欣赏、批评论的基本内容;从价值意义上看,这些理论命题在今天仍然具有切实的应用价值和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名词性同义反复话语分别从语法、语义、语用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引用心理语言学的实验阐明对同义反复语的理解既需要常规知识,又需要依靠语境。同义反复语的含意是可以推导的,其推导机制可以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来加以阐释。同义反复语的理解需要运用转喻推理。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阐释学的意识形态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唯物史观的层次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同时,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者却让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理论尴尬。唯一的出路是在批判理论而非学科理论的视野中领会马恩关于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形式的论述,并从中获取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的意义论启示,即在经济基础的变更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这一总体的关联效应中,揭示文学作为一种境遇反应之精神形式的发生学秘密。由此,意识形态文学批评在以实证还原为取向的总体化策略中展开其雄辩的运作。但最终它要面对两个致命的质疑:第一,审美批评在其阐释模式里几无存在的空间;第二,其总体化策略的前提即总体化本身在理论合法性上就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