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召荣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Z1):77-78
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了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格特鲁德.重点分析了母亲的特殊心理产生的原因.她对儿子看似自私的爱不能掩盖其母爱的伟大.她与儿子特殊的情感是人类本能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2.
发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斗争为特点,旨在废除南方各州的种族隔离法、争取黑人的政治选举权;第二阶段以马尔科姆.爱克斯及卡密科尔等人为代表的"以暴抗暴"强硬立场为特点,旨在解决城市黑人失业、贫困、失学、住房和犯罪等问题。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斗争主要通过非暴力抗议的形式来开展的话,第二阶段的斗争则主要通过"黑人力量"的方式来进行。本文以马尔科姆.爱克斯为例,考察和探讨其主张的"黑人力量"的渊源及思想内容,指出"黑人力量"之本质乃在于增强黑人的自信心,提高黑人的自豪感,弘扬黑人的民族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彭蕙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143-147
16~19世纪黑人在澳门充当着不同的社会职能,根据各种文献记录来看,他们主要充当士兵、护卫、家仆等,这些黑人在澳门整个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澳门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南非的中国新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收集资料,阐释了南非中国新移民与当地黑人之间的族群关系,研究发现中国新移民在社会交往、文化交流、居住格局等方面与当地黑人有明显的差异,努力学习与适应当地的文化是增进族群和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塔特姆(Beverly Danjel Tatum)教授<为什么餐厅里的黑人孩子都坐在一起>一书进行了简要介绍.塔特姆指出,种族歧视是一种体系优势.通过对白人背景下黑人、白人以及其他有色人种特质的精辟分析,她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种族关系的实质,并提出了促进跨种族对话来打破沉默的建议.塔特姆的理论观点对于中国的族群关系建设有重要启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不仅要在中华民族背景下了解少数民族,也要在中华民族背景下了解汉族. 相似文献
6.
典妻现象实则是由旧社会买卖婚姻发展而来的一种非正式的婚姻制度.据记载,在汉代时期已经有类似风气,到唐宋时期形成典妻制度.“典妻”这种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一种迫害女性的身心,扭曲人性的怪胎文化.本文以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为例,分析典妻的孕育、产生的原因及各类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7.
刘丽霞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12(3):4-7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尤金·奥尼尔的《长日入夜行》和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尤其是分析两剧中导致父子冲突的根源。对美国梦的不同理解,父母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父亲对母亲的伤害以及父母对子女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导致父子冲突的个根本原因。通过分析两剧中的父子关系,本文试图展现战后美国两代人不同的思想状态。 相似文献
8.
《宠儿》与《慈悲》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两部重要的作品,该两部作品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写作的大背景都是奴隶制,它们“都是关于母性的小说;表达蓄奴制带给人痛苦的主题。”布拉德·胡珀指出:“《慈悲》是受到高度评价的《宠儿》的姊妹篇。”与此相似,罗恩·查尔斯认为:“《慈悲》是《宠儿》令人着迷的姊妹篇。”本文将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互文性理论中的“文本的对话”这一最基本的层面,围绕《宠儿》中“弑婴”和《慈悲》中“卖女为奴”这两个核心事件展开讨论,对两部作品主题的互文性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宠儿》与《慈悲》的主题互文性体现在三方面:被误解的母爱、罪恶的奴隶制、女性的身份认同。主题互文性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强化相似主题,引起读者重视;保持作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9.
10.
《皇清职贡图》是清乾隆时期由官方组织绘写的大型民族图册,它以人物图像的形式呈现了清初国内外尤其是中国周边各族群的形象。通过解读和分析其中涉及广西壮族的图像发现,图册整体呈现了一个长相端庄、气质典雅、文化独特、性情朴实、开化文明、开放包容的壮族形象。这一构建和呈现形式,比较真实、完整地还原了清前期广西壮族的民族形象,而且表明《皇清职贡图》不仅以图像的形式表征了清初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也是此历史过程的确凿视觉事实。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族博览》2016,(7)
《宠儿》与《慈悲》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两部重要的作品,该两部作品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写作的大背景都是奴隶制,它们都是关于母性的小说;表达蓄奴制带给人痛苦的主题。布拉德·胡珀指出:《慈悲》是受到高度评价的《宠儿》的姊妹篇。与此相似,罗恩·查尔斯认为:《慈悲》是《宠儿》令人着迷的姊妹篇。本文将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互文性理论中的文本的对话这一最基本的层面,围绕《宠儿》中弑婴和《慈悲》中卖女为奴这两个核心事件展开讨论,对两部作品主题的互文性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宠儿》与《慈悲》的主题互文性体现在三方面:被误解的母爱、罪恶的奴隶制、女性的身份认同。主题互文性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强化相似主题,引起读者重视;保持作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13.
当舞剧《草原记忆》的大幕拉开,当遥远的马头琴低婉地弹奏,童年的口琴幽幽地吹起,一种爱与被爱的两条情感丝带温柔地相互萦绕抚慰时,我忽然想:如果此刻妈妈在身边,和我共同欣赏这个舞剧,该是多少美好的事儿。从渐渐长大到成熟,我开始越来越深地依恋妈妈,无论走到哪儿,看到美的风景,精彩的节目,有趣的活动,甚至于好吃的东西,我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妈妈。 相似文献
15.
莫里森《天堂》中的"替罪羊"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志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2)
基于原型批评的理论,从种族主义、暴力冲突方面探析莫里森<天堂>中的"替罪羊"形象,认为这一形象体现出莫里森对美国历史及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讽刺性模仿和颠覆,对种族优越论、暴力政治以及非裔美国人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6.
17.
《宠儿》,取材自一起真实的极端杀婴事件,本文通过分析作者托妮·莫里森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以非洲传统的民间传说故事为框架,结合《圣经》故事,从一个黑人女性去表现美国黑人共同的伤痕和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8.
萨迦班智达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学者,其名著<萨迦格言>对学者有着丰富的阐述.在<萨迦格言>中,学者有着明确的佛教特质,有着各种不同的层次,萨迦班智达所推崇的圣贤学者有着种种优良的品质,是大乘佛教菩萨形象的世俗化表达.作为"政教合一"的统治者,萨迦班智达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创作的<萨迦格言>,可视为对佛教学者直接或间接的表达,并体现了佛教既超越于政治又内在于政治的逻辑. 相似文献
19.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写鄂温克族生存状况的长篇小说.作者从鄂温克族文学中汲取养分,提炼女性形象,开创性地将少数民族神话传说中\"大母神\"形象与现实中\"母亲\"形象合二为一,将散落在民族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统一起来,让历史文本中被遮蔽的女性形象浮出,形成独特的女性民族志书写与女性历史文学言说. 相似文献
20.
论艾芜小说《月夜》中的回族女子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名作家艾芜小说《月夜》中所写内容,涉及到了回族的历史背景,并正确地、艺术地描绘了一个年轻的回族女子形象。在有影响的现代文学作品中,《月夜》恐怕是唯一一篇反映云南回族遭受兵灾之后孑遗生活的小说。因此,它很可以成为云南回族受难史的一个艺术旁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