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者论述新感觉派主要都谈新感觉派和现代主义之间的关联,本文则探究新感觉派和唯美主义之间的联系.新感觉派小说具有浓厚的唯美色彩和唯美情绪,并且和西方唯美主义一样,他们的唯美情绪是建立在都市社会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从中日新感觉派与表现主义文学的关系来看 ,日本的新感觉派在理论与实践上与西方的表现主义是一脉相通的 ,而中国新感觉派与其说是与表现主义相近 ,莫如说更趋同于印象主义。就感觉的悟性和文学作品的主题而言 ,中日新感觉派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是一种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追求文学的现代性与自由书写。这本应是一个去却了政治意味的文学流派,但它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最后消亡,却与政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它是政治与文学相互纠缠的活标本。  相似文献   

4.
李俊国  陈璇 《江汉论坛》2007,(10):110-113
新感觉派以其"快速的节奏"、"特殊的表现"①而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小说流派.其形成与海派的文化底蕴及外来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感觉派受日本横光利一等"新感觉"作家的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上海30年代独特的物质文化景观与新感觉派的联系也已被众多评论家所洞悉.  相似文献   

5.
现代上海具有浓厚的消费文化氛围,这使上海都市文化具有大众文化性质,并以通俗文化形态表现出来,这对上海纯文学也造成了强烈影响,新感觉派就是这种影响下的典型标本,作为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具现代、先锋等特征,但它又置身现代上海消费文化氛围而使新感觉派具有通俗文化之表现。  相似文献   

6.
新感觉派,是日本文坛最早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从1924年11月正式被评论家千叶龟雄正名,到1929年就被新兴艺术派取而代之.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它短暂的犹如一颗划破寂寞夜空的流星,留给人们少许遗憾的同时,留下的更是人们对它的无限遐思.谈论日本文学的新感觉派,不能不提及横光利一.正如川端康成所说,"新感觉时代是横光利一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王天慧 《东岳论丛》2019,40(1):96-101
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产生了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新感觉派。1924年10月,年轻的作家横光利一与川端康成、片冈铁兵、今东光等人共同创立刊物《文艺时代》。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头与腹》《新生活新文艺(代创刊辞)》。至此,日本文坛上便开始了如火如荼的新感觉派的文学运动。这一流派不仅明确地提出了文学目标与理论,而且坚持不懈进行文学实践,为世人留下许多修辞新颖、脍炙人口的小说。作为一个现代艺术派的文学流派,新感觉派有意识、自觉地有系统地引进了西欧小说的新方法,在日本创造出了新文学,一直引领着战前日本现代文学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8.
新写实小说成为一个文学史事件的同时,有关“新写实”的文学批评也成了一个颇受争议的理论命题。在现实主义批评内部形成了两派:“折衷派”与“回归派”。“折衷派”认为,新写实出现在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双重低迷的情况下,它是在对两者超越和改造后形成的新的创作理念和倾向。“回归派”认为,新写实小说是对现代主义文学围攻的突破,是传统现实主义在新历史阶段的回归。“折衷派”和“回归派”的理论阐释都体现了在现代主义话语冲击下,现实主义话语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在 2 0世纪初叶的日本文坛 ,被视为“异质文学” ,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川端康成积极倡导和实践新感觉派的文学理念 ,是新感觉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他认为新感觉派文学具有作为新主观主义表现依据的表现派、立体派的哲学要素 ,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川端康成的文学理论强调主观的力量 ,确信主观的绝对性 ,主张主观的直观感觉和“自他如一”、“万物如一”的一元精神世界。他的理论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 ,对新感觉派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过于偏重表现 ,过于追求新感觉 ,缺乏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曾被人们称为上海洋场文化中的一朵"恶之花".作为都市文学的一个分支,在审美追求上,它既不同于以"乡村幻梦"来反映"城市梦魇"的京派小说,更迥异于同时代以茅盾的作品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以一种独有的话语方式,对人类精神存在的展示,是源于新感觉派小说作家对社会、历史、生命以及自然的独特感受和艺术表达.它以其对怪、新、奇的现代性审美倾向的追求,给当时单调的传统主流文学园地吹来了一股异质的新风."新感觉派是中国文坛上第一支独立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其代表人物是穆时英和施蜇存.  相似文献   

11.
在对新感觉派的研究中,苏联唯物主义美学理论和资产阶级文学如何共同构成刘呐鸥的文艺理论一直是一个语焉不详的问题.从刘呐鸥的日记和译介入手,方可弄清施蛰存所谓的“新兴文学”和“尖端文学”究竟包含了哪些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从这看似对立的两个群体之间挖掘出他们共同对刘呐鸥产生了吸引的介质,广泛存在于“尖端文学”中的象征主义意象化技巧为刘呐鸥实现“新兴文学”的美学理想提供了最为有效的手段,这种目标和手段的一致性使得刘呐鸥能并行不悖地使用二者创造出其独有的“新感觉”.  相似文献   

12.
华金余 《兰州学刊》2010,(1):187-191
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徘徊于纯粹论与工具论之间,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对文艺纯粹论的学理依据缺乏深入的了解,更由于中国文学史没有文学自主的现实经验,使得他面对西方文学自主论的论说时,会觉得非常有道理,回到中国的现实时,又会觉得文学工具论更合时宜;其次,艺术家与革命家的双重身份;第三,争夺文坛话语权的实用主义考虑。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唯美主义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注入了新鲜活力和理论激情,而且还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形式、审美形式以及审美格调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文学武 《晋阳学刊》2011,(1):135-138
在中国抗战进入到最艰苦时期、文坛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背景下,以西南联大作家为代表的艺术探索者们仍然大胆吸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手法,使自己的创作保持了与世界先锋文学同步的姿态。他们不仅在现代意识,而且在现代艺术形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创造,为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出现了三种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思潮:一是蕴涵着政治反拨、人的觉醒和文学独立的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二是在现代化和现代性诉求下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三是1990年代后适应经济转型而出现的市场化或世俗文学思潮。文学思潮的活跃不仅带来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观念的更新,也使文学史的编撰从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开始重视文学的属性及文学自身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开放和包容的世界眼光来架构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框架,使得文学史的书写更加全面、客观和真实。然而,有的文学史也出现了有意淡化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对世俗化文学过分强调和过度阐释等偏颇。  相似文献   

16.
黄万华 《文史哲》2007,(2):16-21
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台港、海外的左翼华文文学思潮分别发生于殖民统治、国民党统治、资本主义制度、民族主义国家等各种境遇中,以其丰富多样的形态,构成了台港、海外华文文学传统的重要方面。台港、海外左翼华文文学始终以在野的处境、边缘的地位、民间的生存方式保留、发展了左翼文学的现实批判立场,并在多种思潮并存的局面中避免了政治性预设价值的根本性宰制,其历史经验拓展和加深了人们对作为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理论核心的左翼现实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上海文坛杰出的青年女作家施济美,不仅是当时颇为活跃的"东吴系女作家"领军人物,而且其小说呈现出特别复杂的情貌:既有"古典的余韵",又深具现代主义蕴含,更游走于主流新文学、经典通俗文学和海派文学之间,映照出当时上海多元而复杂的文学场域,获取了较大的可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8.
阎连科的《受活》讲述了一群河南人为了脱贫致富计划购买列宁遗体的夸张故事。小说不断地写到墓地,写到它是如何寄托着贫困的残疾村庄的人民对幸福的渴求。小说在叙事文本方面做了大胆探索,它解决了中国当代文学长期困扰的不能面对的难题:如何在描写中国本土生活现实时,小说可能具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性的特质。《受活》解决了这一难题,但却不是单纯的形式主义,它深刻地描写了中国最贫困艰难的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心态,从中表现出强烈的黑色幽默与历史反讽。小说的文本实验没有任何生硬之嫌,对方言的有意运用,也包含着强烈的解构中心的意味。小说揭示的理论意义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19.
“宁夏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始于社会主义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张贤亮以其饱经沧桑和忧患之后的慷慨悲歌征服了大江南北。张贤亮的小说创作,不仅提升了宁夏文学总体的创作水平,也为宁夏文学在中国文坛赢得了美好声誉。进入20世纪90年代,宁夏文学在略事犹豫和徘徊之后,终于在新世纪前后,再次向中国文坛奉献了“宁夏青年作家群”。这一创作群体的崛起,不仅给新世纪前后的中国文学界吹来一股清新怡人的创作之风,而且,这一与广阔深厚的中国古老土地和“中国经验”血脉相连,并因此取得了不凡文学业绩的青年创作群体的成功,也充分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于偏远地区的文学创作事业,只要领导得法,调动有方,是可以走在全国前列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审美主义话语的崛起,与以尼采为代表的,自康德、席勒、叔本华至尼采的西方现代审美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方美学史上,审美主义从康德到席勒到叔本华到尼采,有一条相当清晰的渐次演进路线,厘清这一线索,是把握中国现代审美主义西学背景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