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人之辨”、“天人合一”问题历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之所在。那么,如何对这一古老的命题进行一番全方位的评估呢?我们认为:一、“天人合一”究其实质是个哲学命题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这一命题的奥义及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哲学精神在神州大地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已积淀,凝结为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道德习惯。“天人合一”首先是个哲学命题。说它是个哲学命题,因为它是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这样一些永恒的哲学主题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历史表现。对此,中国…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哲学带有浓厚的伦理特性,这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学术界同仁多所赞同的。这里要谈的是这种伦理型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特点,及其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 (一) 中国哲学普遍具有“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这是其宇宙观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伦理型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主要表现。天与人,所谓“天”,本指“天道”,即自然规律、宇宙根本;所谓人,则指“人道”,即  相似文献   

3.
赵源 《江淮论坛》2000,(2):98-101
一、前言大致说 ,中国哲学之特质为天人合一说。由对天与人的关系说明中国哲学之起源和其特殊的发展过程。天观念是人所造的。人对天观念的演变过程———人怎么样了解天观念 ,就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探究天观念的演变是中国哲学研究之基本。在中国古代传统中 ,对天的了解 ,大致有两种———即神性义之天和自然义之天。其中神性义之天为哲学的重要对象。因而本论只探讨神性义之天观念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的天观念 ,演变得很大 ,又复杂。这复杂的问题是与当时的宗教以及政治环境大有关系的。故本文对中国古代的天观念 ,是以对各时代的宗教…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念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念在思想内容、思维模式上存在着严重的局限,并给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人的个体力量的发挥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当代世界,环保呼声愈来愈高,饱经沧桑的中国人不应该沉醉于“中国早已有之”的梦幻,而应该认真地反思传统,应该放开眼界,吸收世界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先进思想和认识方式,以及保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实践手段,赋予天人合一崭新观念的现代意义。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局限性,首先表现为内容的模糊性。天人合一的“天”有自然、本…  相似文献   

5.
论“天人合一”之“合”康中乾《人文杂志》编辑部与西方知识论的哲学传统相比,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它凸现的是人的价值问题,关怀的是人的安身立命之事,探寻的是人的生命的终极存在之道路.“天人合一”就是对中国哲学这些内涵的概括表述.那么,“天人合一”中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哲学具有天人合一和真、善、美统一的特点。但如何分析和看待这个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推敲。笔者认为,中国哲学的这两个特点包含着它自身发展的内在矛盾。分析这个矛盾有益于我们对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进行深刻反思,并由此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做出新的、正确的评价.一、天人合一中的“天”和“人”所谓天人合一,指中国哲学在总体上有一种把天人合观的特点。在宇宙观上,中国古代大多数哲学家、(?)学流派,总是把天与人看作一个整体。他们对于天虽然各有界说,却都认为人源于天,是万物造化的一部分,人类社会与自然遵循着一个总的规律和法则。儒家有“天人合一”的传统命题。从孟子开始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天人合一”思想,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  相似文献   

7.
一长期以来,学术界都以“天人合一”观念阐释中国艺术的哲学精神。这种阐释之所以盛行,究其原因,在于现代以来中西哲学的比较视野的影响:以西方哲学精神为“天人相分”,则以中国哲学精神为“天人合一”。在这种比较视野的局限下,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刻内容被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两种文化在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般来说有天人合一、天人相分两种基本哲学气质。中国历来把天人合一(确切地说应是天人和谐,它力求建立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作为中国人文主义传统的表现,西方则认为把人从自然的神秘性中解放出来才是人文主义。余光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认识正是在吸取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观点后产生的。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融入自然,这是余光中散文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也是典型的中国文人“天人合一”的情怀。但他的写景散文不同于中国历代文人的作品,中国散文较少…  相似文献   

9.
论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荀子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存在与思维的关系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么天人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第一个圆圈的先秦诸子哲学自然也把天人关系作为自己讨论的基本命题。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在讨论荀子哲学时,有的同志认为:“当时哲学斗争的—个中心问题,就是天与人的关系问题,亦即是‘天人合一’论还是‘天人相分’论的问题。”有的同志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在天与人关系上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天是有意志的、人格化了的神,还是无意志的自然,而不是‘天人合一’论与‘天人相分’论之争的问题。”有的同志则明确指出荀子反对‘天人合一”,是以“天人相分”贯穿其整个哲学体系的。诸说都有一定道理,但就先秦诸子特别是荀子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而言,我认为既不是“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争论,也不是天是否有意志,更不是反对“天人合一”的,荀子天人观甚而至于整个哲学体系是以“明于天人之分”为出发点,以“制天命而用之”的主体性思想为核心主题,确立以人的主体性为中介的能动的天人合一观,他的自然观、认识论、礼乐论和人性论都是围绕以人的主体性为中介而实现天人合一这个轴心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最根本的特征,主要类型有三种:儒家道德意义上的"天人合德",道家自然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汉儒的"天人感应"。虚灵感应之"心"与有情的宇宙观可以作为"天人合一"思想可能的哲学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修养境界、审美情趣、政治理念、人格评价、价值判断标准的确立与形成皆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蔡德贵 《文史哲》2007,7(6):130-138
中国远古先民有一个独立的上帝观念,但是这种观念被后来的儒家所否定。儒家向来提倡天人合一的综合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泯灭了天(上帝)和人之间的界限,因此儒家没有一个至上神的观念,不可能形成神学宗教。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贯彻了中国思想史的始终,中国的一部"二十四史",无不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己任,中国没有自己的信仰史。儒家的宗教性在其道德宗教方面,其主旨在于妥善地处理天和人、人与人、人的内在自我和肉体之间的关系。儒家对这些关系的处理在当今仍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解读“天人合一”要放在特定历史语境中进行 ,而不能望文生义。“天人合一”不是近代哲学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是古代观念中人与神的关系 ,是一种宗教意识。它在历史上经历了三种理论形态 ,即殷周“天命”观念、汉代“天人感应”观念以及宋明“天理”观念。  相似文献   

13.
自古希腊柏拉图确立对于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区分以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便沿袭柏拉图主客分离的二元对立路径进发,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达到主客分离的极致而实现了唯心的主客本体统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企图穷尽一切存在者存在的永恒本质,必然舍弃现实的生活世界,进而成为一种纯粹逻辑的精神理念哲学。而中国哲学以内在超越之路从现象世界探寻超验境域与自由境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由老庄之道的原始主客不分的天人合一,生发为陆王心学未经主客对立的主客统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追求人与天地万物融合贯通的天地境界,天人合一的澄明之境既是万有融合,又是有限与无限的包容,更是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作为传统形而上学自身辩证否定的历程,哲学应辩证地融合中西传统形而上学,一种可能的尝试便是以"人在世界之中"的源始亲近关系,历经"物之聚集"与"人的诗意栖居"的澄明之路,到达天地共生、万有贯通的天人合一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4.
曹瑛  薛平平 《船山学刊》2007,(3):116-118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命题,同时也是最为大众化的哲学观念.本文结合中国哲学经典,着重分析、阐发这类特定语言所反映的天人关系."天人合一"有着十分丰富而且是多姿多彩的内涵.它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中国宗教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特别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邵汉明  黎韵 《文史哲》2001,(2):27-29
和谐意识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包涵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和人际关系即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两个方面。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古代先哲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 ,这就是“天人合一”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古代先哲又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 ,这就是“中庸”或“中和”。因此 ,人们关于中国文化之和谐意识的阐述和讨论基本上是围绕“天人合一”和“中庸”这两个命题来展开的。一、关于“天人合一”的讨论1 .关于“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基本含义。张岱年先生探讨了“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基本含义。他认为 ,“天人…  相似文献   

16.
"水"是中国上古哲学观念的原型.在中国哲学观念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水"一直有深刻的影响.三种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即神话思维、意象思维与意念思维,正好对应中国上古哲学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或三个不同层次--观念史的结构不仅是历史的也是逻辑的.这三个阶段在观念表达方式、哲学基本观念、追问的哲学问题,乃至宇宙观以及呈现出来的世界图式皆不相同,但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受"水"这一根本原型所制约与规定.<太一生水>篇更是以极其隐晦的方式,透露了上古观念变迁的秘密."由水及道",正可作为一个凝练的上古哲学观念史.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评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十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一期,对于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了一定的分析,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93年,季羡林同志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天人合一新解》,引述了钱穆先生遗作《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赞扬天人合一,于是引起广泛的讨论。许多学人写了关于天人合一的文章,赞扬天人合一者有之,批评天人合一者有之,其中确有许多佳作。这些文章,我未能完全见到。近来我又考虑天人合一的问题,又有一些感想,写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是不可不面对的对象,中国哲学是理解中国人的一面镜子,并且是了解中国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可经验对象。同时,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哲学传统,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立场、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及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论原则、中国哲学人性论思想等诸多方面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很高的契合,或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19.
在哲学发展史上,任何一个哲学体系的形成,都有着许许多多的主客观原因,但在这诸多的原因之中,沉淀于哲学家深层意识中并支配也们的运思过程的思维方式,无疑起着更为重大的作用。王守仁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基本格局的确立,与其坚持“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它的基本精神,是把宇宙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系统,具有统一的本质,受同一规律支配。在这个系统中,人为万物之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在今天无疑有其值得开发利用的价值。但近来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中国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视“人与自然不是敌对的关系”,故其能够医治西方世界在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顽症”。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