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汶川不哭 四川雄起——论四川灾后重建的精神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应当充分发挥精神与文化的力量,引领与促进"5·12"汶川大地震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完成.首先是应当相信科学,树立信心,尽快地从地震灾害的阴影之中走出来;其次是要继承并发扬巴蜀祖先面对重大灾难时所焕发出来的极为强大的再生力,重建我们的美好家园;再次是要正确认识四川人的性格特点,除了大众公认的轻捷、聪慧、闲适、幽默的性格之外,四川人还有勇武倔强的一面,这是今天我们重建家园的重要精神力量之一:最后,我们要将灾后两个多月来所表现出的"雄起"精神继续发扬下去,在擦干眼泪后微笑着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相似文献   

2.
5·12地震给阿坝州旅游业带来极大的破坏和影响,从旅游景区、交通、宾馆、旅行社到旅游管理部门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地震主要造成了景区内的供水、供电、通讯、房屋、索道、藏品、景观建筑、景区厕所等内部设施大量破坏.本文通过对阿坝州灾后旅游业受损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对阿坝州灾后旅游业受损情况进行评估,提出阿坝州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大地震已过去近3年,阿坝州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区,也是我国羌族人口聚居的核心区,国家在灾后重建中抢救与保护羌族地区民族文化,专门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本文紧抓文化部进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契机,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为研究核心,对阿坝羌族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游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文化类型与藏回 汉族和谐共生的项目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共生,推动后灾后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地震后我国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对社会福利需求甚多,但目前我国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无法满足灾后重建需要的问题,考察了我国台湾地区在9·21集集大地震灾后重建的做法与经验,对比分析认为:汶川震后重建的重点。应在于建立完善和稳固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成立协调机构统筹社会捐赠资金的高效运用,理性开展灾区孤儿收养和孤老的赡养工作,加强灾后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等,重视对社会服务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公共福利产品的灾后供给中注入人文关怀理念等。  相似文献   

5.
地震灾后羌族经济文化空间恢复重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给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的经济文化空间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民族区域经济严重受损,羌族文化更是几乎面临着濒危的现状.因此,对这一特定经济文化空间范围里的羌族经济文化受损现状、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羌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提出重建羌族经济文化空间的路径选择,是灾后羌族经济文化空间恢复重建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大地震不仅震颤了四川的大片土地,而且也给受灾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影响。地震中毁坏的家园需要重建,受伤的心灵更需要重建。在灾后的心理重建中,  相似文献   

7.
再论民族文化"灾后重建"中的民众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后,遭受巨大重创的各地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得到了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援,生产生活恢复迅速.但在灾后羌族民族文化的重建规划中,外来援助者的救援意志以资金和规划的样式,相对淹没了被救助者--羌族民众主体的有效参与.而缺失了位居主体的少数民族民众的有效参与,所谓的"民族文化重建"只能沦为人造的民族文化空壳.必须呼吁停止一刀切的民族重建规划,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主体在灾后家园重建中的根基地位.  相似文献   

8.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已经过去几个月,随着救援工作的深入以及灾后重建工作的展开,对于灾后重建的规划、次生灾害的评估以及环境的评估工作已经提上日程并迅速有效地开展。然而对于灾害给社会系统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社会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却鲜有提及。  相似文献   

9.
日本与台湾震后重建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许多地区都曾经遭受过重大的地震灾害,这些地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本文选取了日本阪神大地震和台湾“9·21”大地震这两次地震,总结了其灾后重建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通过学习这些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汶川大地震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为汶川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中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在四川西北部岷江及涪江上游。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茂县凤仪镇坪头村是灾后重建的重点羌族村寨之一。在岷江西岸这个尔玛民众居住的村寨中,融汇诸多元素并突出展示的傩文化景观吸引着来访者的眼球,值得学术界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城市旅游作为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与城市建设之间存有一种互动关系。研究城市建设有两个方向,即旧城改建和新城开发。其中,旧城改建中城市旅游发展主要着眼于本身的旅游资源环境,在保护的基础上讲求利用、挖掘其旅游潜力,使旅游价值更大化;新城开发则着重于确定城市旅游功能,把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规划和运作,从而带动城市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云南旅游史料指前人留下的与云南旅游有关的历史资料,大致可分为游记类、志书类和杂著类3大类别。论文从每一类中酌选若干有代表性、有特色的篇目作了分析研究,认为要利用古代的旅游史料来发展今日的旅游事业,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考虑1、为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提供线索;2、为修复、重建原有旅游景点提供资料;3、为增添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氛围提供参考;4、为旅游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建议;5、为防止旅游环境的恶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四川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的自然禀赋、民族文化、区位交通、生产力布局构成其黑色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这一旅游形式以实地观瞻遗址遗迹或科技手段模拟情景等方式,让游客获得缅怀、追忆、教育、警示、感恩体验。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黑色旅游可以成为震后灾区重建的一个重要出路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4.
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融合发展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面临新时期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规划牧民定居点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业,实现协调融合发展,保护和发展好民族文化、区域特色文化,是四川民族地区乡村脱贫致富持续繁荣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5.
以汶川地震后的四川旅游为背景,通过文献梳理和深度访谈,建立了严重自然灾难后游客流失原因的测量量表,通过实证研究,归纳出严重自然灾难后游客流失的5个因子:安全疑虑、景观损坏、心理忌讳、伦理冲突和成本担忧。  相似文献   

16.
四川、云南两省旅游现状比较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和云南省相互毗邻 ,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种类、富有度、质量等都有很多的相似点 ,但目前两省旅游发展的差距却很大。通过对这两省旅游资源、旅游发展现状、旅游发展的对策的比较 ,重点分析了目前四川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同时对四川、云南两省旅游在今后的共同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改革开放与西部大开发,四川省以迅速崛起的姿态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文章基于日本博士论文数据库CINII与日本科学研究助成事业数据库KAKEN收录的中国四川研究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分析与翻译法,呈现了日本学界四川研究的整体概貌与内容焦点。日本学者对四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文领域,涉及历史视阈下的多维研究、考古史料研究、美术史视阈下的四川研究、旅游开发研究、藏族及藏区研究、四川方言等方面;在自然领域的研究则主要聚焦在地震灾害方面,涉及地震灾害的预防与测定、灾后影响及重建、国际合作与研究等内容。厘清海外中国四川研究的整体貌相与细致内容,不仅可以为四川区域形象的海外建构提供他者视阈下的思考与基础性研究资料,也可以为四川地方志、民族史等的撰写提供海外视角与史料信息。  相似文献   

18.
凉山州政府提出了“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全力打造四川旅游发展次中心”的旅游发展战略,通过对凉山旅游发展 情况的全面调查分析,提出了凉山打造“四川旅游发展次中心”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9.
四川旅游客源市场及消费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拥有大量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大批游客,使其成为国内旅游发展较为发达的地方。本论文通过对四川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析。从不同市场角度解析了目前的现状;从旅游六大要素剖析了四川旅游消费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解决消费结构存在问题的措施,以期能促进四川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的转让探讨风景名胜区开发和管理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 ,全国许多省市都在对风景名胜区所有权和经营权剥离后进行市场运作。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优势、弱势明显 ,威胁、机会并存 ;从国内外景区管理模式及旅游业资本运作模式对比分析看 ,政府、旅游经营公司和志愿者共同参与景区经营与管理的模式是比较理想的、是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