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鄯州建置     
鄯州,是北魏在湟水地区的州郡一级的行政建置。史载,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鄯善镇,置鄯州,州治今西宁。鄯善,原系西域一国,首府在今新疆若羌,为何在西宁有鄯善镇和鄯州呢?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魏太武帝即派军西征,439年攻灭北凉。北凉王沮渠牧犍弟张掖太守沮渠宜得、乐都太守沮渠安周、酒泉太守沮渠无讳等先后逃至敦煌,谋夺鄯善。鄯善王惧,奔且末,其子真达乃降沮渠氏,隔绝丝绸之路。太平真君六年(445  相似文献   

2.
艾冲 《民族研究》2002,(3):104-105
永徽元年(650),唐朝在车鼻可汗旧地创置狼山都督府、浑河州,以及先年所置新黎州都督府,统管歌罗禄诸部和拔悉密等部落。《新唐书》卷43《地理志七下》将三者列于突厥府州之下,并在“狼山州”条下曰:“永徽元年,以歌罗禄右厢部落置,为都督府,隶云中都护。显庆三年  相似文献   

3.
葛逻禄有狭、中、广三义,分指药勿葛部落、炽俟集团(炽俟国)和葛逻禄集团。药勿葛部落所在的炽俟集团原分布在今果子沟以东的中天山北麓地区。649年药勿葛部降唐,713—741年间转为回鹘属部。唐朝于649年在葛逻禄、悒怛二部置葛逻州,657年或658年又在葛逻禄集团分设阴山、大漠和玄池等三州都督府。其中阴山都督府设在分布于今伊犁地区的谋落部,大漠都督府设在分布于今果子沟以东中天山北麓地区的炽俟部,玄池都督府设在分布于七河地区的踏实力(突骑施)部。后又由大漠州析置金附州都督府,以管理东迁至今乌鲁木齐地区的炽俟百姓。7世纪初至8世纪上半叶,怛逻斯、伊犁河流域和西、中部天山北麓地区由于屡经战乱而引发诸部落频繁迁徙,导致了该地区诸部落交错分布的格局。710年或711年由西、中部天山北麓投唐的葛逻禄和谋落等部落被安置在东天山南麓的伊州,谋落亦因此获"投国的谋落"之别称。后来为回鹘所收的葛逻禄是留居中、东部天山地区的炽俟集团。药勿葛部落于758年移徙西天山南麓,进而据有碎叶、怛逻斯诸城。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鄯州位于今青海省东部地区,存在近140年(619-756),是唐朝设在西部边陲的重要州郡之一。本文从鄯州的设置、人口和经济、军事和政治地位等方面作了论述,从中说明鄯州在当时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李土司先世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土族李土司家谱中关于其先世为李晋王的传说加以考证,认为李土司家族传说的晋王即是曾五次出征河湟的西夏晋王察哥,李土司初祖赏哥为晋王察哥子孙,所任之职为西夏齐王遵顼大都督府,出镇鄯州,夏封鄯善王,后世遂误传为元代之事。  相似文献   

6.
唐代六胡州与“康待宾之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上)六胡州建制沿革及地望 一、六胡州设置的背景和时间 六胡州是初唐时为安置迁入黄河河套南的突厥降户而专门设置的。据《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宥州宁朔郡条记:“宥州宁朔郡,上。调露元年,于灵、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以唐人为刺史,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置兰池都督府,分六州为县。开元十年复置鲁州、丽州、契州、塞州。十年平  相似文献   

7.
明军卫所     
明朝在各省设都指挥使司以统军事,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下设卫和所。辖地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卫设指挥使一员(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和指挥佥事(正四品)若干员。每卫一般辖五千户所,边卫视情况而定。每千户所辖十百户所。大率5600人为卫,1200人为千户所,120人为百户所。洪武四年设河州卫,辖归德守御千户所、积石州千户所等七所,管辖今循化,同仁、尖扎、贵德等地。又置必里千户所,隶属于河州卫,永  相似文献   

8.
2.岭南西道节度使关于邕州都督府设置的时间,《舆地纪胜》卷106引《建武志》载在贞观八年(634年),疑讹。元和志载:邕州“乾封二年(667年)置都督府,后为夷僚所陷,移府于贵州。景云二年(71年)州界平定,复于邕州置都督府”。天宝十四年(755年),置邕州管内经略使,领邕、贵、横、钦、澄、宾、严、罗、淳、、山、田、笼十三州。乾元元年(758年)增领罗州,上元二年(761年)又领潘州。广德二年(76年)废邕管人桂管,大历五年(770年)复邕管。八年(77年)废桂管入邕管;兴元元年(784年)不复隶于岭南节度使。贞元元年(785年…  相似文献   

9.
唐代在今广西设置的州县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地方政区的设置上,唐是改“郡~县”为“州~县”的朝代,也是始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制”的朝代。广西地属边塞,唐既在其处设州置县,又创置了众多的羁縻州、县、洞,形成了一种具有特色的地方政区建置。而中晚期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唐朝又在今广西设置桂管、容管和邕管三个都督府,分控各州县及羁縻州县。州县省并,辖属更替,不仅后人易于忽略或混淆,而且当时人及与唐距时不远的新、旧《唐书·地理志》作者也多见舛互。本文据唐人及五代、宋人的记载详予疏理厘正,并附上当时各州县的风俗,或可在明确唐朝在今广西设置州县的同时,了解当时各地居民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唐代河曲粟特人"六胡州"治城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艾冲 《民族研究》2005,(6):73-78
本文通过分析粟特人移居区"六胡州"及其后继行政建制的沿革,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文物普查和实地调研资料,说明粟特人"六胡州"地区行政单位的治城前后共有12处.重点探索各个府州城的地理位置,认为宥州旧城位于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查干巴拉嘎苏古城,宥州新城即今鄂托克旗东北部的水泉古城,兰池都督府治城即今鄂托克前旗驻地敖勒召其镇东侧的巴格陶利古城,匡州治城在鄂托克前旗查干巴拉嘎苏古城,长州治城相当今鄂托克旗查布苏木东部保尔浩绍古城,鲁、丽、塞3州的治城分别相当今鄂托克前旗的查干巴拉古城、巴郎庙古城、呼和淖尔古城,含、依、契3州的治城分别相当今鄂托克旗的哈达图古城、敖伦淖尔古城及今乌审旗呼和淖尔古城.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自五代以来 ,广源州及其所属的州洞先后属南汉和宋朝 ,不属交趾。虽然天圣九年 ( 1 0 31年 )广西转运使章频罢遣侬存福 ,不要广源州 ,可直至宝元二年 ( 1 0 39年 )交趾始能袭虏侬存福 ,迫使侬智高臣服。而侬智高不为所屈 ,一而再起兵反对交趾的占领。熙宁九年 ( 1 0 76年 ) ,宋神宗出兵收回广源州 ,并改称顺州 ,行使自己的主权。元丰二年 ( 1 0 79年 )十月十三日 ,宋放弃顺州 ,从此时起 ,广源州始不为宋朝领土。然而 ,由于侬智会、侬宗旦、侬盛德等坚决捍卫家园 ,古勿 (今广西那坡县 )、雷、火 (原温州 ,今广西靖西县中南部和大新县下雷 )等原广源州所属州洞 ,仍为宋朝领土  相似文献   

12.
哺厮啰政权是北宋时期以青海东部为中心的一个强有力的藏族政权,在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初雄踞河湟地区,其首府在青唐,即今青海省西宁市,史称其辖地“占河湟间二千余里”,东至秦州西界,南达今果洛地区,北至祁连山,西据青海湖,大致占有《宋史·地理志》上的鄯、湟、廓、熙、河、洮、岷、迭、宕等州和积石军地,人口约百万。居民有吐蕃、党项、汉、回纥人,以及侨居境内的西域各地商人。其历代首领都接受宋廷的封赐,称臣纳贡,但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丝绸之路”北道在真宗年间被西夏控制后,众多西域贡使商人苦于西夏的“钞掠”而改走“青唐道”;响厮啰的统治者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经济贸易。各族商人络绎于道,纷沓而至,皆  相似文献   

13.
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青海省蒙古族有50546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占全国蒙古族总人数(341万余)的1.48%。主要聚居在海西州的都兰县、乌兰县和德令哈镇(海西州蒙古族18664人)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8076人),其余居住在海北州(3701人)的海晏县(托勒公社等)、祁连县(多隆和野牛沟公社)、刚察县(哈尔盖公社)和海东地区的湟源县(1059人)。在清代划分为左右两翼盟29旗,黄河以南有4旗(在今河南县3旗,在今同德县1旗),今海西州有8旗,今海北州有12旗,海南有5旗。解放后成立了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1954年1月),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954年10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北宋王朝经制西夏的历史时,人们往往只注意神宗的“熙河开边”,及其继承者对青海东部的青唐(今西宁市)、邈川(今乐都县)、廓州(今兴扎北)、溪哥(今贵德县境)等地的攻取,往往忽视仁宗以来的赵宋统治者不断夺取横山,切断西夏右臂的图谋和军事行动,其实,对这两者的研究不应偏废。因为:第一,神宗时两者曾构成了北宋统治者经制西夏的总战略和总方针;第二,从其战略意义和历史作用看,后者实际上大于前者。本文不打算全面探讨这两个问题,仅就宋夏横山之争谈点看法。不妥之处,尚望专家读者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从唐初以来,随着边疆各族的纷纷内附,唐朝廷建立了许多“羁縻府州”。羁縻府州有两种,一种设置在各族、各部落原居住地区,如贞观二十一年(647)在铁勒回纥部设置的瀚海都督府,契苾部设置的榆溪州等等。随着这些羁縻府州的设置,这些地区也就划入了唐王朝的版图;另一种设置在原唐朝边州界  相似文献   

16.
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青海省有蒙古族71515人,占青海省总人口的1.6%。分布于青海省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都兰、乌兰、德令哈、格尔木,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托勒)、刚察(哈尔盖)祁连(默勒、多隆、野牛沟)、门源等县(苏吉),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倒淌河、湟源、大通、同德、西宁、互助、乐都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州县。  相似文献   

17.
自五代未至北宋末,在今湖南省靖县、绥宁县曾设置羁縻诚、徽州,首尾达146年之久。其“溪洞”氏族势力大体北抵宋沅州(治今藏江〕,南达融州(今融水县),东接邵州(治今邵阳)。对诚、徽州及其族源问题,有过若干文章做过考证和讨论,可惜仍有一些不充分和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试图再做努力,以期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导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湟中郡县     
汉武帝时开湟中地后,在武、昭、宣三朝陆续设县置郡。据《汉书·地理志》载: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至神爵时,有县十三,即:允吾、浩门、令居、枝阳、金诚、榆中、桴罕、白石、河关、破羌、安夷、允街、临羌。汉志对上述诸县,只注明破羌、允街于宣帝神爵二年置。据《水经注》:武帝元鼎二年(前115)置令居,神爵二年(前60)置河关和破羌县,关于临羌,只云“元封元年以封孙都为侯国”,未言置县时间。又查  相似文献   

19.
在中越边境、广西西部崇山峻岭中,有一座历史悠久、风光如画的边疆新城,这就是毗邻越南的名邑靖西。靖西,元朝叫归顺州,明朝初年废州,到弘洽九年(1496)又恢复为州,1912年降州为县,即为今之靖西县。  相似文献   

20.
甘都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县治巴燕镇东南27公里,黄河北岸,海拔1900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该地区主要民族有回族、撒拉族、汉族和藏族。 甘都在历史上早被军事家所重视,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争。例如:公元58年(东汉明帝永平元年),捕虏将军马武曾在东南邯(今甘都川)大败由洛都谷(今乐都县境内胜番沟)向南迁徙的羌人。又据藏文载,“唐开元时,吐蕃五朝派九员能征善战的骁将各率部属,屯戌化隆城以东各地”。吐蕃与唐经常在化隆一带争夺,甘都地区更是狼烟四起,刀光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