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不同民族文化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的观照,是“新移民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特点。本文借助“新移民文学”中的一些代表性文本,具体分析由不同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所导致的从日常生活到爱情、婚姻、性,从人际关系到心理层面等等诸多方面的差异给新移民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新移民在这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的种种努力和无奈。  相似文献   

2.
3.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使新移民们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身份与文化形象.新移民文学一方面通过对"刻板化形象"的解构与"世界公民"形象的重构来摆脱"东方主义"话语的束缚,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根"意识的追索与终极关怀的探求实现了其自身对主题的超越,从人性的角度对人类的共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移民文学是孕育文学经典的文化土壤,这从移民文学的边缘化状态、双重人生经验、创作的自由度、双语思维与创作能力等方面得以体现。在追溯新移民文学30年的发展轨迹与恢弘实绩、国际性影响之后,从跨域性传播、时代精神与经典的评价等三方面可以确证新移民文学所蕴含的经典要素。新移民文学经典化面临一些困境,如厚古薄今、重"洋"轻"华"、解构多而建构少。新移民文学的研究现状也不容乐观:研究滞后,队伍薄弱,力量分散。新移民文学的经典化研究,要敢于挑战传统经典观念、走出困境,同代学者要勇做经典化研究的"发现者"与"拓荒人",要集结学术队伍,谋划研究策略、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文学与新移民文学同处美国的写作背景下,在创作主题、书写侧重、文化认同等方面却各自有其不同的特征。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比较文学角度看,它包含了比较的多重性;从流散写作角度看,它体现了流散的典型性。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海外华人文学及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6.
现当代欧洲华文文学传承着20世纪初留欧学人精英文化的传统,作者普遍文化素质高,起点高,属学者型"文化精英".但人数少,也很分散,在欧洲本土强势文化壁垒下,只能处于边缘状态.不过这并不妨碍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华文作家和不少华文经典作品.值得关注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来自中国内地的一批新移民作家群的出现,他们视野更开阔,题材更丰富,创作基调积极乐观,叙述方式更多种多样,是欧洲华文文学的新高点,显示欧洲华文文学在"万里长城"与"马其诺防线"之间正在艰难地突围.  相似文献   

7.
"白话"与"国语":从国语运动认识文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倡导与现代"国语"观念密切相关,但是他的这一致思路向并未得到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在近代革新运动中除了普及语言的努力之外,追求语言统一的意识也逐步自觉,但与雅俗对立的语言价值观念根本抵触.胡适立足于时代,对白话文学的大力倡导带来了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国语运动的价值困局得以消解.而"国语"的普遍性要求则支持了白话作为唯一的文学语言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因殖民现象和移民运动而形成的文化混杂,已经成为后殖民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新移民文学作为流散群体的生活折射,势必会对文化混杂进行富有特色的形象思考,陈霆的《漂流北美》、张翎的《尘世》和苏立群的《混血亚当》即是代表。他们的创作,既从多方面展示了文化混杂的意蕴,凸显了他们对文化身份的崭新认识,也表露了他们对于文化关系的重新探索以及对文化权利的平等追求。  相似文献   

9.
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起,"自然派"即批判现实主义取代了浪漫主义,成为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主流.重新认识和评价这一文学现象并探寻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对我们的俄国文学研究和教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1951年的批判萧也牧事件,至少有三重文学史意义可供玩味:第一,在它之后,从日常生活中表现类似于知识分子改造或者"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这样的"重大题材",成为令人望而生畏的禁区;第二,它为此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拉响了警报;第三,它还是建国后组织化文学批评模式的一次成功预演.本文以"批萧"为个案,为那些遗落在研究者视线之外的"小事件"寻求再度进入文学史叙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高校合并中的文化冲突、整合与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合并后的整合管理能否达到1 1>2的协同效应,主要取决于办学思想、大学文化、学科专业、组织制度以及人力资源等许多重要而复杂的界面影响,其中,尤以文化的整合最为直接和突出.因此,整合管理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必须把文化的整合放在重要位置,依靠科学,减少冲突,坚持创新,做到有序、有效,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中国的政教冲突主要指政权与宗教组织间的冲突.引发政教冲突的表层要素除了常见的政教间、宗教间的矛盾以外,统治者的个性因素不容忽视.引发政教冲突的深层要素源自政教各方对社会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的争夺.合理分配有限的社会资源,是引导社会走向和谐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价值冲突的本质与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文明冲突的角度来看价值冲突问题,可以把价值冲突的本质理解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它源于不同文明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起因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表现为弱势文明对强势文明的歧视的反抗;对待歧视会产生价值相对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两个极端。价值所具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特征,为不同价值观的交流与融合奠定了话语基础,从而使价值冲突成为价值观进步的动力与契机。  相似文献   

14.
师生冲突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既有合谐的一面,也存在分歧、对抗与冲突。审视和探析师生之间的冲突,对于全面揭示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直接意义。本文通过对师生冲突概念的界定,类型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引起师生冲突的根源,并对教师提出了四点合理要求。  相似文献   

15.
整理国故与新文学秩序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中国的思想、学术和文学都在努力争得自己的位置,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由“整理国故”引起的现代思想与学术间的论战,也带来了文学话语的争夺。整理国故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学理问题,而且关系到新文学意义和秩序的建立。它既校正了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的偏激态度,重视传统与现代的理性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文学的思想启蒙力量。最终,整理国故被划定在学术和历史研究领域。新文学在离开学术资源背景之后,走向了日常生活和社会大众。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两国双边关系发展、变化的状况,对亚太地区乃至国际事务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在新的世纪中建设一种良好、健康的双边关系,有助于中美两国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中美关系进行专题研究,自然而然成为诸多专家、学者触及的热点问题,笔者在剖析中美之间所存在的共同利益和矛盾分歧的基础上,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分析中美关系中存在着合作与斗争并存、利益与分歧同在的现象,以求把握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势与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在步入一个全面的转型期,文化的转型与冲突又是当代社会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论述了中国文化追求的现代化转型的总体性特征,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文化的冲突,特别是文化价值层面上的传统与现代、经济与道德、公平与效率、个体与集体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对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文化冲突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企业间的并购正在日益成为一种常见的企业经营行为。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发生的文化冲突问题往往成为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 根据对一些企业并购案例的研究分析,在一些学者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系统分析和研究了企业并购过程中发生的企业文化冲突问题的产生根源,分析了企业文化冲突对企业并购产生的关键性影响,并且重点就企业如何应对并购行为导致的文化冲突问题和企业文化整合问题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在21世纪,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自然观、思维方式、文化心理、政治观念、外在形态等方面总结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着重从经济形态方面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逻辑线索,概括总结了历史上在重建中国文化价值体系问题上的不同思潮并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翻译文学”与“源文”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历史文本”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而“历史文本”与“历史”的差异性和阐释者的主体性是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理论的基点.吸收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这一独特的理论品质,确立了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的基本策略——立足于译文与源文(或不同译文)的差异以及译者的主体性.从而,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一方面从“差异”入手,基于文本的文化比较来“还原”源文中的历史文化元素,以及基于社会对源本的选择和对译本的接受来考察翻译文学与社会权力机制及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基于译者对翻译源本和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来考察译者的主体性.这样的翻译文学文化批评是从翻译文学史的三个基本要素(译本、译者和翻译事件)展开的,有着鲜明的翻译文学学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