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中国报刊史的研究者和新文学运动的老前辈们,提及30年代初(1932年底——1935年)上海《申报》革新后的副刊《自由谈》,对其中小品文、杂感文异常活跃的局面,以及这个局面怎样使中国杂文走上一个新阶段,怎样与新文学运动发展有着联系时,都持肯定意见。的确,由于30年代初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文化围剿”白色恐怖,“左联”进步刊物大部被封,那时的《自由谈》便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呼吁抗日救国,抨击国民党对日屈辱妥协,揭露反动派钳制舆论的重要阵地。鲁迅、茅盾、郁达夫、陈望道、林语堂等是《自由谈》的经常投稿人。仅鲁迅一人,这时期就先后用48个笔名发表了143篇文章。调动了进步文化人在内忧外患的恶劣 相似文献
2.
李晓红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2-98
报纸副刊是文学与传媒结合的产物,兼具了文学与传媒的双重特点.台湾<联合报>副刊继承与发扬中国报纸副刊"名家办刊"与"文学摇篮"这两大文学传统,在传播的空间构建想像的文学社群,用传播的方式培育时代的文学新锐,并在50年风云变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从"文学的伊甸园",到"启蒙的前沿阵地",再到"精致的文学堡垒".其主编从"文学的园丁",到"媒体英雄",再到"新文学的守门人".<联合报>副刊不仅折射出台湾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也为世人留下了文学与传媒互动关系的经典个案. 相似文献
3.
汤林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30-134
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对法国文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大公报·文学副刊》对法国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均有批判与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话;对启蒙主义的代表人物伏尔泰与卢梭的思想和艺术风格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汤林峄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8-102
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对德国文学的研究在看似散乱中却隐含着一条主线:通过对歌德、莱辛、施莱格尔兄弟等代表性作家的研究,重点展示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文学发展的几个亮点,勾勒了该时期德国文学发展的主线;《大公报.文学副刊》传播与研究德国文学的主要原因是18———19世纪的德国文坛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坛有很大的相似性,其探讨的某些问题也是20世纪初期中国文坛所关注的话题;《大公报.文学副刊》的德国文学研究,特别是其歌德研究对当今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有两方面的启示:一是对研究对象要整体把握和全方位阐释,二是重视以往的研究成果,在构建知识谱系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沈卫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2):50-54
吴宓主编的《大公报·文学副刊》本是反对新文学的,由于朱自清的介入和时代的急剧变化,刊物逐步向新文学让步,最终被沈从文主持的《大公报·文艺副刊》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汤林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5-39
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对英国文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大公报·文学副刊》在文学观上具有明显的古典主义倾向;在道德观上注重维护传统道德伦理;在人性论上强调理性与感性的均衡;在艺术论上认为诗歌与绘画是不同的艺术类型,其评判标准不能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期,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创办于此时的《大公报·文学副刊》也促进了这门新生学科在中国的传播。从20世纪初期我国学界的状况来看,《大公报·文学副刊》构筑了完整的欧美文学知识谱系,强调全面地介绍欧洲文学;从我国当下的比较文学发展来看,对《大公报·文学副刊》的研究将有助于整合我国比较文学初期的学术资源,进一步规范我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促进我国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姚宝元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历代的政治家、经学家、道学家多持重道轻文的态度,所以,《论语》的文学成就历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其实,《论语》的文学成就和孔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一样,具有普遍而深远的影响.人们在学习孔子思想的同时,常常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论语》在文学方面的影响.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论语》的文学成就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柴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2)
从《大公报》的办报思想,创刊宗旨为切入点,尤其是针对"新记"《大公报》的文学副刊,对20世纪30年代京派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分析,梳理二者间的相关性,以此阐明这一阶段《大公报》文学副刊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副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华建新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1):43-47
《传习录》上下卷是王阳明讲学论道的语录体散文。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了古代语录体散文的体式结构;二是注重人物的形象刻画;三是善于用比。《传习录》开创了心学语录体散文的先河,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刘金笙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报纸副刊应具有共性和个性特征。作者概括副刊的共性除包括新闻性、思想性、针对性等政治倾向性特征外,还含有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服务性等社会性特征;个性则突出表现在因地区、职业、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形成的接近性上。 相似文献
12.
汤林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2):107-11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体诗的僵化和新体诗的不确定性,使得诗歌成了当时中国文坛新旧交锋最激烈的领域之一.<大公报·文学副刊>对传统诗歌的关注更多地放在了诗学批评上,对传统诗学进行了现代阐释;提出了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的主张,强调浪漫情感与古典艺术的完美融合,对诗歌音韵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认为诗韵是诗歌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3.
《吉檀迦利》文学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
作为印度近代史上的伟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创造性活动遍及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许多社会生活领域;作为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巨匠,他开拓了一系列近代艺术门类之先端。尽管在绘画、音乐、小说和戏剧诸领域均被奉为宗师,但他本质上是诗人,诗歌是其成就最为卓著,收获最为丰硕的文学创作形式。他以其宗教抒情诗集《吉檀迦利》震动东西文坛,赢得了世界性的殊 相似文献
14.
《颜氏家训》家族文学观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元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67-70
完成于南北朝后期的《颜氏家训》对六朝家族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刻分析,提出家族文学应拥有擅长的文学样式、具有成熟的文风,并且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能够认识到文学的抒情特征及作者的才性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尤其深刻的是,《颜氏家训》认为家族文学批评则应立足作品的内容、语言,以便提高作者的创作水平。该书强烈反对片面追求家族文学声誉,主张力避对作品的矫饰,从而将作者、作品和家族文学联系起来,客观上对六朝家族文学的兴衰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吴越春秋》文学成就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林娣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吴越春秋》演绎的是春秋末吴越相为兴亡之事,为后世演史小说之祖①。但因其文史淆杂,治史者病其诬,治文者也忌其为史,故其文学成就亦鲜为人重。事实上,数千年来,文人才士,盐梅其辞者甚众;产生过颇为深远的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宗小荣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人们现在还远不能说已经真正理解了它的奥秘。它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在文学上有什么价值,是我们企图试加揭示的。很可能我们的认识有的是隔靴搔痒,有的甚至是错误百出,但从文学的角度探索《周易》奥秘的努力,却是应当坚持下去的。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对《晨报》副刊在孙伏园编辑时期所形成的传播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同时揭示了这些特点与当时文化背景及孙伏园思想、个性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从出版自由谈《出版法》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晓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6)
出版自由是我国宪法加以明确保护的一项基本权利,文章从出版自由的价值入手,分析了西方国家保护出版自由的进程,并提出了构建我国<出版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从三十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看京派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南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16-123
文学史既有的研究成果一般性地说明了<大公报>"文艺"副刊(1933-1937)是三十年代京派文学的重要阵地,新闻史尚未藉重这一个例来丰富<大公报>办报思想的说明.本文试图做一些补缺工作,即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角度将<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作出共相对应的梳理,阐明两者都分享着共同的社会与思想资源.着重评述京派文学基植于思想自由,并由"人性论"与"距离说"所涵盖的艺术特征,从而揭示其自由主义文学标本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