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我国青年研究与英美的文化研究在学科与路径问题上的相似性.而在梳理西方青年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相关的研究实践和理论观点探讨青年研究的学科和路径问题.认为伯明翰学派在英美的青年文化研究领域成就最为卓越,得益于反学科立场和独具特色的研究路径.提出青年研究的核心是再现青年现实.而清醒的问题意识、坚实的学理基础和恰当的研究路径,是研究者进入青年的生活和思想世界而真实、可靠地再现青年现实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青年研究的学科化,首要解决的硬核是研究范式的形成。作为一门综合学科,青年研究自身的特质问题给学科范式的形成造成了困难:1.多学科的理论分析尚未能形成论题共域;2.不同的方法论研究进路都未能提供学科说明的整体图景;3.学术共同体在青年研究的核心问题上未能达成共识。青年的生发机理是青年研究范式的轴心和根本,基于青年的生发机理,我们应沿着两条基本思路:一是"青年是什么?",二是"青年学是什么?",并通过增强学科意识,确立分支学科,重申历史意识,构建多元对话共域,注重经验研究向理论研究的提升,比较研究与强化原创性理论等路径进行青年研究的范式革命。  相似文献   

3.
从成年礼的社会学分析看青年研究的理论建设可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会对我们青年研究的学科建设有一定的启发作用。青年研究要进入学术研究的殿堂,应该确立它的学科地位。青年研究应建立在法学门类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青年基础理论研究应以社会学理论为旨归,以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的青年研究为基础,以宗教学、历史学、法学、民俗学等学科青年研究的资料为条件,加强青年研究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4.
一般来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建设都必须具备史、论与方法这三项基本条件。在今天,青年社会学作为青年研究学科建设领域的主流,我们理应把青年社会学史的研究尽早摆到议事日程上来。只有当我们完整地清晰地勾勒出青年社会学发展的线索,科学地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才能使青年社会学本身不断地走向成熟。弥补青年社会学前学科阶段的“盲点”心理学、教育学对青年期或青年的研究,为青年社会学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者的历史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割断的。我们把前者看成青年社会学建设的前学科阶段。研究青年社会学史,有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一种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青年研究在亚洲兴起。日本是亚洲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它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等与青年研究相关的学科中,陆续出现了一批青年研究的理论成果。日本的总理府下设立了青年对策本部,开展了对青少年问题较系统的调查研究。1975年又建立了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不少大学与大企业都设有关于青少年研究机构,广泛地开展着应用性对策性的研究。中国的这种研究,严格地说,始于70年代末。1980年建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以后在青年工作部门  相似文献   

6.
青年角色过渡问题研究既是青年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现实问题的需要.文章就青年角色过渡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影响青年角色过渡问题的因素,以及青年角色过渡问题研究需注意的方面,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青年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是将自身作为对象的认识,对青年研究的反思,也就是对青年研究已有的认识进行再认识。中国青年研究目前尚处于前学科阶段,必须站在社会变革之中和学术探讨最前沿,青年研究才能有真正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决策和部署鲜明地凸显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执政理念和追求,完全符合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和切身利益。青少年工作和青少年工作的研究在当前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中国青年研究的形势任务、青年工作的情况和青年生存与发展的需求等方面提出青年研究要关注民生、以青年为本的问题意识和服务青年的意义,并提出了青年研究工作新突破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9.
青年研究及其基础理论建设,应从厘清“谁是青年”和“青年是谁”这两个问题入手,不求构建那种主观的、封闭的庞大体系,而应注重回归青年自身,回归社会与青年的种种互动关联研究,在一个开放的状态下,在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中,以高度的学术自觉,吸纳和吸引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力量,走一务“集约化”发展的路子,逐步改变中国作为青年人口大国却是青年研究弱国的不合理局面。  相似文献   

10.
思维问题依然是青年研究中最深层次的问题,它涉及如何理解并应答青年及与青年相关的问题,而这又将直接影响青年学术发展与青年工作实践。在多学科跨视域研究中,群体思维、生活世界思维、场域思维和圈子思维等四种理论研究思维对于探索青年及与青年相关的问题、顺应以青年为本的青年研究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它们昭示了青年研究思维方式的本应内涵:首先是怎样想——置身多元文化视域;其次是想什么——关注青年个性与发展;再次是做什么——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最后是如何做——架构青年与社会文化发展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