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杜书瀛 《河北学刊》2003,23(6):137-140
在"全球化"语境和"市场化"氛围中,出现了诸如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以及艺术是否会终结或消亡等诸多问题与新的动向。在这种情况下,美学、文艺美学去向何处?美学、文艺美学还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吗?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新问题。笔者以为,在全球化语境下,艺术不会消亡,它们在新的历史文化环境下会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相似文献   

2.
黎杨全 《社会科学》2022,(2):176-185
网络形成了多维时间,带来知觉场与心灵结构的深层变异,并引起艺术的变革。时间的加速生成了"消失的美学",成为传统艺术与光线艺术的分界线。凯瑟琳·海勒提出的"模式/随机"范式与"消失的美学"存在相通性,是对后者的理论阐发与具体化。时间重置带来了新的艺术可能性,在时间重来的故事框架中,借助虚构与现实的本体越界,实现游戏与叙事的融合,成为当代数字艺术创造力的源泉。时间的日常化造成艺术共享时间的缩减,弹幕积累了碎片化时间,形成虚拟的共时性,带来文艺接受与生产机制的变革,从文化象征形式上,呈现了由印刷时代叙事文化走向网络时代数据库文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242-246
在艺术的分类中,建筑艺术与绘画、雕塑艺术同属于造型艺术,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混淆了它们的界限。尽管它们在审美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建筑艺术在空间和实用性方面却与绘画、雕塑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用绘画、雕塑的艺术性去规范建筑艺术。从根本上讲,审美只是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建筑的艺术本性更多源自人们对居住、家园及人之存在的理解,即作为一种为人类提供"诗意居住"的空间艺术。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古典艺术的形式美--以书、画、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良运 《学术探索》2004,(2):104-109
作者认为,书、画、诗的形式美,在中国古代艺术形式的审美创造领域最有代表性。书法家以情性对"形质"加以软化、活化、动化,使原有字形发生美的变化,以"草书"而臻至最高的审美境界。画家以"气韵"与"形模"合作,发展到"写意"而走向绘画艺术的高峰。诗则是由诗人自己创制种种形式,又在越来越严格的形式中自由施展而显示诗人的才能。当传统的形式被用得烂熟而失去制约感,探索、创造新形式便成为一代才人"再领风骚"的壮举。  相似文献   

5.
孙小玲 《阴山学刊》2004,17(3):38-41
《茶馆》对传统久远的亚里斯多德戏剧观念予以了大胆突破,它不推崇情节(行动),而是以人物(叙述)取胜。在表现方式和艺术技巧上,《茶馆》则以"面式"叙事结构、充满历史感的宏大艺术构思、叙事诗般的讲述方式,以及"陌生化"技巧和象征手法等的运用,表现出与世界文艺的相通融合。老舍先生以其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现代意识和不拘一格、扬弃整合的创造性劳动,赋予了《茶馆》以开放性、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6.
任何艺术,都包括精神内涵、艺术形式及有效传播三大要素。"神来,气来,情来"构成唐诗精神内涵的核心,"诸体皆备"形成"体裁系统的优势",强烈的传播意识及传播途径多样化,推动了唐诗的空前繁荣。吕进提出中国现代诗歌的"三大重建",系统性面对当代诗歌的三大核心问题,其理论体系与唐代诗歌实践一脉相通,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左江岩画艺术为依据,研究中华文字"月"字的创造方式,并加以说明"月"字的内容及本义;认为中华"月"字的创造和女人有关,充分论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首次提出了左江岩画艺术是中华文明、文化、文字起源的基础形式之一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在继承康德公共艺术美学思想即审美判断第二契机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美育传统中缺乏"公共性"做了批判,并以西方世界尤其是欧美国家公共艺术优秀成果为榜样,对中国现代社会美育空间中公共艺术的营造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艺道关系是评价中国传统艺术首要的基本问题,不同的艺术类型与道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山水画的"以形媚道"是以"形"的视觉方式靠近着、取悦着道,从而使艺术进入至高的境界。"乐几于道"则是人通过深刻了解音乐符号的本质,以视听的方式达到对道的深刻领悟。道、艺、人在艺术活动中获得一种超越性的统一,精神与肉体、目的与途径、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从四川走出的李白、苏轼都曾有"谪仙"的褒誉,这表明两位文学家具有某些共同的艺术气质.天生特异的文才与反对因袭、超然独立的行为方式、自然洒脱的艺术气质,共同构成了他们的"谪仙"品格.这些艺术气质与四川本土文化、中国的道教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格尔兹人类学艺术观从论域层面表征为文化塑造与自我塑型交互的"身份"艺术观,施以文化表征与厚度描述并举的艺术阐释策略,追慕触摸真实与能量流动杂糅的"共鸣"艺术旨趣,凸显了从文化话语到权力运作的艺术阐释转向。他倡扬从文化之维阐释文学文本及其联合体(作品),赋予文本更广阔的理解叙事空间和意义生成空间,其实质是从方法论意义上拓展自我塑型和审美阐释的多维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12.
融书画诗印于一炉的中国画,乃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艺术园林的一枝奇葩。而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创新具有一种"蝴蝶效应"。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这种原动力的推动,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并相互交融以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古老传统的中国书画艺术正在徐徐演进,正逐渐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13.
清初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小说家李渔,是映红了17世纪中国大地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星;而在他生前和身后,却常被目为"怪物、异人"。其实这对李渔是真实的写照。他之"怪"、"异",在于其行为违抗时俗,作品标怪立异。他的人生光彩在"怪""异",他的历史贡献亦由"怪""异"生发的超越性而来;中国向无职业作家,若有,当自明清时代始,而以"怪""异"著称的李渔是其光辉代表,就此而言,他是中国古代严冬时期飞出的一只未来时代的燕子。李渔以"怪""异"做出历史性突破,为中华文明增加新的因子。"怪""异"乃其性格特点,也是其艺术创造的标志性品格。  相似文献   

14.
孙琪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2(8):43-47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突出贡献即在于它所阐发的儒道美学思想的会通.徐氏以"心的文化"为前提、背景和哲学基础,对儒、道艺术精神展开诠释.分析、提炼徐氏关于儒、道艺术精神之会通的观点,有利于总结儒、道两家在人格修养、工夫、境界、为人生而艺术四个方面的相通相和.  相似文献   

15.
《庄子》书中记述的众多匠人巧者形象,展示了一种迥异于今世的技术观念。概言之,其要有三:首先,技术与艺术相通,庄子笔下巧匠们的技术活动大多具有审美的艺术特点;其次,技术与巫术相通,其最突出的表现是庄子对技术活动中主体内在的"心"或"神"的极度重视;最后,技术即道术,操作性的形而下之技可通达形而上的本体之道,道亦可显发于技中,并赋予技术以良善的价值品性和超越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16.
奥克肖特的诗歌哲学是理解他深邃的政治哲学的一把钥匙。奥氏诗歌哲学涉及的虽然是艺术与美学领域,但他更多地是把它放到人类会话中"表达"方式差异这一大背景下,突现诗意性"表达"在打破理性主义时代科学和实用性话语霸权方面的重要意义,并由此引申出人类现当代政治生活中"多元平等对话"对于提升人类社会"自适应能力",约束"理性主义政治"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外对于奥克肖特诗歌哲学的研究虽有其长处,但其既受到艺术哲学的"专业"视野限制,也未触及奥氏政治哲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语言学向度,因而难以深入。补上这不足正是奥氏艺术哲学思想研究、进而政治哲学继续深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阿Q、王秋赦、赵多多们扭曲的造反欲望及其愚昧、"沉默"中的"爆发",是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体现。他们的"爆发"具有相同的物质和人格背景、行为动机,它比"从昏睡入死灭"的"沉默"具有更大的历史危害性。这类形象也成为历史运行轨道上具有特殊警示意义的路标。其经典性的艺术生命力的生成,源于作家高出于同时代人的历史反思意识和忧患意识;而作家创作取向和忧患意识的深度差异,也决定了形象的艺术价值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类技术衍化的产物,人工智能的艺术生产既体现出一般物化媒介的本质属性,又体现出超越一般媒介的技术优势,其对人类智能的直接模仿机制缩短了媒介模仿的实践间距,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媒介模仿施控与受控的统一,体现出人类媒介实践的"自足"效应。但审美"意向性"、经验意识以及人类非常态的思维性特征,作为人工智能尚未企及人类自然智能的阈限体现,在人工智能愈发凸显的智性优势中彰显了人类智慧的价值存在。兼具应然特征、随机属性与社会机制的情感场域更是成为人工智能止步自然智能的可能性限度,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艺术生产场域人类主导意识的现实在场,同时也对当下艺术场域中过于标举的形式思维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梳理中国审美观照理论的生成过程中,重点探讨了王国维的"境界"说对老庄艺术精神与叔本华美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王国维借鉴西方美学思想来研究和分析中国艺术精神,把中西不同的美学观念与思维模式整合起来,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审美观照理论,从而成为中国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0.
明清小说在叙事转换技巧方面已相当成熟,而且理论上也有了相当建树,提出叙事转换须具有简捷性和隐蔽性的要求。同时,在对一些经典小说的评点中,评点家们通过具象性的描述,总结出几种有别于西方叙事理论的一些概念,如"间三带四"、"横云断岭"等。这些概念形象生动,适应了中国读者的审美阅读习惯。它们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叙事的单向性和艺术结构的平面化,建构了一个多线发展又浑然一体的立体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