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英语作格动词是词汇语义范畴内讨论的热点问题,有特殊的语义表征。就词汇语义性质来说,作格动词属于强动作性使役动词,具有动作自发性、不需要外力作用、不允许增加被动语法的标记。然而人们往往错误地将其用于被动语态,这是混淆作格动词与被动词的语义特征的表现,根据词汇语义的结构理论,作格动词不准被动化主要与其语义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2.
日语格成分分裂句以“AのはBた”为句法结构,这种句型具有特殊的语义结构。通过分析焦点成分B与A中的谓语动词之间语义关系的紧密程度,可以解释B成分中格助词的去留情况。用汉语来翻译格成分分裂句时,针对日汉语成分的区别,有时可以翻译成对应的“……的是……”的结构,但很多情况下不能译成对应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动补格受事宾语句的概念、范围加以界定,对李临定、赫琳关于动补格受事宾语句的类型划分持有异议,提出把动补格受事宾语句划分为六种语义类别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作格结构是一个句法和语义之间关系特殊的构式,属于英语语法模型描写的一个范畴.通过对英语作格结构语言特征简单地概述,基于其所表现的特殊语言现象,以句法和语义这两个层面为切入点,对相关具有代表性的语料进行了详细分析.解释了作格结构派生句式生成机制和动词非使役化后句式的非宾格性,并揭示了作格结构句法形式与语义表征之间存在的不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语法研究的一个平面来看 ,语义角色是名词性成分在句模结构中担当的角色 ,它主要由动词规定。语义角色是一个层次分明的体系 ,可逐层分级分类。根据它是否必须在句法结构中出现 ,分为强制性语义角色。其中强制性语义角色为十四个 ,非强制性语义成分为十一个 ,每种语义角色都有自己的句法、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6.
Perlmutter(1978)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非宾格动词假说之后,语言学家对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语义和相关的句法现象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回顾了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对作格现象的分析和国内对作格的研究,用转换生成语法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理论、从句法/语义的角度探讨汉语存在着作格小句.  相似文献   

7.
从语义关系看"AのはBだ"句式的成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裂句"AのはBだ"能否成立、以何种形式成立,都与该句式中被焦点化的成分B跟A部分中的谓语动词在语义关系上相结合的紧密程度有关.当被焦点化的成分B与原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紧密时,该句式就容易成立,而且在焦点化位置一般不出现相应的格助词;当被焦点化的成分B与原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松散时,焦点化位置一般出现相应的格助词,用以明确语义关系,更加松散时甚至难以构成"AのはBだ"句式.  相似文献   

8.
英汉言语行为动词被动(字)句语义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成果表明,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的词汇语义、词汇类别以及句法语义认知结构差异不大,但它们在句法表达结构上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为探讨英汉言语行为动词在被动(字)句中的表达形式异同,文章从词汇意义、句子的形态结构和语言在民族文化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方面,分别对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特点、词汇类别、主句和从句进行分析,探讨其语义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9.
[VN]N的指称、语素n和语素v的语义关系可以用“格”来表示。语素n与语素v的语义关系有四种:受事格、施事格、处所格和时间格.而[VN]。的指称与语素v的语义关系可以归为四种格:工具格、处所格、施事格和受事格。语素v和语素n能产性较高的语义关系结构是及物谓语和受事。  相似文献   

10.
西方语言学界一直把交替现象看作是动词和动词论元中的一个突出的句法行为。作格交替归入到因素交替(diathesis alternation)范畴下,因素交替是指动词论元的交替。作者从作格动词的语义特征角度分析英语动词作格交替的条件,验证了状态变化和非施事性是作格交替动词的必要语义特征这一观点。同时也证明了它们并不是决定动词能否参与作格交替的充分条件。因此,一个动词参与作格交替还需要满足第三个语义限制:初始动因(onset-causation)。  相似文献   

11.
谓宾心理动词与其后的非谓动词所表动作的语义所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谓宾心理动词和它后面的非谓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与主语所表示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心理动词和心理动词后面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否指向主语所表示的主体,取决于包含心理动词的述宾语结构中多个动词的论元潜在语义格,取决于动词表示的动作的强度.  相似文献   

12.
英语名转动词的生成机理有以下凡方面:一是名转动词语义基础的生成理据;二是名转动词语义成分的锁定;三是名转动词进入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汉语中的"N的V"结构成立的情况,并列举了N与V的语义关系以及"N的V"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歧的办法,指出该结构从整体上看是名词性的,其中V脱落了一些动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界对“价”范畴属性的认定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配价虽然与句法有密切的关系,但“价”既不属于句法范畴,也不属于句法-语义或语义-句法范畴。动词的价是语义范畴的概念,属于词汇意义平面。词汇意义最终在句法结构中以一定形式体现出来,动词的价可以在句法结构中进行形式验证。  相似文献   

15.
重动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比较有特点的句式。在进行语义层面分析时 ,发现它的两个动词短语 (即动宾短语 (VO)和动补短语 (VC) )在语义表达上是不平等的。其中 ,“VC”动补短语是重动句语义表达的中心 ,“VO”动宾短语则只是表达“VC”的预设背景 ,但同时也发现“VO”对“VC”在语义表达上存在着制约关系 ,“VO”所表达的预期常量直接制约“VC”所表达的结果、状态 ,决定重动句在语义表达上能否成立  相似文献   

16.
格助词在日语表达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中“テ”因其多义性和多样化用法使学习者难以正确把握和运用。先行研究中以分析各个格助词的具体语义和用法居多,用认知理论分析语义构成的较少。间渊洋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化理论考察了“テ”的语义扩张过程,指出“テ”的基本语义特征是对动词所表示事态的消极参与和状态的限定。从认知的角度并结合间渊的观点能简化“テ”的语义和用法的传统分类,对其多样性语义构成做出较合理的归纳。  相似文献   

17.
从语法领域语义平面角度,对典型式兼语句"N1+V1+N2+V2"的第一个动词V1从语义类型,即祈使意义、认定意义、情态意义、协同意义、导致意义、交接意义和存在有无意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从语义价的角度,对V1的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作为二价动词,V1主要表示及物动作、性质和部分感估意义。作为三价动词,V1是动作动词,连接三个强制性成分。  相似文献   

18.
复合动词“見+V”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率很高。其多艾性主要来自于前项动词“见否”的语义扩展,其中修辞机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该复舍动词中,前项“见否”表示视觉的自然特性、物质力量和监测作用的三项语义来自视觉活动的原型域,在隐喻和转喻的修辞机能下,语义扩展为表示观察判断、对待处置、认知经验的目标域。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虽被归为虚词,但是它们却有着不容忽视的语义表现:可以作为结构中心支配其他成分,内部成员数量比较多、分工明确、表达细腻。其句法上倾向于出现在动词之前的位置上,依附于后面的动词短语。  相似文献   

20.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建立日语格助词的语义结构图,并且从结构图中明确相似用法的格助词之间的区别。「に」格的典型语义意义主要表示"位置","对象"和"动作主体"是扩展用法,并且和表示对象的「を」格的典型语义进行了区别,「を」格的对象表示动作较强的作用性,对象一般会发生三类变化:生产性变化、处理性变化和消亡性变化;而「に」格对象则表示较弱的动作性,对象一般不涉及这三类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