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的社会主义究竟是空想还是科学?当前的改革,究竟是搞社会主义,还是搞资本主义?谌克祥在《理想的社会主义和现实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批判了所谓“空想论”和“超越论”的观点,认为我们现实的社会主义和将要实现的社会主义是有距离和差别的,不能因此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的理想,也不能因此脱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超越现实。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全体国民的共有、共建、共享,实现共享的起始性体现就是国民初次收入分配的公平。但是多年来,我国国民劳动性收入过低,导致国民对“劳动光荣”价值观的消解;居民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国民对“共同富裕”理想的消解;政府与民争利,导致国民对社会主义国家伦理的消解。这直接拷问着“共有”的真实性和正当性,是我们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首先面对的道德事实。  相似文献   

3.
判断当前收入分配的公正性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公正观的框架下进行。自由和平等构成历史上社会公正观的两大主题。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公正观包括程序中的机会均等原则和结果中的基本权利均等原则。通过这两个社会公正的视角,可以发现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既不平等也不公正。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在机会均等和基本权利均等两个方面多作努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新世纪国际法发展趋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人民人权平等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相继确立是国际法发展历史上的三个重要里程碑。国际法发展历史的珍贵启示是 :必须把“全人类共同利益”、“可持续发展”、“多样性”这些新原则纳入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 ;人类建立平等、公正、和谐的国际新秩序的理想必将实现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而在“四有”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在理想教育中,邓小平强调要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他指出,理想教育的对象是全体人民,重点是青少年;关键则是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要身体力行。邓小平特别强调要脚踏实地,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1985年3月7日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以后,他又多次提到要教育青年、教育干部、教育人民成为“四有”新人的要求,并明确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四有’”.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把“四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标,是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培养又红又专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想,“个人自主活动”是一个以集体主义、权利平等和创造性为指向的三维结构。在这个三维结构中,集体主义、权利平等和创造性互为价值,互相促动,共同对“个人自主活动”做出价值界定。在社会主义杜会中,个人的价值活动只要同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相契合,都可以在这个三维结构中找到自己的应有位置。  相似文献   

8.
对于罗尔斯而言,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是建构良序社会的基本前提,“差别原则”是捍卫平等价值的重要支撑,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弥补偶然性因素引发的经济社会不平等问题。马克思式的学者从权利正义批判的维度,澄清了私有制条件下“差别原则”发挥收入分配再调整功能的界限,他们在解构资本主义社会正义幻象的基础上,否认了从正义原则层面建构新社会形态的可能性。对于马克思来说,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社会主义阶段)当然可以引入诸如“差别原则”或其他类似措施,但它们“落地生根”的有效性有着理想社会制度类型的要求,这意味着一种新社会形态的变革,或者说昭示着创造社会主义新文明形态的正当诉求。  相似文献   

9.
江新国 《兰州学刊》2008,(10):35-37
人在一切领域的平等是社会主义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在揭示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个时期虽然表述上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是从生产力基础出发,主张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生产力问题实际上成为认识理想社会的出发点。生产力尺度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发展的依据和发展目的,使社会主义的本质表述上更为显化,内涵上更加深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实现相对的机会均等 社会主义平等实质上是普遍的机会均等,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平等,普遍的机会均等不可能全面实现,它只能在一个历史过程中逐步实现,这是对普遍的机会均等原则作动态分析所应得出的基本结论。 说社会主义平等实质上是普遍的机会均等,实际上是把普遍的机会均等当作一个理想的理论模式。任何价值观念,都表现为某种的理论模式,普遍的机会均等也不例外,它作为一个理想的理论模式,是在纯粹的,排除了各种偶然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得出的。它展示了平等在理想条件下所具有的各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各种表述中,始终贯穿着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的历史辩证的把握。尽管社会主义的理想性、价值取向反映了人类对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永恒追求,但是若无科学性为指导、以现实性为基础,无异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美丽幻想。社会主义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而任何割裂二者的统一关系,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都将危及社会主义的生存与发展。以“问题”为出发点,批判地反思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是对待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时代的变化、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社会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逻辑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而社会主义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及人们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反思和经验的总结,也孕育着解决问题的契机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爆发前夕,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为“新青年派”知识群体的现代性道路选择提供了崭新的选择空间。围绕着“公理”与“强权”,一代思想先驱以人道主义为中介,在“竞争”与“互助”的逻辑关系中走向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归途。追溯先驱的心路历程,重识20世纪中国现代性演进脉络,这是打通历史与现代的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3.
<正> 前言 为了深入研究治理整顿时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问题,现提出居民收入分配货币化、公开化等“十化”的构想,作为收入分配改革对策的跟踪探索。 一、收入分配的平等化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规定之一,它从本质上要求个人收入分配在劳动这一尺度上平等,收入分配量的多少与劳动量的多少要相互适应。按劳分配是按劳动量的大小来分配的,不是按劳动的质量分配,因为“质量”是不同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确立,归根结底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如此,绝不是哪个人或哪个社会集体任意选择的结果.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散布社会主义“早产论”、“历史误会论”,这种舆论说穿了,就是否定社会主义的现实性和必然性,从而否定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和它的正确性.江泽民同志在国庆四十周年的讲话中明确地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总结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特别是总结四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得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升了城市基尼系数,加剧了收入不平等,即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分配产生了相对明显的“马太效应”,而非“涓滴效应”。在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会通过金融科技使用程度、个体知识技能产生有差异的“数字红利”,即通过“数字鸿沟”作用引致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其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更会加剧收入不平等,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差距的扩大幅度呈现东中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的特点。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优化当前的数字包容性金融体系,促进共同富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整整 80个年头。尽管时代变迁 ,风云变幻 ,党始终高举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两面伟大旗帜 ,领导中国人民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不断地推向新胜利。长历史、宽视域地梳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关系 ,是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一个有意义的新视角。一、中国古代历史上原始社会主义理想和朴素爱国主义思想的梳理“建立一个消灭剥削制度 ,人人平等的社会的理想 ,在世界许多民族中都是一个古老的理想。这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① 这一理想曾在“乌托邦”的荒野里徘徊了几个世纪…  相似文献   

17.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面对的最大的、最基本的国情,而且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能逾越、不能回避的国情,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弄懂这个根本实际。这个“实际”不仅有一个“不能逾越”的问题,而且必须明确一个“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选择的问题”。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从而进一步明确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历史赋予我们党的责任,这就能更加自觉地履行我们的神圣使命,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业绩。20世纪中国所经历过的三种选择中作出的正确选择2.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理论,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出界定…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21,(3)
政治哲学的任务取决于其所处的时代,时代不同,任务自然有所差异。平等是一个兼具历史性与结构性的概念。从时间维度上看,平等是一个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的概念;从结构维度上看,平等概念呈现出"道德平等"与"待遇平等"的二元结构。"道德平等"强调每个人都应被视为平等的主体,应受到平等的尊重与关切;"待遇平等"主张人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应得到平等对待。平等概念的发展史,就是"道德平等"逐步发展,进而推动"待遇平等"实现的过程。具体而言,此过程呈现为由差别平等推进到形式平等,最后迈向实质平等的历史过程。从历史与结构双重维度上探究平等概念,有助于我们科学界定和精准把握社会主义平等观。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逐渐走向新常态。新常态以“两个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回答为理论核心。“两个逻辑”的新概括,是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回答。“两个逻辑”的新概括,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提升到新水平,由构成性认识到总体性认识,由外延性认识到内涵性认识,由特征性认识到本质性认识。只有坚持“两个逻辑”辩证统一,我们才能不断破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如何确保长治久安、如何筑牢精神家园、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等重大时代课题。在破解这些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升级版。  相似文献   

20.
“部分先富,共同富裕”是对收入分配原则的创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对“部分先富,共同富裕”原则的运用,是收入分配方式的创新。这两个创新命题是收入分配理论的次优选择,是非均衡中间道路模式,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由于这两个命题各自都可以派生出三种分配原则或方式,成为社会上三大收入分配思潮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和数量上探讨这两个命题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